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初級市場為資金需求者以發行有價證券的方式與資金供給者交換資金的市場,其主要的參與者有三:有價證券之發行者(資金需求者)、投資者(資金供給者)及承銷商(中介者)。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新上市公司於初次上市(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s)前之盈餘管理行為作一比較。本研究之有效樣本包含西元2000年至2010年在臺灣證券交易所新上市之公司(414家)為研究對象,並以公司上市前、後三年間為研究期間。臺灣的證券交易市場已逐步國際化,因此藉由比較臺灣新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程度及影響因素,讓投資者瞭解臺灣股市不同背景對盈餘管理的影響,提供投資人進行投資時更多攸關資訊。 面對國際化市場的競爭,現今企業為求生存發展,必需適度擴大營運規模以加速成長,資金的募集管道趨向多元化,而企業面對的最主要資本市場就是股票市場,因此公司股票上市、上櫃成為發行公司永續經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公司股票上市、上櫃不但可以使公司自資本市場獲得額外資金以供公司成長之需,改善財務結構,甚至可以打開公司的知名度,拓展公司業務。此外,IPO承辦案件成功與否與承銷商聲譽息息相關,為了使承銷案件圓滿完成,承銷商有責任應對企業在IPOs前後的營運績效進行探討。股票初次上市、上櫃須經過一定程序並符合相關規定,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是探討新上市公司的管理經營階層在掛牌前是否可能從事盈餘管理,以使公司股票得以順利通過上市相關規定之門檻,或增加投資價值,提高上市掛牌的承銷價格。 影響公司盈餘管理的動機有很多,本研究首先針對臺灣初次上市公司,探討公司是否為了避免盈餘虧損及盈餘減少,或為了盈餘平穩化,而進行盈餘管理。接著進一步比較臺灣初次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程度差異及探討比較影響盈餘管理的因素。因此本研究採Z統計量分析是否存在盈餘管理、以回歸模型比較盈餘管理的程度並分析影響盈餘管理之因素,探討臺灣初次上市公司盈餘管理之比較。實證結果顯示臺灣初次上市公司存在盈餘管理,且臺灣上市公司初次上市掛牌前,盈餘管理程度高。
The research is primarily to study whether new listing companies in Taiwan deal with earnings management in order to pass the examination of go public or enhance the underwriting prices. This study uses 414 IPOs companies as samples during period from 2000 to 2010. And we employ the z-test to examine whether earnings management exists in three years before or after IPOs. Furthermore, using regression model to make comparisons of degree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of concerning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new listing companies highly trend to manipulate earnings before IP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