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14.94
  • 期刊

施約瑟主教與聖公會在華傳教策略的調適—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基督新教與中國文化的再接觸與對話

摘要


由於美國聖公會中國差會,是基督新教自英國倫敦會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82-1834)在1807年入華傳教以來,最早的九個新教傳教團體中的一個。同時,該會也是美國傳教團體最早來華開拓傳教事業的三個團體中的一個。本論文以施約瑟主教(Samuel I. J. Schereschewsky, 1831-1906)個人與聖公會中國差會所屬其他傳教士的互動,來勾勒基督新教傳教團體在十九世紀中葉開拓中國教會事業時,所經歷傳教策略調適的歷程。論文的立論(thesis)核心,在論述施約瑟身為會吏及會長階段,對聖公會在華教務的觀察,以及他藉由譯經工作,對中國文化及中國人習性的認知。這些觀察與認知漸漸形成他對中國差傳的傳教策略的基調。在他接任主教之後,著重語言與教育雙重管道來發展該會在中國的傳教事業。此種基調促使他調整及修正聖公會在華傳教策略,並引起該會其他在華傳教士的不滿。由十九世紀中葉施約瑟與聖公會在中國差傳上所做的策略調適,可看出聖公會一方面為在中國的傳教事業尋求新的基礎;另一方面,該會的個案也反映基督新教各傳教團體在第一次全國教務會議前後,所面對在華教務發展上的傳教策略問題。傳教士之間因傳教策略所發生的爭議,展現他們認識中國文化的程度差異,和他們在高唱的傳教精神背後的掙扎。從傳教士的角度來看,不同於過去研究中所強調,傳教士的作為皆是文化帝國主義的展現。聖公會的個案呈現出傳教士本身,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對話上,也有其困難和瓶頸。

參考文獻


朱友漁整理、徐以驊譯、丁日初主編()。
林美玫(1984)。中國內地會之研究(1865-1926)(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
林美玫(1999)。基督教在華傳教檔案介紹―以美國聖公會「中國差傳檔案」為例。中國近代史研究通訊。27,108-127。
林美玫(2001)。文惠廉主教與聖公會在華事業的開創: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基督新教與中國文化的接觸與對話。台灣宗教研究。1(2),1-42。
施約瑟(1927)。淺文理聖經二指版。上海:美華聖經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