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姿樺
Lee, Tzu-Hua
論文名稱: 從時尚消費看《良友》圖像中的女性形象──以13-79期為範圍
The Image of Modern Chinese Women in Liangyou Pictorial from a Consumption Perspective──Based on Issues 13-79
指導教授: 鄭怡庭
Zheng, Yi-T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1
中文關鍵詞: 良友畫報時尚消費女性形象中國
英文關鍵詞: Liangyou, modern girl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56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十世紀初,中國的女性形象大有轉變,與現代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中更與中國開始進入消費社會有莫大關聯。所謂消費社會即指,個體的消費目的不再只為生理需求,更承載了精神層面的慾望,消費物品的同時也在建構自我認同,加上這時期中國女性地位的轉變,婦女進入公領域後經濟逐漸得以自主,加上媒體刊物的宣揚與塑造,新起的女性與傳統女性的形象出現歧異。就當時刊物而言,畫報可稱是流傳度最廣泛快速的載體,其中《良友》畫報被指為中國第一份大型綜合畫報,以其真實性、普及性、時尚性引領了風騷,使新型女性形象更加確立而鮮明,畫報中的每一個圖像、報導都傳遞著時人對新型女性形象的建構與反映。本論文將透過《良友》畫報中的諸多圖像,以時尚的角度和消費社會學觀點去探究當時代女性形象如何。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image of women in China has changed greatly, and it was inseparable with modernization, which built an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China's consumer society. At this period of time, women entered the public, and became autonomous in their own economy, combined with the publicity and shaping of the public media, the image of traditional women gradually disintegrated. As for the media, the pictorial was spreaded quickly and widely. Especially one of the pictorial "Liangyou", as the number one largest-scale comprehensive pictorial in China. With its authenticity, popularity, fashion leaded the coquettish, it gave an deeper image of characterization to China's newly female.

    目錄 碩士論文通過簽名表 誌謝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1 圖目錄 2 第一章 緒 論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二節 學界研究概況 7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方法 12 第二章 《良友》與時尚消費 15 第一節 作為消費社會的上海 15 第二節 關於《良友》 19 第三節 《良友》的時尚與消費 24 第三章 時尚下的女性 29 第一節 時尚簡述 29 第二節 封面女郎的姿態 32 第三節 服裝與女性新形象 39 第四章 消費下的女性 49 第一節 化妝品 51 第二節 新家庭主婦 60 第五章 結論 76 徵引書目 79

    一、 學位論文
    王怡文,〈中國「月份牌」美女海報圖像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王之瑜,〈從良友畫報看近代中國女性服飾變化〉,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李商旎,〈時尚消費:服裝品味的社會建構〉,台北:淡江大學法文所碩士論文,2012。
    翁凡哲,〈時尚雜誌與政治明星-從良友畫報看蔣介石形象(1926~1945)〉,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莊婷婷,〈女性化妝品海報代言人圖像對產品形象與消費意向之影響關係研究〉,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16。
    張雅琪,〈日本流行文化認同程度與日文廣告效果關係之探討〉,花蓮: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琰,〈《良友》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時尚想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葉蓁蓁,〈良友畫報的性別、都市、媒體現代性〉,台北: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康鈺珮,〈從良友畫報看上海三○年代女性裹小腳到高跟鞋審美的轉變過程〉,台北: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齊秋生,〈走向現代的都市女性形象——從《良友》畫報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南投: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4。
    劉怡伶,〈《良友》與中國現代性的建構─以上海時期為中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羅麗珍,〈近代中華婦女髮型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二、 期刊
    卞向陽,〈論晚清上海服飾時尚〉,《上海東華大學學報》,第127卷第5期,2001。
    次旺卓瑪,〈廣告的視覺傳達─同構〉,《國際新聞界》,2006年第7期。
    李康化,〈良友畫報及其文化效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2 年第2 期。
    李歐梵,〈現代性的建構:流行出版業的作用和意義〉,《開放的時代》第5期,1999。
    洪喜美,〈五四前後婦女時尚的轉變─以剪髮為例的探討〉,《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文學院,1999。
    吳果中,〈民國《良友》畫報封面與女性身體空間的現代性建構〉,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吳果中,〈從《良友》畫報廣告看其對上海消費文化空間的意義生產〉,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高郁雅,〈從《良友畫報》封面女郎看近代上海的「摩登狗兒」(Modern Girl)〉,《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6 期,1999。
    陳國傑,〈民國初期平面媒體的視覺呈現:以上海《良友》畫報為例〉,《康寧學報》,第12期,2010。
    余慧嫻,〈《良友》畫報女性研究〉,《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
    彭小妍,〈「新女性」與上海都市文化──新感覺派研究〉,中國文哲史刊,第10期,1997年3月。
    游鑑明,〈近代中國女子體育觀初探〉,《新史學》,第7卷,第4期,1992年。
    《國史館館刊》,卷26,1999。
    《輔仁大學歷史系學會史苑》,第65期,2005年7月。

