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魏琮霖
Wei, Chung-Lin
論文名稱: 好的開始大於成功的一半-投打對決的致勝之道
Well begun is more than half done:the contest between pitchers and batters
指導教授: 劉有德
Liu, Yeou-T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
中文關鍵詞: 投手配球策略投球進壘角度棒壘球比賽情境
英文關鍵詞: pitch pattern, pitch location, context of baseball and softball gam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19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9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棒壘球運動中投手扮演著攸關比賽勝負的重要角色。投手如果能夠在投打對決第一球取得好球時,有壓制上壘率的趨勢。而在這瞬息萬變的球場上,場上的情境如何影響投手的第一球配球模式是值得關注的議題。目的: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壘球比賽中投手對決打席第一球,在壘上情境、出局數情境、進壘角度、第一球結果以及打擊結果間之關係。方法:以影片標記方式分析2018年企業女子壘球聯賽59場例行賽,再以卡方適合性檢定以及卡方獨立性考驗檢驗各項變量。結果:一、投手普遍都以外角球進行第一球的配球策略。二、投手取得第一球好球時與該打者出局的結果有高關聯,反之第一球壞球時,則與該打者上壘有高關聯。三、投手會依據不同壘上情境進行不同進壘角度的配球策略;但在不同出局數情境下投手不會有偏好進壘角度的投球策略。結論:當投手第一球為好球時,會降低打者上壘機率,而當投手面對打席的第一球為壞球時,則有較高機率讓打者上壘的現象。

    In baseball and softball games, the pitch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etermining the win or lose of the game. If the pitcher can get a strike in the first pitch of each plate appearance, there is a tendency to suppress the on base percentage (OBP). In this ever-changing field, how the situation on the court affects the pitcher's first pitches pattern is worth concerning.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pitcher's first pitches, the situation on the base, the number of outs, pitch locations, the result of the first pitching, and the outcome of the battings in the softball game. Method: Videos of fifty-nine regular games of the 2018 Women's Softball League were used for recording data, and the Chi-squared test of Goodness-of-Fit and the Chi-Squared test of independence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es. Results: First, the pitchers generally used the outside pitch as the strategy for the first pitching. Second, the pitcher's getting a strike in the first pitch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result of the batter's out whereas the ball in the first pitch had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the batter's being awarded a base. Third, the pitchers adapted different pitch locations as a strateg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nditions on the base. The pitching location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different contexts of the outs. Conclusion: When the pitcher's first pitch is a strike, the batter's OBP will be lower; if the pitcher’s first pitch is a ball, the batter's OBP will be higher.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 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3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 3 第七節 操作性名詞定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壘球運動的發展 5 第二節 投打對決 6 第三節 上壘率相關數據研究 8 第四節 棒球場上不同情境 9 第五節 前導研究 11 第六節 文獻總結 1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5 第二節 研究工具 15 第三節 研究步驟 15 第四節 標記順序與內容 16 第五節 記錄者信度 1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7 第肆章 研究結果 18 第一節 信度檢驗 18 第二節 投手第一球進壘角度 18 第三節 投手第一球結果與打者打擊結果之關聯 20 第四節 壘上情境與出局數情境 20 第五節 場上情境與第一球結果 22 第伍章 討論 24 第一節 投手第一球的配球策略 24 第二節 好壞球與上壘或出局 24 第三節 投打對決情境間的配球 25 第四節 場上情境與第一球的關聯 26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28 引用文獻 30

