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42.168
  • 學位論文

「緬甸」與「僑生」:跨國主體的形成與困境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from Burma: The Formation and Identity Crisis of Transnational Subjects

指導教授 : 陳奕麟

摘要


本研究以九零年代後自緬甸來台就讀大專院校的「緬甸僑生」為對象,並從「緬甸僑生」的觀點探究「僑生身份」在「僑教政策的施行」與「跨國實踐」這兩條軸線交織而生的關係。本文認為,華僑的文化身份是產生與創造在台僑生困境的來源,一方面它所具有的規範性侷限了僑生的身分認同,二方面,九零年代後台灣移民政策的改變,使來台緬甸僑生感受此文化身份所帶來的矛盾。 本論文從現代民族國家管制入出境人口為切入點,指出台灣入出境管制結構的變化與「僑生來台就學政策」之間的交互關係,建構了一群特殊的「合法越境者」,國家權力透過核發入境許以區分海外華人人口。因此,具相對入出境自由的「僑生」及「華僑」是台灣入出境管制時期的「例外」。他/她們跨國實踐使「僑生回國就學政策」得以可能,而其「跨國主體性」亦在回應國家權力的跨國實踐中形成。 本文以「跨國行動者」定位來台的「緬甸僑生」,藉此說明「海外華人」從「海外國民」成為「本國國民」的過程中,國家行政層級對於個人身分認同的影響。本研究指出,從「海外國民」成為「本地國民」的過程呈現了身份認同的轉換與變動。對九零年代後來台的「緬甸僑生」來說,「成為僑生」意味著脫離緬甸族群政治中少數群體的社會位置,並嵌入全球化架構下人口流動的過程。因此,遭緬甸族群政治排除於社會流動機會之外的他/她們,將「來台灣」為個人生命歷程中的重要經驗。 然而,1999年以後台灣的「國籍法」與移民居留法規改變,「僑生」身份不再是從「海外國民」轉換為「本國國民」的有利條件。換句話說,「華僑身分」所象徵的「政治共同體」,儘管它是一個虛構的想像,卻在入境台灣以後產生了真正的破滅。此外,多元文化脈絡下的「緬甸街」無法提供在台緬甸僑生文化歸屬感,加以來台後因感受集體記憶與歷史論述的落差而產生位處「國族歷史」的邊緣感,上述情形皆使在台緬甸僑生產生文化認同的衝突。更重要的是,「僑生身份」的規範性並在「中華民國」境內藉由入出境與居留法規與我國對「外國勞動力」的管制思維被強化,這使得「僑生」身分成為在台「緬甸僑生」自由與限制的同義詞。

參考文獻


——. (1995)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Pantheon..
范雅梅(2005)《論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權的僑務政策:從流亡政權、在地知識與國際脈絡談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1999)〈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3。103-131頁。
黃郁涵(2008)《全球化、跨國流動與都市飛地:中和緬甸街移民社區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被引用紀錄


黃雅涵(201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緬甸的華人政策〔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3.00843
寸得杏(2011)。網路表象之後:緬甸僑生在台跨文化衝突與糾葛〔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1.00475
高維駿(2012)。泰北僑民的中華民國認同之變遷〔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25101
鄭家雪(2013)。澳門僑生到臺灣升大學之研究(1951至2010年)〔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6493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