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32.116
  • 學位論文

《易》教內涵及其實踐--由《周易.繫辭》「以傳解經」展開之詮釋與探索

指導教授 : 謝大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省識碩論階段將《周易.繫辭》單獨視為哲理之作,亦僅能大致梳理其文脈的缺失與不足,更由於指導教授謝大寧老師長期關懷經典教育,致力建構中國經典詮釋學所提供的學思資助和啟發;因而筆者謹展開此〈繫辭〉之再詮釋,以期修補、接續未竟的功課及探索。 當還歸於解經脈絡而重新理解之,乃發覺在《十翼》中具有總序性質的〈繫辭〉,儘管並不直接投入觀象玩辭,或給出具體指導;然則卻是返回經典詮釋之更根源處,始終關切如何「近《易》」方能「相得」,而正後設地提示諸多關於《易》何以成其為經典,讀《易》解占與天地之道、德性涵養的內在聯繫,以及如何藉由《易經》以「極深研幾」進而「開物成務」等根本、原則性的指引,亦提醒由傾聽《易經》而思入命運之歷程中,來自心態、方法乃至語言自身,所可能構成之實指化或技術化等等陷阱;可謂甚有相應於哲學詮釋學的深度,同時尤涵蘊著啟導進德修業、人文化成的《易》教實踐理徑。 也因此,本文於第二章先概要考察《易經》詮釋難題、省思《易》與卜筮之異同,且就〈繫辭〉解《易》特色,初步徵詢可資對話的詮釋學研究之後;在主要詮解〈繫辭〉的第三、四章,即勉力深入其解《易》之兩大面向:首先,重心乃在《易經》何以能成為世人傾聽、深省天命之中介;其次,則進而探索將如何通過相應的《易經》詮釋,以尋得安身立命之道。過程中,皆盡力以第一序的文獻詮釋為基礎,再嘗試掘發〈繫辭〉解經蘊藏對於實現「絜靜精微」之《易》教理想的重大意義,甚至開展得以源源助益生命實踐及其修養之《易經》詮釋學的可能性。 不過囿於學力,無論欲充分詮釋雖為解經文本但亦深具經典高度的〈繫辭〉,或進探《易》教於經典詮釋中的實踐,再再深感艱難。然筆者也惟有以此依然淺陋的習作邁開步履,期可拋磚引玉,更謹與關懷經典教育的有志之士,共同為汲取能夠潤澤生命及啟發實踐創造之源頭活水,而繼續學思努力。

關鍵字

繫辭 周易 易教 解經 經典詮釋

參考文獻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被引用紀錄


鄭沛瑩(2012)。《易傳》「幾」「神」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9429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