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66.40
  • 期刊

清代審案廻避制度

Application of the Avoidance System to Trials during the Ch'ing Period

摘要


司法公平,表示國家與社會有確定的、正常的價值標準。若審案人員稍有徇私、導致判決不公之現象,則司法將喪失其公信力,故清廷對審案人員,設有迴避規定,官員在奉諭辦理或審訊案件時,如承辦人與被審訊者存在某種關係和牽連,皆須廻避。 我國審案廻避之規定,始於唐朝,歷經宋、元、明皆有因革,演變至清代規定「凡官吏於訴訟人內,關有服親,及婚姻之家,若受業師(或舊爲上司與本籍官長有司)及素有雕隙之人,並聽移文迥避,違者(雖罪無增減)笞四十,若罪有增減者,以故出入人罪論。」此外,復有籍貫審案之廻避。故迴避之範圍最廣。 由於清廷於任官之初,已有籍貫、親族、師生及其他關係之禁限,應該迴避者,均已依法廻避,故審案廻避之例不多,只有承辦交審案件才有應否廻避之問題。審案廻避與任官廻避、科場廻避等相同,雖爲一種法規,但執行時,君主個人可以變通,並非一成不變。不過,大體而言,清廷對審案之廻避均按制度實施,此可見清廷對司法之重視。

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明李東陽(1964)。大明會典
唐張九齡(1983)。唐六典
清薛允升(1922)。唐明律合編
屈萬里(1970)。大明律集解附例
俞廉三。大清現行刑律案語(一)

被引用紀錄


吳安琪(2017)。多頭馬車或定於一尊?比較越南與中國大陸的領導體制與權力轉移(1986~2016)〔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0647
王雲洲(2012)。清代地方文官制度研究-以臺灣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0814
王韻詞(2011)。中共公務員迴避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10865
賴文清(2011)。邁向現代化—日治時期臺北市政體系的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34946
張加佳(2014)。臺灣賦研究-以身分視域為觀察核心〔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4002113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