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22.244
  • 學位論文

北朝墓葬所見胡化漢化的軌跡--以出土陶瓷為例

指導教授 : 蔡玫芬 雷家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北朝是個多民族對峙與生存的時期,有著複雜的文化因子並存、衝突、交融與新生。各個王朝存在著統治者的鮮卑文化、領域內原生的漢文化、十六國時期以來於此活動的少數民族,以及西來的祆教與佛教等宗教的糾葛關係。北朝政權是以漢文化為正統,還是統治者所屬主體民族的胡文化為主體文化特性問題,成為頗受矚目的議題。因此本論文擬以北朝墓葬出土物為研究觀察的基礎素材,探究北朝政權究竟是漢文化為主體,還是以統治者所屬主體民族的胡文化為主體等文化特性問題。 拓跋鮮卑傳統的民族葬俗,僅以壺罐隨葬,隨著領地擴張,兼併族屬複雜,葬物也複雜。孝文帝朝之前的平城時期,可見到墓主的原生文化與拓跋鮮卑的隨葬文化元素。北魏孝文帝的文化政策是北方王朝漢化關鍵,隨葬物呈現了來自三燕文化、關中文化與拓跋鮮卑文化的元素,但這三種文化元素在墓葬中呈現的是「晉制」內涵。雖然遷都洛陽後是以保存於南朝的「晉制」為圭臬,然從洛陽中期墓葬不僅見到《葬經》內容更見到俑群,呈現的不再與南朝相似的「晉制」,而是能與西晉時期的「晉制」相呼應。 雖然在北魏洛陽時期最後的十年,北方保有鮮卑文化者南下佔據洛陽朝廷,鮮卑文化再度受到注意,然在此以為這並不代表漢文化的式微。墓葬中發現,晉制之下的尊卑思維持續發展至北齊完備,天子遵循的禮制與官員遵從者不同。鮮卑文化雖仍可見於墓葬中,然在朝廷詔令下,這套嚴謹的漢晉制度是每位朝臣都需遵從,所以在此時所見到的鮮卑文化是依附在漢晉制度之下呈現,與平城時期孝文帝朝的強勢鮮卑文化不同,而且於六鎮居民為主體晉陽地區墓葬中,隨葬物多了許多來自中亞草原民族帶來的文物影響可知,此時西來文化的吸引力大於鮮卑的胡文化。

參考文獻


‧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 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
‧ 陳戍國,《魏晉南北朝禮制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里仁出版社,1994。
‧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