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3.163
  • 期刊

白蛇故事與白蛇戲曲的流變

摘要


白蛇故事是中國民間流傳頗廣的傳統故事之一,和其他民間故事一樣,其情節與主旨是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逐步豐富完善的。 本文一方面從符號學的觀點出發,探究白蛇故事其情節關目與人物的源流與演變,另一方面,根據現存的幾種重要的白蛇話本和戲曲,包括唐人傳奇〈李黃傳〉、宋人話本〈西湖三塔記〉、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話本、分別由黃圖珌、方成培所編撰的《雷峰塔》傳奇、以及田漢所編的京劇《白蛇傳》,比較白蛇故事主旨的演變。 從這些文本的比較中得以發現,愈是晚近的作品,人文主義的色彩愈是明顯,且在情節關目和人物形象中所攜帶的符徵,不同的觀眾可以解譯出不同的符旨。 如黃本《雷峰塔》傳奇,作者的基礎觀念是純粹從佛家的「因緣」、「輪迴」之說立論的然而陳嘉言卻代表了一般下層階級的觀眾,純從人間情愛立論,對方本進行改寫。且增加〈奏朝〉、〈祭塔〉兩齣,更為一部愛情悲劇增加了「補償作用」。而方本《雷峰塔》傳奇及京劇《白蛇傳》,中依循而美化了這個基礎觀念。 大陸的學者林河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除了所謂「正統」的,以儒家學說為主流的「馴性文化」之外,其實在廣大的民間,所奉行不輟的,是一種完全不見容於「馴性文化」的「野性文化」。我們可以這麼說,白蛇故事整個流變的過程,正就是「馴性文化」與「野性文化」互為主客的消長過程。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鍾秀金(2012)。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4341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