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240.145
  • 期刊
  • OpenAccess

從《孟子字義疏證》的著書成因及內容剖析戴東原晚年思想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and the Writing Reason of Meng-Zi Zi Yi Shu Zheng to Analyse Dai Dong-Yuan's Late Thought

摘要


戴東原學術思想上的轉變,大致上來說是可以以四十歲作為分水嶺,在此之前,主要提倡漢學;在此之後,重新思考古經書的詮釋方式,質疑宋學,進而力抨宋代理學家。1東原早期服膺程、朱,然到中年之後,開始批判程、朱,甚至在晚年著述《孟子字義疏證》,以為程、朱論理乃是摻雜佛老,不復先秦儒學宗旨,而這偏離最甚處,即在宋明時期。當其時,理學大興,尤其程、朱一派以理學名於世,加上自元代遂訂《四書集註》為科舉專用書目,程朱之學獨霸學壇已久,儘管反對聲浪不絕,程朱地位仍舊屹立不搖。 戴東原在理學方面的著作代表,莫過於是《孟子字義疏證》,他自稱:「僕生平著述,最大者為《孟子字義疏證》一書,此正人心之要。」此書前身為《孟子私淑錄》和《緒言》。一般認為,此二書為《孟子字義疏證》的稿本,而戴氏對於《孟子字義疏證》的重視,除了由前二書作為稿本集結整理而成之外,更是到他臨終之前(1777年),才真正定稿。而由其著書原因及書中內容,可推見戴氏晚年哲學思想。

關鍵字

戴東原 孟子字義疏證 血氣 心知

參考文獻


清袁枚撰(1960)。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清戴震著(1961)。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清段玉裁編纂、趙玉新點校(1974)。《戴震文集》附錄。北京:中華書局。
清戴震撰(1980)。戴震集。台北:里仁書局。
清戴震著、張岱年主編(1995)。戴震全書。安徽省:安徽古籍。

被引用紀錄


施盈佑(2020)。從戴震「理-禮」思維重讀《孟子字義疏證.序》中國學術年刊(42_1),53-74。https://doi.org/10.6238/SIS.202003_(42-1).0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