    引用文獻
    中華民國壘球協會(2018)。www.softball.org.tw/about.aspx?id=7 (2018)。
    王元聖、黃俊傑、李育忠(2004)。探討台灣慢速壘球的發展。淡江體育,(7),31-36。
    王富雄、畢鈞輝、陳宗河、陳國華、張子揚、張家興(2014)。2014-2017 國際壘球規則。台北市:國際壘球總會暨中華台北壘球協會。
    王逸綺(2014)。女子壘球虛觸實擊攻擊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献凡、張思敏、陳書瑋(2012)。棒球運動內野守備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25),83-93。
    林亞文(2010)。女子壘球推打攻擊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姚瑞博(2009)。影響我國職棒比賽勝負因素分析-以中華職棒大聯盟 2008 年球季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孫佳婷、施登堯(2016)。女子壘球選手從事女子棒球運動之現況研究。屏東科大體育學刊,(5),1-11。
    高英傑(1996)。棒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鎧巖、林華韋(2016)。兩岸棒球運動攻擊戰術之差異研究。體育學系學刊,(15),65-71。
    許子寧(2018)。不同球數情境下優秀大專棒球投手配球模式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許懷中、黃致豪(2017)。以大數據分析球員技術面表現、對戰組合與中華職棒歷年票房之相關性。體育學報,50(S),79-90。
    陳志成(2012)。臺灣職棒球隊投手任務分配模式之建構。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2(1),51-73。
    陳志成、陳天賜、陳彥蓁、于馥華(2009)。中華職棒大聯盟勝利投手與敗戰投手投球技術差異分析之研究。淡江體育,(12),240-247。
    陳佳郁、劉有德(2010)。數據會說話:球類運動技戰術分析方法探討。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7),49-68。
    陳羿揚、邱文信、劉亮吟(2014)。棒球與快速壘球投球動作之差異。中華體育季刊,28(4),331-338。
    陳紹富(1964)。壘球。台北市:台灣商務。
    陳義煌、張世明(2017)。中華民國棒球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彭怡千、王苓華(2009)。棒球投手投球速度之生物力學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3(3),85-92。
    曾信彰、聶喬齡(2015)。臺灣女子壘球參與國際賽會的現況與挑戰(2006~2015)。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4(2),67-79。
    曾慶裕(1999)。棒球投捕手配球戰術探討。大專體育,(46),47-49。
    游宜樺(譯) (2008)。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台北市:早安財經文化。(Michael Lewis, 2003)
    黃逸和(譯) (1994)。壘球。台北市:益群。(吉村 正,1994)
    葉益銘、楊朝行、陳寶源(2008)。我國甲組成棒球隊攻擊能力與比賽勝率相關之研究。高應科大體育學刊,7,267-277。
    廖文男、林啟川、高英傑、彭國平(2003)。棒球投手球路與速度之分析-以 2001 年世界盃成棒賽為例。北體學報,(11),87-98。
    劉榮華(2016)。臺灣投手郭俊麟配球模式之研究:以2014年第一屆世界盃21U棒球錦標賽為例。體育學系學刊,(15),72-94。
    劉薏涵(2013)。美國職棒大聯盟統計資料的縱橫門檻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樊正治(1975)。運動裁判法。國立編譯館出版。
    潘俊榮、鄭安城(2016)。投手首球為好球與打擊者上壘機率的相關性。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5(1),35-45。
    蔡文星(2005)。日本投手松坂大輔配球模式之研究-以2003年第廿二屆亞洲棒球錦標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魏琮霖、劉有德(2018a,12月)。壘球比賽投球進壘角度、好壞球與打擊結果之關聯性分析。以海報形式發表於2018年體育運動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新北市,臺灣。全文引自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ppiDa1qoXo4KlSaexp1cRv8zVA2EnOyP/view
    Cohen, J. (1960). A coefficient of agreement for nominal scal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1), 37-46.
    Houser, A. (2005). Which Baseball Statistic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en Determining Team Success? The Park Place Economist, 13, 29-36.
    Major League Baseball (2019)。https://www.mlb.com/ (2019)。
    McGarry, T., Anderson, D. I., Wallace, S. A., Hughes, M. D., & Franks, I. M. (2002). Sport competition as a dynamical self-organizing system.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20, 771-781.
    Schwarz, A. (2004). The numbers game: Baseball's lifelong fascination with statistics. New York, NY: Thomas Dunne.
    Williams, T., & Underwood, J. (1970). The science of hitting.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