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34.62
  • 學位論文

霸凌與充權:大學女性敘說少女時期遭遇言語或關係霸凌、霸凌他人及其充權之歷程

From Victim, to Bully, to Empowerment: College Women's Narration about Processes of Empowerment

指導教授 : 簡美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欲瞭解大學女性於少女時期的言語或關係霸凌經驗、受害者轉變為加害者之角色轉換歷程,以及終止霸凌與充權之關鍵。採用生命史研究法,以立意取樣,在批踢踢實業坊(PTT)張貼訪談訊息,共邀請6位女性大學生各進行二次以上深度訪談。   少女遭遇言語或關係霸凌之因複雜,其所承受之負面影響包括情緒因應、認知因應與人際因應問題,但也展現自我覺察和運用人際資源之能力。轉變為霸凌者之因素,主要是外在環境與內在權力信念兩者互動之結果。霸凌他人期間多呈現凌駕權力之愉悅感、優越感與正當感,然內心仍充斥不安與掙扎。因此,當外在環境改變或缺乏霸凌因子,經由自我省察與同理能力遂終止霸凌。回首年少霸凌經驗,受訪者對人性與權力有新詮釋、增進自我暸解,接納過去迎向未來。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重視霸凌受害者內在優勢與環境因應之能力,並擴展目前之暴力循環論觀點,肯定其充權之歷程。也藉由加強學校師長與家長之連結,鼓勵受害者勇於發聲和及時介入處遇。未來可朝縱貫性研究及追蹤研究,深入探究霸凌經驗對受害者心理社會歷程之意義。

參考文獻


林杏足、陳佩鈺、陳美儒(2006)。國中高危險群學生對其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的知覺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151-176。
胡斐瑜(2006)。高危機少年的充權賦能。諮商與輔導,248,30-37。
徐澄清、周琳霓(2011)。霸凌與惡作劇,就在一線之隔。健康世界,302,20-22。
郭芳君、譚子文、董旭英(2010)。內在性自我控制、復原力對不同類型青少年偏差行為之交互作用效應。教育與社會研究,22,1-37。
陳佩鈺、林杏足(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復原力之探討。輔導季刊,40,32-41。

被引用紀錄


張越翔(2013)。人格特質、復原力、霸凌經驗對霸凌因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7006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