    三、 專書(含譯著)
    Gertrud Lehnert,陳品秀譯,《時尚小史》,台北:三研出版,2007。
    Georg Simmel,費勇譯,《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2001。
    John Sail,陳勇譯:《中產階級文化的起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Jean Baudrillard,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1997。
    Jean Baudrillard,車謹山譯,《象徵交換與死亡》,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06。
    Peter Corrigan,《消費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2010
    Thorstein Veblen,李華夏譯,《有閒階級論》,台北:左岸文化,2007。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2016。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江蘇:江蘇人民出版,2006。
    伍聯德,《良友‧回憶漫談》,香港:良友圖書,1966。
    呂新雨,〈家事國事天下事〉,《讀書》,2007。
    林語堂,《中國人》,上海:學林,2008。
    林吉玲,《二十世紀中國女性發展史論》,山東:人民出版,2001。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2001。
    李歐梵,〈《良友》讓我們憶起三十年代的摩登上海〉,收入馬國亮《良村川由仁夜,陳逸如譯,《時尚學》,台北:立緒,2009。
    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解放》,台北:皇冠,1994。
    金松岑,《女界鐘》,台北:文景,2012。
    吳果中,《良友畫報與上海都市文化》,湖南:湖南師範大學,2007。
    吳健熙、田一平編,《上海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
    卓影,《麗人行》,台北:柏室科技,2006。
    許敏:〈《良友畫報》與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社會生活〉,收入《中國近代城市企業社會空間》,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1999。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
    素素編,《浮世繪──老月份牌中的上海生活》,北京:三聯,2000。
    張愛玲,〈童言無忌〉,《張愛玲典藏全集》第8卷,台北:皇冠,2001。
    張若谷,《紀元前五年上海北京畫報之一瞥》,上海:上海書店,1984。
    葉至誠、葉立程《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2011。
    葉立誠,《服飾美學》,台北:商鼎,2000
    彭小妍,〈新女性與上海都市文化:新感覺派研究〉,《海上說情慾──從張資平到劉吶鷗》,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1。
    趙偉妏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韋伯文化,2009。
    鄭力君,《場景與圖像──20世紀的中國招貼藝術》,重慶:重慶大學,2007。
    友憶舊—一個畫報與一個時代》,台北:正中,2002。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1996。

    四、 英文專書
    Sheth, J. N., Newman, B. I. & Gross, B. L. Why We Buy What We Buy: A Theory of Consumption Valu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2(2), 1991.

    五、 報刊史料
    《良友畫報》
    《玲瓏》第40期。
    阿英,〈中國畫報發展之經過〉,《良友》150期。
    謝其章,〈宜藏宜賞老畫報〉,《中國藝術報》,2000。
    記者,〈要說的幾句話〉,《北洋畫報》,1926年7月。
    〈本志讀者一斑〉,《良友》,第100 期,1934。
    王祥芸,〈讀書人周報〉,《聯合報》,第41版,1999。
    沈詒祥,〈現代婦女何以比從前婦女好看?〉,《玲瓏》,第24期。
    黃女士,〈論婦女們應該剪頭髮〉,《晨報》,第7版,1919年12月5日。
    他你我,〈「侮辱人格」底否認〉,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20年7月10日。
    自立,〈躝言〉,《女子世界》第2期,1904年2月。
    劉瑞平,〈敬告二萬萬同胞姊妹〉,《女子世界》第7期,1904年7月。
    李歐梵,〈從上海廣告圖聯想的二三事〉,《明報月刊》,1998年5月。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