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24
  • 學位論文

存款保險制度與存款人制約之相關性研究:以台灣銀行業為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osit Insurance and Depositor Discipline ─ A Study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Taiwan

指導教授 : 陳達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存款保險身為金融安全網的一環卻是個具爭議性的制度,許多國外文獻指出過高的存款保險保障額度會降低存款人對銀行風險的敏感度。然而為了因應這次的金融海嘯,我國為避免擠兌的發生和系統性的危機,於2008年10月採取存款保險全面保障的緊急措施。本文透過2003年第一季至2010年第二季21家台灣本土銀行的存款成長率及存款利率等資料進行panel data分析,檢驗台灣金融市場是否有存款人制約的現象並觀察存款保險制度的改變對於存款人制約的影響,實證結果如下: 1. 以銀行風險指標對銀行存款成長率和存款利率的影響來衡量,發現存款人會透過提出存款對較高風險銀行進行約束並且會對風險較高的銀行要求提供較高的存款利率。在這當中,獲利能力以及流動性是最為顯著的風險指標。 2. 根據銀行資產規模大小來觀察銀行的存款成長率,發現存款人在發生金融海嘯前普遍認為本國的銀行業有太大而不會倒(too-big-to-fail)的現象。 3. 根據銀行資產規模大小來觀察銀行的存款利率,可發現台灣銀行業的市場結構處於高度競爭的狀態,規模較大的銀行可以提供較高的存款利率吸引存戶的資金。 4. 若依據不同存款保險保障額度時期來觀察,存款保險調高保障額度或是提供全額保障的前後時期,無論是在存款成長率或是存款利率方面對於銀行風險指標都沒有顯著的關係。 從上述結果來看,台灣的金融市場存在存款人制約的現象,但只有對某些銀行風險指標的效果較為顯著,而且存款保險的保障額度過高確實會降低存款人對銀行風險的敏感度並削弱存款人制約的約束力。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邱哲修、張清模、陳妍如 (2000),「我國中小企銀存款保險風險轉嫁行為之探討」,風險管理學報,第2卷 第2期,頁57-76。
謝明祥 (2005) ,「銀行宣布轉銷呆帳對股價影響之研究」,證交資料,第519期。
蔡進財 (2000) ,「我國建立問題金融機構處理相關機制之探討」,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1卷,第2期,頁1-12。
李逸川 (1999) ,「淺析金融檢查之理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50 卷第8 期,頁35。
陳潁釗 (2002) ,金融開放程度之研究─以台灣和南韓為例,國立成功大學 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被引用紀錄


趙宗毅(2012)。存款人制約與存款保險制度之相關性:由銀行、信用合作社與農、漁會信用部分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2.0057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