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74.88
  • 學位論文

《大義覺迷錄》的種族觀與社會歷史記憶

指導教授 : 甘德星

摘要


《大義覺迷錄》於雍正八年(1730年)成書並刊行於天下,它是由雍正皇帝親自編輯選錄,記載著雍正皇帝與湖南秀才曾靜相互辯論的著作,可說是一本非比尋常的書籍。值得注意的是《大義覺迷錄》收錄了許多雍正皇帝與曾靜相互辯駁的議題,如種族觀、行廢科舉、井田制度實施與否、封建制度存廢的問題等,但最核心的議題仍是種族觀與正統論,我們有這層認識後才能直搗《大義覺迷錄》的關鍵所在。 本論文想要處理的問題有三,首先是釐清在《大義覺迷錄》一書中,一直被雍正皇帝稱作是曾靜悖逆之語的「逆書」來源出處是什麼?其性質又是什麼?其次,透過曾靜撰述的著作,探討曾靜的種族觀及其社會歷史記憶是什麼?同時觀察當時的清代社會是否真的如曾靜所言,瀰漫著激烈的「滿漢衝突」。最後,討論雍正皇帝的種族觀是什麼?雍正皇帝是怎麼看待他自己的?是華還是夷?雍正皇帝又是如何改造以往華夷之辨論述的社會歷史記憶?而重新建構的華夷之辨論述對雍正皇帝的滿漢認同又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了解決上述的三個問題,本論文將以五個章節的篇幅討論之。第一章闡述本文撰寫的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討論曾靜撰述的「逆書」來源出處、性質與社會歷史記憶。本章發現曾靜的「逆書」的來源出處可能有三:《投岳鍾琪逆書》、《知新錄》、《知幾錄》。在性質上,本文認為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從漢人的角度出發,承載著漢人長期以來的社會歷史記憶,認為「攘夷」為當前要務,進而否定清朝正統觀的著作」。第三章則是認為曾靜生長在漢人這一群體之中,得到一些形式上的傳統中國意識形態,如道德的想像、華夷邊界的想像,其種族觀以原生的情感聯繫,並在主觀上強調某些特定的文化特徵,藉以強化漢人內部的一體感與界定族群邊界以排除滿洲人。另一方面,透過曾靜的交遊網絡,本文發現「反滿意識」無法被感知且認知為一種主流的論述,無法去凝聚社會成員的集體期待和信念,以改變其他人的信仰及其價值觀,也就足以說明當時整個社會上並無顯著的「滿漢對立」氛圍,而曾靜的反滿意識在當時社會氛圍是個「異數」。第四章則是探究雍正皇帝的種族觀、滿漢認同與社會歷史記憶的改造。本文認為雍正皇帝是一位被漢化且認同漢文化,但仍堅持自己滿洲人身份的皇帝,而雍正皇帝的認同是受到大環境的需要或影響而不斷反覆協商下的族群認同。最後第五章則是本論文的結論。

關鍵字

社會歷史記憶 種族觀 曾靜 雍正

參考文獻


7. 《永興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4. (美)孔復禮著,謝亮生、楊品泉、謝思煒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臺北:時英出版社,2004年。
11. 余英時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7. 何啓龍:〈蒙元和滿清的「傳國玉璽」神話-兼論佛教「二教之門」的虛構歷史〉,《新史學》2008,第19卷,第1期。
3. 潘志群:〈清初的統治正當性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