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17.7
  • 期刊

朝鮮殖民地時期的鐵道技術移植與「鮮鐵型」鐵道的成形

摘要


本稿對朝鮮半島的鐵道技術如何被移植、是否可以定調為朝鮮獨有的技術,抑或是受到在地化影響等課題進行探討,並考察其中包含的對戰後的意義。朝鮮官設鐵道因為曾經委託滿鐵經營,被強調與中國大陸的連接性,且不是採用日本的窄軌技術,而是導入國際標準軌。從機車頭到鐵道車輛、軌道等設備從美國等地被引進,並以此技術體系為基礎,整備了鐵道幹線網,體現了技術,期望使鐵道營運更有效率。其後進行追加投資對既存設備進行改良,改善車輛維修作業與配車能力,並在體現寬軌鐵道技術的同時實現鐵道營運的效率化。在技術的累積上,以鐵道局工作課和鐵道工廠的工程師們為中心,進行由鮮鐵自行設計,被稱為「鮮鐵型」機車頭的計劃。此技術可說是精隨,「鮮鐵型」機車頭與輕量型客用車廂等最先進技術,被利用在可與滿鐵的亞細亞號相匹敵的特急「曉Akatsuki」號上。雖然「鮮鐵型」鐵道接受朝鮮的資源限制,並與其應對的形式獲得技術上的進步而成形,但由於戰時資材不足與勞動力減少,而有技術的限制,只能轉變為「戰時型」鐵道。此時期受到任用或是培育的朝鮮人工程師理所當然在解放後組成韓國鐵道工程師團體。但從業員養成所是針對日本人給予習得高級技術的機會,在地朝鮮人無自行經營鐵道的能力,且任職過鐵道手以上職位的朝鮮人不超過3%,又大半是缺乏經驗的青少年。在地朝鮮人的技術學習無法說非常充分,所以終戰後美軍投入了鐵道部隊,來自美國的技術支援成為必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