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產業的發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創造臺灣經濟與貿易獲益之外,也使中國茶文化逐漸在臺灣生根,進而發展出當代多元且豐富的飲茶文化環境。南投縣為臺灣的產茶大縣,茶產業可謂是代表南投縣地方特性的核心資源,長久以來除了形成各個茶產區的特色茶種外,也塑造出南投縣獨特的茶產業文化鏈。在此鏈結關係中,不只包含地方政府與各地區農會,也有許多茶產業或文化的相關團體。隨著不同成員之間密切的活動與合作關係,使得南投縣的產業與文化環境更為活躍。 然而,在當前經貿自由化及產業結構轉變的衝擊下,傳統茶產業勢必要重新思考未來發展方向,才能因應全球化市場的挑戰,對於南投縣而言,茶產業發展的問題更是首當其衝。為了解決這項困境,地方政府若僅以傳統治理模式推行產業政策措施,其成效仍略顯不足,而必須要以更具效能的途徑促進產業發展。因此,公私部門協力的概念,便逐漸被應用在促進產業發展上,這也是資源有限的地方政府,願意採行的主要途徑之一。 本研究以南投縣政府舉辦的茶產業文化節慶活動為研究標的,在研究過程中將以公私協力關係的建構因素為基礎,運用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觀察公私部門在產業文化節慶活動中的協力關係,並探討協力關係對於地方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發現,在南投縣茶產業文化節慶活動的協力關係中,動態性「積極回饋作用」效果十分明顯,不同單位過去頻繁的合作經驗,將使公私協力關係的重新建立與運作更加順利。在訪談中也可發現,公私部門呈現高度的協力關係,參與者之間具共同目標,也能相互信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或首長也在過程中扮演溝通協調平台的角色,積極主動的主導協力關係的運作。 在公私部門協力過程中,仍會出現許多阻礙問題,諸如:府內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缺乏溝通與信任基礎、活動經費行政程序延宕、經費規模不足、活動的國際意象並不顯著等。本文主要研究建議為:(1)強化縣政府府內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協商;(2)建立政府與茶產業相關組織的溝通合作平台;(3)擴大協力合作基礎;(4)擴大經費來源基礎;(5)加強公私協力推動茶產業文化活動的邊際影響力;(6)對於活動定位與未來發展方向的重新思考。
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