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32.116
  • 學位論文

論朱子「惡」之根源以探析其心性工夫論的繼承與開展

論朱子「惡」之根源以探析其心性工夫論的繼承與開展

指導教授 : 黃瑩暖

摘要


宋明儒者繼先秦儒學進一步在心性論方面有更精深細微的思考與建構,對於人之所以會為惡的原因深入關注與探討。朱子特重「氣質之蔽」對人產生的影響與限制,思考如何使人「去惡」以為善,因而發展出自身獨特的心性理論,並建立以「對治氣稟」為核心的修養工夫。故本文即由朱子論「惡」的根源來探析其心性論與工夫論之建立。 朱子之思想遠承先秦儒家,近承北宋儒者,為宋代理學之集大成者,是故其對於「惡」之根源的思考與理解,亦應有承繼先儒而進一步開展與轉化。因此本文第二章先針對朱子在「惡」之根源的思考,如何繼承與回應先儒進行探討。藉此掌握朱子對「惡」之思考,以及其心性工夫論的思想背景與形成軌跡。 本文第三章探討朱子如何論述「惡」之根源,以藉此建立自己的心性理論。首先以「延平之教」與「中和新舊說」為核心,來探析朱子思想之形成歷程與其對惡之觀點的關聯。再者分別就「心為一身之主」與「性為氣質之性」兩個部分來探析朱子如何論「惡」之根源。在「心有善惡,性無不善」的思想架構下,朱子既保住人之所以能為善的根源,同時對於人在現實之中如何會為惡的問題亦給出說明:「心」沒有發揮其道德省思之本職,使性理受氣稟之限制而無法完全彰顯。由於朱子之「心」為一涵具「性理」與「氣稟」之整體,因此不僅只是「應該」為「惡」負責的「認知主體」,實亦具有「道德主體」的意涵。此外朱子強調論「性」必須要兼論「道德善性」與「氣稟」兩方面,其以「本然之性」為人天生本有的道德善性,以「氣質之性」為「本然之性墮在氣質之中」;旨在說明「本然之性」一旦墮入「氣質」中便會受其影響而導致呈顯之時或有所偏,故有人為善有人卻不善。此外朱子亦主張人無論氣稟之清濁昏明,皆能突破氣質的限制而向外呈顯本然善性,故其並非以「氣稟」為「惡」之根源。 本文第四章針對朱子「主敬涵養」、「格物窮理」兩大工夫修養進行析論。朱子主張「敬」之工夫通貫動靜,能使人「心」挺立而做主宰;因此人要時時「敬」以存養與察識,使此「心」未發時不因氣稟而昏昧,已發時不受外物牽引而放縱,方能去惡為善。又朱子要人做「格物致知」之工夫,在「向外」格物窮理的同時亦是「向內」明心中本具之性理,由此去除氣稟物欲之雜,使心中之性理全然彰顯而去惡為善。且朱子認為人「心」對於內在本具的道德性理本有所「知」,只是因氣稟的影響而無法盡其知,故人必須要透過「格物窮理」之工夫而將本有的道德之「常知」推致「真知」,方能真正去惡為善。朱子強調「持敬涵養」與「格物窮理」工夫相輔相成,故應並重。

關鍵字

朱熹 惡之根源 心性論 工夫論 氣稟 心失其職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著作(依年代先後排列)
1. 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2. 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重印)。
3.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重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