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36.141
  • 學位論文

「移」風「易」俗-殖民地風俗論下的現代性治理

“Feng-su in Trans-forming”-The question of ethical displacement under the colonial custom

指導教授 : 劉紀蕙 柳書琴

摘要


本論文旨在研究日據時期台灣傳統「風俗」與「現代性」治理的交織互動過程。1920-30年代間台灣社會內部蘊含強大的風俗改革聲浪,他們不斷要求進行社會舊習、陋俗的清除與革新,這股內部改革意識的形成及變化過程為何?他們如何開始認知傳統風俗的美、醜轉變的問題?殖民者如何「觀看」與「書寫」受殖者的本土風俗?而被殖民者又怎麼樣「回應」殖民者的看待?在本論文中,我試圖點出日據時期台灣「風俗」議題研究的重要性,並且嘗試解釋此內部改革能量的形成及變化過程。我以台灣士紳「上國」觀光的經驗、大阪博覽會的展示∕觀看互動過程以及台灣慣習研究會的風俗調查活動此三歷史元素,去探討「風俗」、「身體觀」及「現代性」的交織問題。 在朝向「文明」的道路上,日據初期台灣士紳的生命歷程是獨特的,在「上國」觀光的文化經驗裡,他們依循著日本人建議與規劃的旅日路線,進行以「行政效率」、「勞動生產」為核心主軸的觀光行程,初嘗了「文明」社會的樣貌。尤其以1903年大阪博覽會中,他們藉殖民者經由風俗調查而形塑的展品中觀看自身的身體形象,「差異」、「落後」的記號隨博覽會中風俗展物的呈現被銘刻下來。旅日時所產生的文化衝擊,促使他們不斷進行內在的思考與反省,進而獲得「文明身體」的想像。返台後,他們更自發性的要求改正身體,企圖擺脫一帝國之下內地∕台島間不可逆的人種區辨邏輯,以改革風俗、求取文明作為是反抗的可能。博覽會中風俗「差異」的建構,則由1900年開始舊慣調查會所制定完成。舊慣調查的重要性,不僅只是為了制定在台法律,其亦將台灣傳統風俗導入「科學」、「現代性」的視角進行審度,進而影響了日後判定風俗良窳的標準。其標準則是建立在以「公」為中心的隱性原則:當「私利」與「公利」相互摩擦扞格時,必須以犧牲私人利益來換取維護集體的完整性;符合「公利」、「國家」的利益才是美俗,相反地則是必須予以清除與革新的「陋習」。並且,在此舊慣調查的過程中,不僅止於在看似「客觀性」、「中立的」台灣奇風異俗被具體描繪與掌握,其調查活動更存在著國家進行殖民地治理與殖民擴張的軌跡。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Feng-su Modernity Bio-politics

參考文獻


王泰升,1999,《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出版社)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05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3月)
林呈蓉,《近代國家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台灣文明開化的進程》(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年)。
柳書琴,《荊棘之道:台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被引用紀錄


張育薰(2012)。日治後期臺灣民俗書寫之文化語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2.0024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