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追求高效率的時代,各項電子產品就不斷求新、求快、求效率,就在人們享受這運作速度快,功能強大的電子產品時,所丟棄的電子產品、電子工廠在製作電路板時所產出的廢水污泥,對環境是一大危害。 本研究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探討電路板以溫度區間在400℃~550℃做熱裂解,分別持溫1小時、2小時後,在加熱溫度450℃、500℃、550℃時有出現銅箔,表面較無焦油及殘碳覆蓋,其原因是因為該溫度裂解後固體產物裡的焦油含量較少,並在過程中發現加熱溫度450℃開始,持溫時間1小時便不再反應,且失重率趨於平緩,在500℃時便幾乎反應完全。再以裂解條件500℃、持溫1小時,利用氫氧化鈉會腐蝕玻璃的特性與電路板共熱解,資材重量比為 、 。將裂解後所產生的粉末做ESD檢測,發現成份裡有Si元素,表示氫氧化鈉在裂解時成功的破壞了玻璃纖維的結構。 第二部分為製作電路板時所產生之污泥,將收集來的兩種污泥做熱裂解,加熱溫度為600℃,無持溫。收集不同溫度區間的液體(分別收集30℃~200℃、200℃後以100℃為溫度區間,各階段之液體)及裂解後之固體產物,將液體產物測其熱值發現在400℃~500℃階段之熱值有最高值(9000kcal/kg以上),可將其作為燃料使用,固體產物經EDS檢測,樣品裡含有金屬成分,故以裂解方式可將污泥有效的資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