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媚烜
WU, MEI-HSUAN
論文名稱: 對於史托克豪森「瞬間結構」理念之研究與其影響音樂創作《意象之流》之運用
The Analysis of Stockhausen’s Moment Form and the Application to My Composition “The Flow of Imagery”
指導教授: 趙菁文
Chao, Ching-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史托克豪森瞬間結構水音樂
英文關鍵詞: Stockhausen, Moment Form, Water Music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65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瞬間結構(Moment Form)為二十世紀作曲家史托克豪森於1950年代所提出的音樂創作技法之一,其將音樂結構以每個瞬間(Moment)作為劃分,不再強調音樂的起、承、轉、合,而是專注於每個音樂瞬間上。史托克豪森曾說:「…而是在專注於每個當下,每個當下的垂直片刻上,而此將水平的時間概念切割至永恆—我稱之為『永恆』,『永恆』並不是在時間的盡頭發生的,而於每一個『瞬間』中達到。」本文透過分析借鑒史托克豪森之瞬間結構手法,並說明筆者將其精神應用在自身以「水」為中心主題所創作的音樂作品《意象之流》之創作理念與分析。

    Moment Form is one of the music composition techniques proposed by the 20th-century composer Stockhausen in the 1950s. It divides the music structure into each moment, and no longer emphasizes to the continuity of musical structure. According to Stockhausen: “… but rather in which concentration on the Now—on every Now—makes vertical slices, as it were, that cut through a horizontal temporal conception to a timelessness I call eternity: an eternity that does not begin at the end of time but is attainable in every moment.”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Moment Form” created by Stockhausen, then interprets that how to apply and reflect the “Moment Form” on “The Flow of Imagery”, which contains a water motif, composed by WU, Mei-hsuan,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目錄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譜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 1 第二節 創作初期概念與計畫 6 第二章 史托克豪森「瞬間結構」研究與分析 9 第一節 「瞬間結構」的起始 9 第二節 史托克豪森運用瞬間結構的代表性作品 15 第三節 「瞬間結構」對史托克豪森的創作影響 19 第三章 《意象之流》創作理念與樂曲分析 24 第一節 《意象之流》創作理念 24 第二節 第一樂章〈露〉分析 32 第三節 第二樂章〈霧〉分析 36 第四節 第三樂章〈雨〉分析 39 第五節 第四樂章〈海〉分析 42 第四章 結論 46 參考書目 47 附錄 《意象之流》樂譜 49

    【中文書籍】
    李民雄。《中國打擊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姚恒璐。《二十世紀作曲技法分析》。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胡登跳。《民族管弦樂法》。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黃冠閔。《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楊沛仁。《音樂史與欣賞》。台北市:美樂,2007。
    樸東生。《中國民族管弦樂實用配器手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中文期刊】
    于智博、董宸。〈現代電子音樂中民族樂器創作的新思路〉。《藝術評鑑》No.19 (2019):12-13。
    姜蕾。〈"瞬間結構"與斯托克豪森的《瞬間》〉。《音樂藝術》No. 2 (2013):102-114。
    陳忠信。〈試論《楚辭》中的水〉。《臺北大學中文學報》No. 7 (九月號,2009):113-138。
    劉秀春。〈新音響的探索者——史托克豪森〉。《議藝份子》No. 4 (三月號,2002):197-213。

    【學術論文】
    林宜蓁。〈《點對點》:史托克豪森的作品第一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
    黃比宣。〈《琵琶行新藝》-史惟亮《琵琶行》創作理念之研究並融合電子原音創作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楊嘉怡。〈史托克豪森《交叉遊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外文期刊】
    Blumröder, Christoph von. 1982. "Formel-Komposition—Minimal Music—Neue Einfachheit: Musikalische Konzeptionen der siebziger Jahre." In Neuland Jahrbuch 2 (1981/82), edited by Herbert Henck, 183–205. Bergisch Gladbach: Neuland Verlag.
    Coenen, Alcedo. "Stockhausen's Paradigm: A Survey Of His Theories". 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 32, no. 2 (1994): 200-225.
    Kramer, Jonathan. 1978. "Moment Form in Twentieth Century Music" (Subscription access). The Musical Quarterly 64:177–194.
    Stockhausen, Karlheinz. 1963a. "Momentform: Neue Beziehungen zwischen Aufführungsdauer, Werkdauer und Moment". In his Texte zur Musik, vol. 1, pp. 189-210. Cologne: DuMont Schauberg.

    【外文論文】
    Kelsall, John.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in the Music of Stockhausen(1951-1970)”. The University of Glassgow. 1995.
    Kohl, Jerome. 1981. "Serial and Non-Serial Techniques in the Music of Karlheinz Stockhausen from 1962–1968". Ph.D. dis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翻譯專書】
    Kostka, Stefan.《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宋瑾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網路資料】
    The Grove Music Online: https://www.oxfordmusiconline.com/
    如本法師講述。〈佛門弟子有七眾,何謂七眾?〉,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70&cid=14&page=102;摘錄於17 May 2020。
    王生台。〈聖經中的數目〉。http://www.luke54.org/view/25/2686.html;摘錄於17 May 2020。

    【其他資料】
    Hillier, Paul . 2007. Liner notes to Harmonia Mundi CD HMU 80740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