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國民政府對曾在偽組織登記立案之各級學校教職員及學生進行甄審,引起收復區教職員、學生強烈不滿,社會大眾也給予他們廣泛的同情與支持。對一個重返故土的政權,進行某種程度的甄審容或必須,但是以戰後國內整體環境而論,實不具備甄審之條件,教育復員進行遲緩影響甄審補習所需之師資,而戰後國共對峙形勢中的學潮頻仍使教育當局在處理與甄審相關的學生運動時,受到多方面牽制。 本文檢視專科以上偽組織學校肄業生、畢業生及教職員的甄審,發現教育當局在推動這項計劃時,一再修正最初擬定之諸辦法案,以致甄審原意盡失,流於形式。這一方面是因爲顧忌中共乘機利用學生不滿情緒,鼓動學潮,另一方面,甄審本身概念模糊亦有以致之。大體言之,早期的反甄審多半是自發的,中共只是因勢利導,爭取受甄審學生對它的支援。甄審不是戰後學運的主流,但是甄審引起不滿卻有助於中共發展並鞏固它在收復區學生中間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