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13.201
  • 學位論文

身分法之「母職」研究

The Studies of Motherhood in Family Law

指導教授 : 郭書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多元家庭型態的發展,不但使得家庭「成員」的構成愈加彈性,也使得家庭「關係」愈加複雜,父母子女間之權利義務關係則不再局限於「一父一母」。本文係以「母職」作為論述的中心,以法學「跨領域」之研究取徑說明母職的建構,針對法規範下之「母職」背後所隱含的意識型態與父權體制加以探討,並且從中耙梳身分法對於母職實踐的「障礙」,諸如:母職之「預設」與「偏好」等等。 為了開展「母職」之其他論述方式,本文將以身分法規範重心的轉變為核心,關注「家的物質性基礎」之「分配」與「安排」,並且由此重新思考與反省身分法所規範的「親子關係」,亦即所謂的「親權」。 此外,本文將以美國身分法理論家Martha Fineman所提出的「去性別化」、「中性化」的母職(Neutered Mother)和「受較少規制」的母職(Less-regulated Mothering)此等概念以及美國身分法理論家June Corbone等所觀察到的從「伴侶」到「父母」此一規範重心的演變,進展到對於「母職」的「鬆綁」,而把規範焦點置於父母子女間之權利義務關係,亦即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身分關係與權利義務之分配與安排。 本文主張,以「實質關係」-「照顧關係」「重建」父母子女間之「關係」,並且將之擴及至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間之「關係」,亦即嘗試「擴大」照顧者形象與被照顧者形象,促使身分關係與權利義務關係的「分配」與「安排」能夠進入正向循環,也促使身分法所規制的身分關係與權利義務關係能夠與家庭婚姻制度(核心家庭、異性戀婚姻)、血緣關係、婚生性脫勾,而且於文中提出母職「協力」以及「多重動員」的母職「運動」。另外,本文將以同志聲請收養子女之判決和父母離婚後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與負擔之裁判說明照顧關係的建立對於親子關係之成立以及彼此間之權利義務關係之調整的重要性。 社會變遷使得身分法面臨諸多的挑戰與各種難題,本文認為,面對多元家庭的發展,未來身分法必須重視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成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彼此之間「身分」以及「權利義務」的規範。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08年,初版。
尤美女,〈從婦女團體的民法親屬編修法運動談女性主義法學的本土實踐〉,《律師雜誌》,第313卷,2005年10月,頁73-82。
王曉丹,〈台灣的性別與法律研究〉,《法令月刊》,第58卷第4期,2007年4月,頁104-118。
王曉丹,〈台灣親屬法的女性主義法學發展-以夫妻財產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1期,2006年10月,頁35-70。
王曉丹,〈初探台灣的法律與社會研究-議題與觀點〉,《政大法學評論》,第117期,2010年10月,頁63-108。

被引用紀錄


徐慧萍(2014)。繼承權喪失之研究-以被繼承人角度觀察〔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93904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