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俐甯
Wang, Li-Ning
論文名稱: 高齡者穩定就業之經驗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xperiences of Stable Employment for the Elderly
指導教授: 王永慈
Wang, Yeong-Tsyr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老人高齡者穩定就業
英文關鍵詞: Old People, Elderly People, Stable Employmen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118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0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係由六位「六十五歲以上且達穩定就業達三個月以上之高齡受雇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三位男性、三位女性,進行深度訪談,瞭解高齡者穩定就業者之經驗,以及探討其經濟安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網絡、困境與建議這五層面的情形,研究發現如下:
    壹、高齡者的穩定就業經驗過程
    一、職業情形:高齡者從事的職業內容與過去大致相同,並且擁有專業相比非專業者在薪資與升遷上較佳。
    二、就業情形:高齡者的就業原因涉及個人(生理、心理、經濟)與制度層面,職務再設計與在職訓練對於高齡者能夠穩定就業有所幫助。
    三、退休情形:優退制度方案會吸引提早退休,且退休後再就業的年齡以 65歲之前居多,而擁有專業相比非專業者於退休後更容易轉換工作,目前高齡者會依體能狀況來評估將來要退休的年齡。
    貳、高齡穩定就業者各層面的情形
    一、經濟安全:固定的工作收入對家庭有經濟需求、退休金為一次給付性的高齡穩定就業者來說,比較有保障和經濟安全感。
    二、生理健康:高齡穩定就業者皆有良好的健康狀態,並且可以藉由工作來保持身體的活動。
    三、心理健康:高齡穩定就業者偶爾會因家庭、工作、政治的事情而有一些負面情緒,但他們會透過正向態度、休閒娛樂、工作活動、人際互動來保持心情愉快,並且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面對工作上的困境。
    四、社會網絡:高齡穩定就業者尋職的人脈多來自職場,並且可自職場上得到工具性、情緒性、資訊性的支持,至於下班後也會參加其它的活動,並且女性多於男性。
    五、困境與建議:高齡者有求職困難、勞動條件不佳、任用年齡限制的問題,建議高齡就業者要先自我評估身體狀況、培養多方面的知識專長、評估勞動條件是否合宜;建議雇主要與高齡就業者建立良好溝通、消除年齡歧視、安排合適工作;建議政府放寬年齡限制、創造友善老人的職場環境。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six "employed persons over the age of 65 who have reached stable employment for more than three months". Three males and three females were interviewed in depth to understand the stable employment of senior citizens. The experience and the five aspects of its economic security, physical health, mental health, social network, dilemma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process of stable employment experience for the elderly
    (1) Occupational situation: The current occupational content of the elderly is the same as in the past, and the professional elderly have better salary and promotion.
    (2) Employment situation: The reasons for employment of the elderly involve personal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Job re-design and on-the-job training are helpful for the stable employment of the elderly.
    (3) Retirement situation: The preferential retirement system will attract the elderly to retire early. Most of the reemployment after retirement is before the age of 65. It is easier for a professional elderly to switch jobs after retirement. Older people over 65 will assess the age of retirement according to their physical condition.
    2. Situations of five levels of stable employment
    (1) Economic security:For the elderly who have financial needs and receive a one-off pension, work income helps them have a sense of security and economic security.
    (2) Physical health:They are in good health and can maintain physical activity through work to maintain health.
    (3) Mental health:They may occasionally have some negative emotions due to family, work, and political matters, but they will maintain a happy mood through positive attitudes,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work activities,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and have a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o face work.
    (4) Social network:The old people looking for a job come from the workplace, and they can get social support from the workplace. After work, the female elderly will participate in other activities than the male elderly.
