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44.9

摘要


張愛玲的小說作品具有極為濃厚的悲劇特色,形成此特色的主要因素乃中國社會長久普遍存在的宿命論。宿命論在張愛玲的小說中有一部份以直接敘述的方式引出,另外有極大部份以轉化託寓與比擬的間接方式出現,父母的掌控與環境的影響,即為其中最重要的轉化託寓。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與生俱來,無法選擇或變換,如同既定命運無法更改,環境的影響無聲無息卻深巨久遠,甚至具有強力的禁錮作用,如同命運的枷鎖對人的牽制。比擬人生如戲也是宿命思想的間接敘述。戲劇的演出一切都是在安排之下完成,參與演出的個人無一能超出劇本的安排與導演的指揮,這種既定與約制的特點,正是宿命的縮影,而戲劇的多彩多姿,正可為宿命論的悲涼滄桑增添色彩,也更增加作品悲劇的力量。 宿命論在中國社會中,是一古老而普遍的思想。每當人們面對無法解釋的人生現象時,常習慣性地將它歸結於命運。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宿命觀念,表面上看來的確可以讓人在遭遇挫折後得到某種程度的慰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內幫助人免於因激進而招效的失敗。接受宿命論相信命運的人,普遍認為聽任命運的安排,即可以減輕人生苦難,保有恬淡的幸福。但是,若進一步探討,將會發現人「既不能憑藉自己主動的決定來謀致幸福,也不能因為自己循規蹈距、謹行慎為而受到塵世的或者上天的報酬。」(註1)在命運的控制下,人們無法主宰自己,既不能致福,也無法免禍,只是俎上的一塊肉,只能任憑宰割。這種無可逃逭的悲哀,時時顯現在張愛玲的小說中。本文擬由作品中直接敘述與轉化託寓兩方面,探討宿命論在張愛玲小說中所佈下的天羅地網。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