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19.251

摘要


美與藝的關係已成爲一門獨特的學問,稱爲「美學」。二千多年來一直是哲學家和藝術家關心的問題。而「美學」作爲哲學的一部分,有許多理論不斷衍生,演變成一個很複雜難解的議題。本文擬借由藝術學和藝術史的觀點來嘗試,從美感的來源入手,就此而言人類的美感來源有原生人類共性,有族群共性也有個性。再就是探討美的存在,以理性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美不美由觀者的「美感」來決定;美感與客體的關係受制於「普遍律」;此「普遍律」定下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基本原則。 闡明美的存在之後,將重心轉到藝術創作的動機,有實用說、模倣說、巫術說、遊戲說、裝飾說和自我確證說,由此得出藝術創作的一些層級。再都是藝術創作與客體的關係,爲此本文提出「意象轉換」之說。藝術美是藝術家的藝術感與世間萬象(包括美與醜)接觸感應的結晶,易言之是把世間萬象重構、組合而成的展示。 最後討論藝術欣賞的問題:當一件藝術品的形式美能夠吸引到觀者的注意,意象作爲「啟示者」的角色就開始了。其任務就是帶領觀者走入更深層的人文世界。這不只是形式美,同時還要有自然美或社會美。因爲這項任務是滿足人們對感情和精神的期待,常是想象和超越的,要經過一些轉折之後才獲得的滿足,即先有驚、畏、傷、悲的感覺,由此激發出敬、愛、情、舒的滿足感,如看悲劇感動流淚,但最後很滿足,是爲「終極之美」。

參考文獻


林同華。中國美學史論集
楊辛、甘霖。美學原理
歌德。歌德談話錄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

被引用紀錄


蔡昕璋(2017)。社區大學教師教學知能、美感素養與教學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臺北市社區大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0507201702591600

延伸閱讀


  • 高準(1969)。藝術與風格現代學苑6(4),15-19。https://doi.org/10.7065/MRAS.196904.0004
  • 段秀玲(2000)。藝術與個性諮商與輔導(175),47-47。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a0000014-200007-x-175-47-47-o
  • 楊欣怡(2008)。美學與創作-以工藝創作為例藝術欣賞4(1),46-49。https://doi.org/10.29479/AA.200802.0010
  • 李秀蓮(1984)。科技與美的融合健康世界(100),53-54。https://doi.org/10.6454/HW.198404.0053
  • 游淑惠(1997)。Putting Art Where the People Can See It科技博物1(3),82-8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6841220-199705-1-3-82-83-a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