    (5) Difficulties and Suggestions: The elderly have problems with job hunting, poor working conditions, and age restriction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elderly, businesses, and governments based on these issu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高齡者就業之概況 9 第二節 影響高齡者就業之層面 18 第三節 高齡者穩定就業之相關措施 23 第四節 高齡者的活力老化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質性研究方法 33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3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及研究過程 36 第四章 研究發現 40 第一節 高齡穩定就業者之就業經驗 40 第二節 高齡穩定就業者之經濟安全層面 56 第三節 高齡穩定就業者之生理健康層面 63 第四節 高齡穩定就業者之心理健康層面 72 第五節 高齡穩定就業者之社會網絡層面 82 第六節 高齡穩定就業者之困境與建議層面 9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10 第一節 高齡者之再就業與穩定就業 110 第二節 高齡穩定就業者之各層面 118 第三節 活力老化理論與高齡者穩定就業之對話 130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33 第五節 後記 136 參考文獻 138 中文文獻 138 英文文獻 145 附錄一 研究訪談同意書 148 附錄二 研究訪談大綱 149

    中文文獻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2019年12月4日)。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2017年12月8日)。長照 2.0 成與敗,「照顧不離職」行不行?日本學者分享安倍內閣「零介護離職」對策 93 天照顧假及推動友善企業措施。取自:https://www.familycare.org.tw/sites/default/files/upload/field_attached_files/news/%E5%AE%B6%E5%BA%AD%E7%85%A7%E9%A1%A7%E8%80%85%E9%97%9C%E6%87%B7%E7%B8%BD%E6%9C%83%E5%9C%8B%E9%9A%9B%E7%A0%94%E8%A8%8E%E6%9C%83%E6%96%B0%E8%81%9E%E7%A8%BF-1061208.pdf
    中華經濟研究院(2015)。改善我國中高齡與高齡者勞動參與之因應對策。勞動部委託研究計畫。
    王千倖(1996)。如何自我檢視心理衛生。師友月刊,352,51-55。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方(2009)。影響藍領勞工發展之因素探討。就業安全,1,67-69。
    王紫庭、洪耀釧、王素真(2016)。中高齡工作者對職場健康管理與健康促進活動之需求─以高雄市某家工廠為例。華醫學報,45,39-53。
    王雲東(2009)。台灣高齡者就業的現況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25,101-111。
    成之約(2015)。法定退休年齡對中高齡勞動參與的影響。2015年兩岸社會福利論壇:「劇變時代的社會福利政策」研討會。取自:http://www.ccswf.org.tw/files/7100/19/%E5%AD%90%E9%A1%8C1.3--%E6%88%90%E4%B9%8B%E7%B4%84%E8%80%81%E5%B8%AB.pdf
    地方政府辦理身心障礙者支持性就業服務計畫(2017年10月13日)。
    朱思蕙(2018)。高齡再就業銀色社會價值。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行政院主計總處(2008)。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編製方法概述與名詞定義。取自: https://www.dgbas.gov.tw/public/Data/41124135112J204GCI5.pdf。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何謂就業。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 xItem=698&ctNode=2331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7)。受雇員工動向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dgbas. gov.tw/public/Attachment/826152956KIDMI9KP.pdf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8)。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取自: https://ebook.dgbas. gov.tw/public/Data/9329135635GEYJEAG4.pdf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8)。高齡化社會勞動政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勞委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8)。高齡化時代的來臨-中高齡者及高齡者 的就業問題與因應策略。勞工雙月刊,15,4-11。
    行政院勞動福利部(2017)。國際勞動統計。取自:http://statdb.mol.gov.tw /html/nat/%E8%A1%A810-3.pdf
    行政院勞動福利部(2018)。106 年中高齡(45~64 歲)勞動參與狀況)。取 自:https://www.mol.gov.tw/media/5759220/%E4%B8%AD%E9%AB%98% E9%BD %A1%E6%8F%90%E8%A6%81%E5%88%86%E6%9E%901060629- final.pdf。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9)。行政院會通過「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 草案。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79aeb91d- b83b-4edf-9aef-a462369c6982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中華民國 100 年版公共衛生年報。臺北:行 政院。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8)。人力資源統計調查年報。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8)。中華民國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取自:https://ebook.dgbas.gov.tw/public/Data/9329135635GE YJEA G4.pdf。
