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低石化燃料發電的負擔及汙染,台灣正致力於宜蘭平原的地熱發電計畫。宜蘭平原位於沖繩海槽擴張的西南端,三角形的宜蘭平原由兩大山脈所包圍,西北方為雪山山脈,南方為中央山脈,近幾年宜蘭平原有許多研究。顯示沖積層厚度最大的地方位於蘭陽溪出海口北邊,約900公尺厚,並且向平原四周漸漸變淺。由地溫梯度研究以及流出地表的溫泉水,可知道宜蘭平原富含地熱能。 為了尋找地熱水流通的路徑,以及適合的地熱井址,我們利用2部震盪震源車(EnviroVibe)以及360波道的震測設備進行反射震測,分別於宜蘭平原東西兩側設有測線,西邊於三星地區設有近10條的測線,東邊於五結與利澤地區各設有1條測線,研究結果顯示三星地區不整合面由西南深約230公尺向東北加深至640公尺,不整合面的成因與沖積層下方一系列正斷層有關,三星地區受沖繩海槽擴張影響產生許多正斷層,而三星東北端因受力時間較早,正斷層錯動量大於西南端,造成此一系列正斷層越向東北陷落越多,且皆為西北-東南走向,傾角向東北方,使基盤形成一階一階的形貌,沉積層覆蓋於上方之後便產生不整合面。此一系列正斷層擁有足夠的裂隙,地下水能夠流通至深處加熱產生熱液,使三星地區成為高地熱潛能區;五結以及利澤地區的結果顯示基盤深度由南300公尺向北變深至700公尺,且沉積層下方之正斷層提供裂隙,讓深部火成岩入侵所加熱之地下水能夠流通到地表,使利澤地區地溫梯度提高。此次研究建立了完整的三星地區三維地下構造,並證明斷層與地熱有高度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