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95.38
  • 期刊

日本對山西的煤礦投資(1918-1936)

Japanese Investment in the Coalmines in Shansi, 1918-1936

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爲了有計畫地開發中國鎖業,民間一向從事中日貿易和擴冶業的11家公司,乃於1918年,在當局的主導下,成立興源公司。興源公司著眼於蘊藏量豐富,且尚未大量開採的山西煤礦,於翌年正式與山西當局接觸。經由成員中最活躍的大倉財閥和北洋政府交通系梁士詒的安排,1920年在北京以中國人名義設立民康實業公司,由該公司與山西裕晉、義昌兩煤礦(與閻錫山關係密切)合組同寶煤礦股份有限公司,計畫開發大同地區的煤田,所需資金皆來自興源公司,興源公司則向日本政府貸款。同時,興源公司中的6所公司另外成立大源擴業株式會社,以監督同寶公司的營運。日方更思組織合資售煤公司,並投資龍煙鐵礦,以期掌握山西煤的生產和流通。但日本國內經濟不景氣,使大源擴業一直欠缺經營資金,不能進行既定計劃。九一八事變後,財閥集中投資於東北,大源擴業和興源公司在1932年先後宣告結束,由大倉組繼承對同寶公司的擴權,終因未繳納擴區稅而於1936年被取消了擴業權,日本煤業勢力暫時退出山西。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對華經濟性投資的重心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以往中日學者關於滿鐵的研究乃至實地調查,可說是汗牛充棟,這些研究都指出日本在華投資的「國策性」。但是,在中國本部(東北和台灣除外),日本的經濟性直接事業投資是以棉紡業爲主,「在華紡」(日本在中國所設立的棉紡紗工廠)純粹是民間資本的對外投資。相形之下,日本雖曾在山東成立中日合資的魯大擴業公司(見表1),其在山西的活動卻是以「企業聯合團」的方式,透過中國人名義的公司展開的。而此企業聯合的過程中,不但日本政府扮演相當重要的指導性角色,軍方亦爲了取得燃料資源而出面操縱,因此能結合國家資金和民間資金,並對中國相關人士付出或多或少的「贈款」。以往的研究往往偏重於「西原借款」等日本對華的政治性借款,或純粹止於漢冶萍公司的經濟性借款。而從本個案研究中,或許可以得知在日本意圖控制亞洲煤市場以掌握燃料資源之際,處於競爭狀態的各商社可以合作,政府、財閥和軍方成爲三位一體的行動者;中國北洋政府的交通系和山西軍閥也變成利益的結合者,在此情況之下,日本對山西煤業的資本輸出,迥異於棉業和滿鐵,配合著其政治軍事行動,和當時中國複雜的政治人脈網絡,而間接地進行。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陳聖文(2012)。國共戰爭中的閻錫山(1945-1949)〔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2186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