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208.72
  • 期刊

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理論

The "Public Sphere" and "Civil Society" Theory of Jurgen Habermas

摘要


台灣民主化腳步愈來愈快,而台灣民主化的成果同時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作為一個公民訓育研究所的研究生,不免反省在此背景之下,整個社會環境應如何配合轉變才能達成民主化的目標?我們期待的理想生活為何?公民教育在這樣的脈絡之下應扮演何種角色?故藉由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理論出發,再探究市民社會歷史發展及內涵,進一步對照哈伯瑪斯對市民社會的詮釋,分析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之間究竟有何關係。由此結果評析台灣社會現況,並藉以申論在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中應該如何發展理想的公民教育。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白俊男(2003)。公共浴場之公共精神的探討與實踐 — 以陽明山冷水坑溫泉公共浴場再造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300733
沈孟穎(2002)。台北咖啡館:一個(文藝)公共領域之崛起、發展與轉化(1930s-1970s)〔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200033
佘蓉(2016)。兩岸非營利組織在社會福利領域的發展:公民社會的視角〔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3614
陳美君(2002)。貝克(Ulrich Beck)風險社會理論及其對成人教育的啟示〔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23073
周聖心(2005)。從個人學習到公共參與的轉化歷程--以永和社區大學公共性社團學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455478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