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57.31
  • 期刊

從近代心理學在全人觀念上的缺失看超個人心理學在通識全人教育的方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自十九世紀以來,西方近代心理學的發展,尤其Frued的心理分析學派及Watson的行為學派,以當時的自然科學為典範,心理學成為一門「中心無主」、「沒有靈魂的心理學」,並將人化約為動物與機械——次人性現象的人觀,造成了「全人」觀的嚴重缺失。超個人心理學對「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在生理、情緒、理性、靈性各層次均衡的發展與整合。超個人心理學是根基於人本心理學而來的,兩者皆主張探討完整的個人,但超個人心理學還多了一層靈性或超越性層面;人本心理學注重「自我實現」,而超個人心理學則重視「自我超越」的靈性層面,並且認為如果缺乏超越的、超個人的層次,我們就會變得病懨懨、變得殘暴、變得虚無,甚或沒有希望、冷漠無情。本文強調,通識「全人」教育的方向——身、心、靈不能忽略任何一層次,其中以靈性或超越性層次是「全人」存在的最高向度。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曾怡茹(2007)。高峰經驗神秘乎?迷幻乎?--從禪坐者之身心體驗重新理解高峰經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32642
洪櫻純(2009)。老人靈性健康之開展與模式探詢〔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55229
簡宇卿(2011)。諮商師宗教信仰與助人專業 的衝突與因應經驗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23015
陳貴珍(2013)。莊子生命美學在成人靈性學習應用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4214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