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81.94
  • 期刊

漢代西北邊防-移民屯田、烽燧制度初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秦漢兩朝是中國國史上首個被並稱爲「帝國」的時代,此時期形成之政治制度、文化、軍事方面的建樹影響中國三千年,長城的興築與邊防政策,開創了中國歷史軍事防禦體系的新路,移民實邊與屯田政策的實施,不但確實達到防禦效果,更有增加糧食生產、發展水利灌溉系統、保障中西商旅使節及文化交流的促進之功,造就日後中原地區不致時時刻刻生存於外族侵擾之恐懼,並能在文化交流下發展出數個盛世之局。 爲了有效控制東西文化交通的咽喉,漢朝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修建軍事防線,在沿線設置軍事設施及行政機構,在邊防地區進行移民實邊、屯田及軍事建設等各項措施決定了漢代對外政策的方向,即爲鞏固疆域、進而擴大版圖。西漢時期移民實邊的重點在西北地區,這是一項兼具軍事、政治、經濟意義的措施,移民者居則爲民,戰則爲兵,平日墾田種植,增加糧食,既鞏固國防,又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是一項有效有利的國策。 亭、障、燧、壁、塢指的是邊塞線上用於候望、烽火的獨立防禦建築,對保衛邊疆、保護往來使者與商隊有重要作用,故烽燧可說是邊防軍的神經末梢,在漢代邊防體系的扮演關鍵角色。漢代的烽火台主要建於西北地區,通過健全的防禦措施及完整的管理體系,漢代的守備採取了以防禦爲主在伺機攻擊的策略戰術,是邊塞部隊通過嚴密的防禦組織與殲滅敵人有效力量的方法,而在甘肅西部修建的長城實質上是一條嚴密的軍事防線,強大有效的邊防,無疑爲西北地區建立起堅實屏障的作用。相繼設立的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使長城防線之重點由北面朝河西延伸,此戰略防禦設施在實現軍事構想的同時也爲推動當地經濟文化進步,加強西域與中原聯繫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故漢王朝在西元前二世紀前後的西北邊防對於我國西部的開發與經營卓有成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