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57
  • 期刊

西制東漸:試探“星期制”於清末上海之傳布

摘要


「星期制」之時序應用,試屬今日普及之時間觀,然對十九世紀末葉之中國人來說,乃爲相對新穎之概念,傳統中國,生活在鄉村的廣大民衆,工作與娛樂活動皆於封閉環境(包括自然、社會與人文環境)中進行。基本上,對以務農爲主業之民眾而言,錢財之增長與勞動時間、勞動力之投入成正比。農民於瓏畝間勞動,大致維持日間種作、夜間掙錢之步調,其節奏受制於自然節氣、晝夜變化,以致形成農時繁忙、農閒娛樂之勞作型態;一年中惟在某些時段,隨節今氣候變化,農事暫歇,方得消閒。 此番延續千年之不變作息,隨1840年泰西民眾東來,始掀起微妙變化:租界內,西人引入各式先進器物,同時將習慣之生活範式帶至上海。西僑即便講求工作效率,對娛樂與休閒亦同樣重視-攜入西方之禮拜制,一週七天,週日爲禮拜日,是萬事皆休的閒暇日,奉行「七日一休息」才慣例,新式平作制度對休息與工作做出明確劃分,將生活分成兩部分,據此保證休閒時間不被勞務排擠、工作時則全心盡力。租界轄區的存在,令穿梭其間之華民耳濡目染泰西七日週期制之優長,進而有意識模擬、仿效,率而取用西方制度爲革新範本。

關鍵字

七曜 休閒 節氣 農時

參考文獻


熊月之、張敏(1999)。上海通史: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熊月之(2003)。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熊月之(1999)。上海通史:總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旭麓(2006)。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高福進(1999)。澳門文化與中外文化交流。學術季刊。4

被引用紀錄


黃信元(2011)。1930年代上海觀光發展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702
談啟志(2012)。再現的城市:《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1884-1898)〔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7352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