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50.1

摘要


末期肝病變的預後很差,且常常合併功能性腎臟異常,稱為肝腎症候群。International Ascites Club最早在1996年,第一次提出肝腎症候群的確切定義及診斷準則,並依腎功能惡化速度將之區分為急性惡化的第一型肝腎症候群及慢性進展的第二型肝腎症候群。後來因為對肝腎症候群病理機轉的逐漸了解及治療方式的演進,在2007年才又再一次修訂了新的診斷準則。雖然過去五十年的研究已讓肝腎症候群的治療方式更為明確,但其預後仍是相當差。因此,除了有效的預防方法及更好的臨床處理模式之外,新的預測用生物標記亦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被引用紀錄


曾映滋(2015)。使用辨別分析建立肝癌手術預後模式〔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4/CSMU.2015.00041

延伸閱讀


  • 李子瑜、于俊(1976)。腎原性肝機能異常症候群中華放射線醫學雜誌1(3),161-16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188940-197609-1-3-161-164-a
  • 黃存謙、鄭庚申(1992)。肝腎症候群當代醫學(220),158-161。https://doi.org/10.29941/MT.199202.0021
  • 蘇光中、高嘉宏(2003)。肝腎症候群當代醫學(351),53-57。https://doi.org/10.29941/MT.200301.0014
  • 牛志遠、曾偉誠(2020)。肝腎症候群臨床醫學月刊86(6),766-777。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2012_86(6).0135
  • 黃明山、蔣文博、吳允升、台大急性腎損傷研究群(NSARF)(2011)。肝腎症候群當代醫學(451),330-336。https://doi.org/10.29941/MT.20110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