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74.216
  • 期刊

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主論分爲二部分:(一)宋代「以詩為詞」現象的三層義。(二)「以詩爲詞」現象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 第一部分主要針對宋代「以詩爲詞」的現象本身,依據史料加以理解,進而分析,以詮釋其中隱涵的意義。一般對宋代「以詩爲詞」的研究,都籠統言之。本文經由對史料深入的理解與精密的分析,卻發現「以詩爲詞」就其意義而言,可分爲描述、評價、規範三個層次。而就發展歷程而言,也可分爲北宋中期到末期、南宋初期到中期、南宋中期到末期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主要是依據上一部分對歷史經驗現象的描述與詮釋,後設地提出理論,以解明此一現象在中國文學發展上涵具甚麼「軌跡」性的意義。這項理論是:宋代由「以詞爲詞」演變爲「以詩爲詞」,顯示的乃是從「創作主體失位」走向「創作主體復位」;而這種演變的內在動力,乃是知識階層「詩文化母體意識」的作用。知識階層普遍抱持「詩是一切韻文的『正典母體』」的文化意識」,而韻文類之中,一切分流的子體必向母體歸源。「分流」與「歸源」不斷的辯證,乃成爲中國文學發展的一種「常軌」。 準此,則「以詩爲詞」不僅是宋代文學發展的個殊現象,其深層所隱涵的「詩文化母體意識」,實具有文學史論上的意義,可應用於對中國文學史上韻文類發展歷程的詮釋。

被引用紀錄


黃韋云(2010)。明代「真詩」觀念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0.00994
詹琪名(2016)。依違之間:晏幾道其人其詞的內在辯證〔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1061
劉品辰(2013)。出入秀豪之間——易安體詞情特質探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1761
黃筠雅(2011)。東坡清曠詞風初探--以月夜詞為考察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10305
謝瑩(2011)。辛棄疾山水田園詞的自我意識與詞情特質〔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192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