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44.108
  • 期刊

復讎新釋-從皇權的角度再論唐宋復讎個案

The Latest Explanation about Revenging - Reiterate Revenging Cases in the Tang-Soo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erial Power

摘要


復讎行為的本質就是殺人罪,但因涉及禮法衝突與皇權的操作,因而更加顯得複雜。拙稿從檢討搶典文獻中儒家復讎理論的文本著手,認為儒家所建構的復讎 理論,隱含不少矛盾或錯誤,導致後世討論復讎問是的諸家看法分歧。儒家復讎理論之所以出現矛盾現象,和儒家對忠孝的態度與君臣的關係有密切關連。 從皇權的角度出發,「復讎」議題既可彰顯「孝」的本質:又可強化「忠」的意義,進而達到安撫人心或鞏固政權的效果。因此,當國家處理「復讎」問題,恐怕更考慮到「皇權穩定性」和當時的國家及社會狀況;拙稿從誕客角度理解國家處理復讎個案之所以會出現差異性判決的原因。 從中唐以降,乃至兩宋時期,國家或有君王被弒;或有亡國陰影;舉國瀰漫的是為君父復讎的氛圍,在這種情況下,復君仇幾乎是國家最終極目標,那麼「復父仇」當然更被視為是義行,更不會被科以重罰。

關鍵字

唐代 復讎 皇權 禮法衝突 殺人罪

參考文獻


鄧廣銘(1997)。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孟森(1987)。明清史論著集刊。台北:南天。
宋王藬(1997)。燕翼詒謀錄。北京:中華書局。
(1984)。冊府元龜。台北:大化書局。

被引用紀錄


楊曉宜(2017)。唐代司法官員的法律秩序觀--以法典行用與斷案場域為中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3374
許芝瑋(2014)。宋代官員的丁憂與起復〔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0570
鄭雅如(2010)。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2417
張文昌(2006)。唐宋禮書研究──從公禮到家禮〔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2068
廖婉君(2011)。唐代殺人罪研究—以六殺為中心的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5226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