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61.223
  • 學位論文

影響台灣幸福感之主客觀因素研究—以2005年與2010年為例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of Well-being in Taiwan:In 2005 and 2010 Cases

指導教授 : 崔曉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幸福,是全球人類關注的焦點,也是人們努力獲取身心靈滿足的目標。受到早期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學說影響,各國政府長年致力於經濟成長率的提升,但1974年伊斯特林悖論提出後,越來越多經濟學家投注在所得以外影響幸福因子的研究,行為經濟學派應然而起且蔚為風潮。2011年,幸福小國—不丹國王賢伉儷拜訪日本之行、OECD提出美好生活指數,再次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對幸福議題的重視。本研究欲瞭解台灣民眾幸福感受到所得以外的他項主、客觀因素影響程度為何,因此以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風暴(Financial crisis of 2007–08)作為本文擇定年度研究的分水嶺,利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2005年第五期第一次綜合組和2010第六期第一次綜合組問卷資料,採用卡方獨立性檢定(Chi-square test of independence)檢定各解釋變數與被解釋變數間的獨立關係,並使用排序普羅比模型(Ordered probit model)進行實證模型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2005年影響台灣民眾幸福感的客觀條件為年齡和每週工時,而年齡與幸福感間呈現U型關係,表示中間年齡層的民眾較不幸福;隨著工時的增加,幸福感受會隨之遞增。是年影響台灣民眾幸福感的主觀條件有生活品質滿意度、人際關係滿意度、工作滿意度、經濟狀況滿意度、身體健康狀況度、自評社會階層共計六項,皆呈現正向關係。2010年影響台灣民眾幸福感的客觀條件為性別、職業類別與儲蓄,女性比男性感到幸福;職業類別會影響幸福感程度的差異;無儲蓄的民眾較有儲蓄者幸福。影響當年度的主觀條件則有生活品質滿意度、人際關係滿意度、工作滿意度、經濟狀況滿意度、身體健康狀況度等五項,並與幸福感呈現正相關。 關鍵詞:所得、幸福感、伊斯特林悖論、美好生活指數、排序普羅比模型

參考文獻


黃秋微(2011)「從正式與非正式課程探討大學生能力之養成:以朝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為例」,《止善》,第11期,頁47-72。
黃傳仁(2008),《快樂的衡量與決定:論述與實證》,淡江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韞臻、林淑惠(2008),「大學生幸福感之組成與比較」,《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2期,頁19-31。
朱信翰(2010),《幸福程度之影響因子分析:以台灣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碩政(2008),《桃竹苗區國民中學兼任行政教師之幸福感》,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

被引用紀錄


翁銘鴻(2014)。探討信任、所得及其他社會資本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跨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4.0012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