    呂雪彗(2017年5月2日)。國營事業一群年金孤兒周四向立院陳情。中時電 子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502005985- 260407?chdtv
    呂嘉穎(2017)。新舊世代對於年金改革看法的衝突—從法制層面談起。朝陽人 文社會學刊,2,19-38。
    呂寶靜(2014)。從活力老化觀點談健康促進:美國的作法,臺灣的借鏡。社區 發展季刊,145,172-183。
    呂寶靜、李佳儒、趙曉芳(2012)。活力老化社區服務模式建構之研究-由社區 照顧關懷據點出發。臺北:內政部委託研究案
    李英芬、蔡麗雲、張澤芸(2008)。末期癌症病人之主要照顧者的負荷相關因 素探討。安寧療護雜誌,4,394-410。
    李常銘(2013)。日本與臺灣高齡者就業影響因素。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李漢雄、曾敏傑(主編)(1999)。中高齡勞工就業問題與對策。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
    李淑容、洪惠芬、林宏陽 、洪春旬、張惠婷、邱悅貞(2013)。我國弱勢家庭就 業促進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北 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周玟琪(2006)。高社會時代下我國高齡者就業對策。就業安全,2,11- 17。
    周玟琪(2007)。中高齡者與老年人年齡層界定問題之探討。就業安全,2,66- 72。
    周玟琪(2007)。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台灣社會規劃研究—就業與人力 資源組期末報告。行政院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
    周玟琪(2019)。迎向人盡其才與年齡融合的超高齡社會:因應臺灣勞動力已銀灰 化的未來。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1,45-57。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
    林育陞(2015)。以正式支持網絡作為非正式支持網絡發展據點—以東南亞外籍 配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50,246-263。
    林美娟(2013)。高齡化社會價值之研究 「活躍老化」面面觀。臺灣經 濟論衡,44-62。
    林慧芬(2009)。落實「工作與家庭平衡」:日本經驗探討。復興崗學報,96, 187-202。
    長期照顧服務法(2015年6月3日)。
    秋山伸一(2018)。高齡者雇用的現況與對策。銀向就業新挑戰。臺北國際論 壇專題演講。台北市政府勞動局承辦。
    馬財專(2010)。臺灣中高齡勞工失業問題之檢視及政策思考。臺灣社會福利 學刊,1,45-95。
    馬財專、劉黃麗娟(2014)。促進中高齡者及銀髮族之穩定就業—論「在 職職業訓練機制」之初探。就業安全,2,42-48。
    馬財專、藍科正、吳啟新、林淑慧、林晉勗、黃春長、鄭淑芳、劉又升、 陳威穎(2019)。中高齡及高齡者重返職場之探索。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 究季刊,2,133-148。
    高宜凡(2014)。養得起的未來。遠見雜誌,338,51。
    高詠棠(2014)。調適授課方式以提升中高齡參訓者學習成效。就業安 全,2,49-54。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中華民國人口推計(2018至2065年)。
    張成秀、盧希鵬、羅天一、楊培珊(2015)。Active Aging: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2000-2014 SSCI Journal Articles。臺大社工學刊,32,177-224。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朝琴(2012)。活躍老化:高齡者社會產能之探討。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 教育學報。1,207-224。
    張瑞雄(2010)。日本高齡者就業的現象與問題。台灣勞工季刊,24,78- 83。
    教育社會學研究。1,1-43。
    梁鍾廷(2009)。台灣中、高齡者勞動市場參與及退休後再就業意願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郭芳煜(2005)。目前中高齡者就業問題與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10,23- 28。
    郭振昌(2013)。臺灣地區中高齡者低勞參率及其人力充分運用之展望。國家 與社會,15,37-61。
    陳穎柔(2013)。人口老化,亞洲多國立法延後退休年齡。工商時報。取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016000069-260203?chdtv
    陳宗義、巫啓豪、陳裕民(2015)。馬斯洛需求理論為基之網路評論產品定位分 析機制。電子商務學報,4,399-422。
    陳怡靖(2009)。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取得私立高薪幼稚園教職之研 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9,165-200。
    陳明芳(2013)。活力老化與老年經濟安全體系:歐陸與臺灣的對話。人文及社會 科學集刊,2,175-219。
    陳毓璟(2010)。老人寄宿所模式在活力老化學習之成效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 育學報,33,91-114。
