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鰻魚鰾線蟲症

 

鰻魚鰾線蟲症

    Download
 

李國誥 通訊作者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

 

前言

世界有19 種鰻魚(Anguilla) ,出現於歐、亞、非、印度、澳及北美洲。鰻為降海性魚在特殊海域產卵,依種類而定。成鰻具銀白色腹部及暗色背部,稱為銀鰻,具厚皮且通常相當肥滿,肌肉中可能含有 25-30% 脂肪,且有時其眼會變大。長成之銀鰻停止攝食並想盡辦法游入海中,在海洋中之銀鰻性腺會發育成熟。鰻魚養殖在日本及台灣已進行 30 餘年,養殖種類主要為日本鰻,且主要養於土池或水泥池。自 1970 年代起,在歐洲之義大利、西德及丹麥等國家亦以類似方式進行鰻魚養殖生產。但在丹麥,養殖沒多久即出現了因成長季節(夏季)較短致成長有限而沒有利潤的情形。能獲利的生產鰻魚主要條件之一須全年高溫,因此北歐國家進行鰻魚養殖必須利用熱水來加溫,在1970年代末期,西德、英國、挪威及丹麥開始使用溫水養殖鰻魚。近年來由於鰻苗缺乏,日本及國內亦開始有歐洲鰻或美洲鰻之養殖。在國內歐洲鰻線來源幾乎皆進口自法國,而美洲鰻鰻線則進口自美國緬囡州或佛羅里達州。以下係用於不同大小鰻魚之名詞:

鰻線(elvers);透明鰻其頭部正開始著色(< 10 cm);

鰻苗(seed eel);完全著色之鰻體重達80 公克(10~40 cm);

可上市鰻(marketable eel);體重超過80 公克之鰻(> 40 cm) 。

關於鰻魚養殖之疾病問題,從疾病預防立足點而言,在循環水系統中養魚的理想方式,是設施必須在密閉系統中運轉。然而因鰻之養殖生產有賴野生鰻線之引入,此情況也常存在容易導入會引起疾病的病原體於養殖設施中的危險。另外,也有因高密度、高水溫及使用再循環水所引起,在魚群間快速散播疾病的危險。在一般鰻養殖現場,寄生蟲性疾病引起最多問題。魚罹病之最初徵兆為停止進食,之後可觀察到某些魚會不動地懸於池水表面及出水口或飼料槽(若魚池中裝有此設施)附近。觀察病魚的進一步改變將有助於疾病的診斷,例如體表出血可能是細茵性感染而總部變紅則可能是總有寄生蟲存在的徵兆。

 
  DOI: 10.29474/FER.199706.0001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