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3.2
  • 學位論文

三至七世紀江南地區厲鬼崇拜背後的文化詮釋

Three to seven centuries behind the Jiangnan region worship devils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指導教授 : 盧建榮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研究之目的為剖析三至七世紀流傳於江南地區之民間信仰,取蔣子文、項羽、伍子胥三者成神背後之文化詮釋作為研究課題,此三者皆是歷史人物死後成神,但這三者成神的緣由與背後的文化詮釋卻都有所不同。   本文取此三者分析,其成神背後之因素。如何為人祭祀,如何凝聚信仰,而知識菁英在看待此類宗教文化時又是抱持何種態度。又或於記載這些神祇事蹟之史著文本是以何種角度解讀這類神祇成神之過程中的文化詮釋,皆為本文所要研究之重點。   文獻上使用傳統史書,文人留下之筆記小說等文本為材料,企圖探究菁英階層如干寶等文人如何理解與紀錄這類神祇成神與成神後的事蹟。尤其著重在成神過程與成神後的形象的塑造以及建構。首先以崛起於漢末之蔣子文信仰切入。蔣子文雖然生前非知名歷史人物,但卻能夠屹立於建康一帶並進而擁有國家守護神之神格,其背後自然有一套文化詮釋之機制。接著則是以秦末漢初即大名鼎鼎之項羽為研究對象,研究項羽為何能夠在吳興地區形成在地化之信仰,且流傳迥異於史實上之 神蹟。項羽之神蹟製作背後的動機為何,所求為何亦為本文所要探究之焦點。   接著探討之伍子胥信仰成形時間更早,民眾信仰之動機亦與上述二者不同。促使伍子胥成神之原因與背後的文化意義又是何者,而伍子胥信仰又是如何跨過長江進入淮南地區,不像項羽或蔣子文二者,一個紮根於吳興郡,一個以建康城為中心,此背後又是何種因素導致皆是本文所要討論之重點。   最後則是以隋唐大一統之後的江南地區為研究之對象,北方知識份子在面對江南地區的民間信仰時,是以何種態度與思維面對,是信仰的禁絕又或是與民眾觀點相同。而政治力在面對宗教時,又能產生多大的功效則是本文第四章討論的範疇。   透過蔣子文、項羽、伍子胥三者作為案例分析與探討,藉此釐清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江南泛靈信仰流通背後的文化詮釋,一方面透過蔣子文、項羽兩大信仰背後同中有異的發展模式來探討南方王朝的統治集團與被統治集團之間,藉由宗教信仰來鞏固自身發展、或是對抗衝突的手段。以及伍子胥崇拜在知識菁英作為文化中介的角色之下,是如何的被記載與書寫。

關鍵字

民間信仰 蔣子文 項羽 伍子胥 神蹟製作

參考文獻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台北市:聯經,2008初版)。
賴玉樹,<力拔山兮氣蓋世--試論唐宋詠項羽之詩>,《萬能學報》,民100年第33期。
羅菀翎,<試論《伍子胥變文》儒家思想與宗教信仰>,《有鳳初鳴年刊》第2期,2005年7月。
盧建榮,<從造像銘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民社會意識>,《台灣師大歷史學報》,23期(1995)。
楊自平,<評析《史記》論劉邦的功業與歷史定位>,《師大學報 人文與社會科學類》,民97.第53:1期。

被引用紀錄


張嫣庭(2014)。劉備與諸葛亮管理蜀漢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60520141753443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