    陳鈺馥(2017年5月27日)。立院三讀保全年齡放寬可做70歲。自由時報電子 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105688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6)。中高齡者職務再設計作業手冊。取自:https://ws.wda.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Mjk5L1JlbEZpbGUvODc4OC82NDEyLzIwMTYwMjIyMDkwOTE3MC5wZGY%3d&n=MjAxNjAyMjIwOTA5MTcwLnBkZg%3d%3d.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8)。勞動部預告「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草案。取自:https://www.wda.gov.tw/News_Content.aspx?n=7F220D7E656BE7
    49&s=0B400C8268204F01
    就業服務法(1992年5月8日)。
    曾進勤(2003)。從充權的觀點談高齡人力資源開發運用-以高雄市長青人力資源中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3,261-274。
    湯麗娟、尹一橋、朱明霞(2012)。澳門積極老化政策的現實意義及實踐。澳門護理雜誌,1-2,24-29。
    黃心怡(2004)。對人力資本論的再省思:資訊技能訓練與資訊證照取得在勞動市場中的角色。資訊社會研究,7,255-270。
    黃同圳(2007)。人口高齡化對台灣永續發展影響之探討:高齡化趨勢下之人力資源發展與永續就業工程關係之探討。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95-2621-Z-008-0007)。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巧婷(2008)。美國禁止就業年齡歧視機制實施之現況。就業安全,86-91。
    黃怡慈(2012)。我國高齡者就業特徵與影響因素之實證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俐婷(2003)。探討青少年接受到的社會支持。社區發展季刊,103,144-156。
    黃春長、王維旎(2016)。台灣中高齡勞動力分析之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研究計畫。
    黃毅志(2002)。林南的「社會資本」理論對於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之啟發。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153-163。
    楊玉如、王雅雲(2014)。我國勞工退休年齡及國際比較研析。主計月刊, 720,82-91。
    楊培珊(2012)。老有所為:高齡者勞動與就業之國際趨勢及我國現況探討。臺灣 因應高齡社會來臨的政策研討會。
    楊靜利、林沛瑾(2012)。年齡與就業機會的關係。台灣老年學論壇,13,1- 8。
    葉冠妤(2019年6月20日)。中高齡就業 廣增銀髮就服據點。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269/3881858
    葉冠妤(2019年11月15日)。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今三讀 勞部:歷史性一刻。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269/4167788
    葉淑萍、林雅雯(2013)。員工健康行為的多層次影響因素初探~團隊健康氣候與主管魅力領導。健康管理學刊,11,85-98。
    甄國清、吳淑瑛、王淑女、林孝鏗、洪慧媛(2013)。政府如何因應高齡化 問題作法─高齡人力用運之探討。T&D飛訊,165,8。
    劉佳鈞(2016)。中高齡及高齡者人力的運用與開發。國土及公共治理,1, 100-105。
    劉達源(2013)。我國就業年齡歧視禁止法制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縣。
    歐姿妤、黃貞觀、盧淑敏、李書芬(2009)。以馬斯洛人類需求階層探究專科學生之需求。中等教育,2,64-8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秀涓(2002)。政府部門人力資本理論與應用。東吳政治學報,14,135-166。
    蔡貞慧、謝敏蘭(2018)。失智症照護體系之建立與社會制度之配套。臺大校友雙月刊,117,13-17。
    衛生福利部(2017)。身心健康的職場生活。衛生福利部季刊,13,1-48。
    蕭文高(2010)。活躍老化與照顧服務:理論、政策與實務。社區發展季 刊,132,41-58。
    賴秀花(2014)。休閒活動參與及健康關係之研究:以銀髮族教育團體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市。
    賴淑惠、李政道(2016年7月22日)。爽爽養老!國營退休金改月領 年多花2.5億公帑。三立新聞網。取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66424
    謝依純(2012)。影響台灣中高齡者退休年齡之因素。台灣老年學論壇, 14, 1-33。
    謝青雲(2014)。從歐洲高齡勞動政策初探臺灣未來中高齡勞動力之運用。就業安全,2,6-17。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巨流。
    蘇麗瓊(2007)。高齡者就業趨勢探討。台灣勞工雙月刊,8, 18-32。
    龔聘惠(2014)。 社區老人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參與臺南市啟智社 區與沙灘社區推動的社區照顧服務活動的老人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47, 317-334。
    英文文獻
    AARP(2005). The Business Case for Workers Age 50+. Retrieved from: https:// assets.aarp.org/rgcenter/econ/workers_fifty_plus.pdf
    Bouty, I. (2000). Personal and interaction influences on informal resource exchanges between R & D researchers across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 50-65.
    Copeland, C.(2014).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s of the Population Ages 55 and Older, 2013. DC: Employee Benefits Research Institute, 4, 9.
