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96.159
  • 期刊

從生番到熟漢-番語漢化與漢語番化的文學考察

摘要


以往我們對「台灣人是誰」、「台灣文化和歷史是什麼」等這一類問題的慣性思維,始終是單向的。一部台灣史,其實就是漢人的移墾史;而台灣文化的展開,乃是台灣土著文化被漢族徹底「同化」(漢化)的歷程。 這當然不是事實!過去的台灣史觀顯然完全忽視了台灣原住民這一個側面,並對原住民在台灣歷史、文化所可能引發的主動性能量,嚴重估計不足。本論文的興趣,即嘗試從近十幾年來「平埔族」復振運動和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創作中的若干語言現象,考察這隱而未發的歷史、文化真相。 本論文的第一個大段落,直接檢討漢族社會中以男性父系為中心的意識形態,我們認為它造成的結果是:逼使中國史或台灣史,成為一個切斷自己母系記憶的扭曲歷史。「平埔族」運動中所謂「返來做番」,揭露了台灣歷史的「母親」-原住民-重新返回歷史舞台的可能性。「熟漢」意識,即是承認並欣然接受自己血緣和文化的混雜性的「新台灣人」意識。 如果上述的檢討可以成立,那麼我們顯然必需尋找另一種新的「語言」、新的「表達方式」,來充分反映我們對台灣史、台灣文化的新理解。這就是所謂「漢語番化」的問題!照我們的看法,「漢語」和「漢族」之間並不存在「本質性」的關連,「漢語的番化」因而是台灣語言革命的重要面向之一。 最後,我們引證了台灣原住民文學創作中語言實踐的若干例子,藉此說明台灣原住民族文學所隱含的顛覆性能量。

參考文獻


蔣毓英(1993)。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孫大川編(2003)。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卷(上)。台北:印刻。
孫大川編(2003)。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台北:印刻。
(1965)。台灣輿地匯鈔。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孫大川編(2003)。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下)。台北:印刻。

被引用紀錄


林佳良(2014)。《城市角隅》創作紀實 傳統肢體語彙的淬鍊與創新〔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4.00209
林于茜(2012)。民眾日常使用語言與政黨認同關聯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1302201214470900
林瑜馨(2013)。原住民文學的非典型書寫現象──以達德拉凡‧伊苞、董恕明以及阿綺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2511201311331540
高旋淨(2014)。霍斯陸曼.伐伐小說之族群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8289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