    European Commission(2001). Guidelines for Member States' Employment Policies for the year 2002. 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European Network for Workplace Health Promotion(1977). The Luxembourg Declaration on Workplace Health Promo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move-europe.it/file%20pdf/2018%20Version%20Luxembourg_ Declaration_V2.pdf.
    Guba, E. G.(1990). The alternative paradigm dialog. In Cuba, E. G. (Ed.), The Paradigm Dialog.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assson, R. O., Dekoekkoek, P. D. and Neece W. M. and Patterson, D. W.(1997). Successful Aging at Work: Annual Review, 1992-1996: The Older Worker and Transitions to Retire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1, 202-233.
    Hirsch B.T., Macpherson D.A., Hardy M.A.(2000). Occupational age structure and access for older workers. Ind Labor Relat Rev, 53(3), 401–418.
    Hursh, N., Lui, J., & Pransky, G.(2006). Maintaining and enhancing older worker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25, 45-55.
    Hutchison, Terese, P. Morrison, and K. Mikhailovich(2006).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active ageing. Healthpact Research Centre for Health Promotion and Wellbeing.
    Joseph S., Sara J. C.(2012). Job Design and Redesign for Older Workers: Case Studie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Work and Aging, 1, 47-51.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5385052.013.0143.
    Lin, N.(1990). Social resources and social mobility: a structural theory of status attainment. 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structur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n, N.(2001). 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ncoln, Y.S.,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Maslow, A. H.(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 396.
    Maxime F., Simon H., Jean M., Marcel M.(2005).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Working Longer and the Financing of Social Security in Canada. Wuhan, China: Soci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ECD(2005). Ageing and Employment Policies.
    Piore, M. J.(1972). Notes for Theory of Labor Market Stratification, Working Paper No. 95, Dept. of Econ., Mass. Instit. of Tech.
    Reich M., Gordon D. M., Edwards R. C.(1973). Dual labor markets: a theory of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3 (2), 359-365.
    Robert H., Richard H.(2005). Old-Age Income Support in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Service Canada(2012). Compassionate Care Benefi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 .chpca.net/media/7577/compassionate.pdf.
    Singapore National Employers Federation(2013). Age Management Toolkit. Retrieved from: https://snef.org.sg/wp-content/uploads/2016/10/Age ManagementToolkit.pdf.
    TNS Opinion & Social (2012). Active ageing. European Commission.
    WHO(2002).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WHO(2010).WHO Healthy Workplace Framework and Model Synthesis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occupational_health/healthy_workplace_ framework.pdf.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