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玉惠
Lu, Yu-Hui
論文名稱: 從公共座椅 發現台北城市設計力
Public Seating-Discovering the Urban Design strength in Taipei
指導教授: 施令紅
Shih, Ling-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世界設計之都公共座椅街道家具在地記憶都市再生
英文關鍵詞: World Design Capital, Public seating, Street furniture, In memorize, Urban regenera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11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1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城市氣質代表城市所展現出來的內涵與文化,若將內涵與文化設定為一道佳餚,請問,城市該要用甚麼佳餚來滋潤市民、填滿投資者並吸引觀光客,是當今市民與政府需要共同重視的議題。
    台北市作為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正是希望透過國際大型設計活動,讓全球感受到台北的文化魅力、設計厚度、在地溫度,也希望傳達WDC精神給市民,邀請大家一起動起來,為居住的地方投注關心,共同為城市的美好努力。
    本研究以「為台北市說故事」為研究主軸,透過「都市再生」概念,將城區內的故事、典故轉換為設計元素,並運用在公共座椅設計上,藉由使用公共座椅的過程,引導居民探索區域故事,除了將歷史變得有趣且隨時可觸及,當居民願意了解在地故事,產生更多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之後,便能熱情參與在地文化活動,延續歷史並流傳後代。
    本研究,先透過KJ法釐清文獻脈絡,獲得中山區及構成中山區鄰里名的由來,再採用曼羅思考法,發展出相關脈絡的設計元素,並且融入社會設計概念,創作出具有在地元素的公共座椅,期望以關懷人、關懷物、關心自己居住地的街道設施與環境,讓居民走出戶外交流,促進彼此間更緊密,增加參與活動和維護在地文化的意願。

    The temperament of a city reflects its own connotation and culture. If connotation and culture were to be a delicious dish, then what kind of dish would a city present its citizens to nurture them? The dish has to fill investors’ needs and attract tourists. These are the issues that citizens and the city government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aipei City is the 2016 World Design Capital. The city aims to attract the world’s attention on its cultural charm, design capabilities and the passion of local people. Besides, the city also wishes to convey the essence of the World Design Capital to the citizens. The movement wishes to involve all the people and encourage them to care about their living enviroment ; it also strives to make the city better.

    The main axis of this thesis is to “tell a story for Taipei City”. The stories we find in each corner of the city are turned into design ideas, following the concept of “city recycling”. The design ideas are applied onto public seats. By using a public seat, the user is invited to explore a part of the city’s history. This not only makes history more fun and accessible, but also people would be more willing to take part in cultural events when they find more connections with their living place. This will allow history to go on, and to pass on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

    This thesis employs the KJ method to arrange the documents in order. It allowed to determine the origins of the borough names in Zhongshan District, as well as the district’s name itself. It also uses the Mandala method to develop design ideas and include the concept of social design. It then creates public seats with local elements, in the hopes to have more people doing exchanges outdoors by caring more about each other and their own living place. This will increase the creation of local events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preserve local culture.

    第一章 緒論 1 一、動機與背景 1 二、研究目的與範圍 3 (一)目的 3 (二)範圍 4 三、研究架構與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一、世界設計之都 6 (一)世界設計之都 6 (二)世界設計之都效益 6 (三)台北市世界設計之都發展課題 10 (四)都市再生 11 二、街道家具與環境 20 (一)街道家具發展及定義 20 (二)街道家具與環境之關聯 21 (三)街道家具之公共座椅 22 三、地方記憶的價值 31 (一)創造地方 31 (二)地方情感 31 (三)延續地方記憶 32 四、台北市行政區 35 (一)台北市的由來 35 (二)十二個行政區的區名典故 36 (三)中山區之古今 39 第三章 創作方法 48 一、資料分析 48 (一)KJ法 48 (二)曼陀羅法 53 二、案例分析 59 (一)國內公共座椅案例 60 (二)國外公共座椅案例 81 (三)國內外案例總表 87 第四章 研究成果 90 一、創作方法 90 (一)第一期創作 90 (二)第二期創作 91 (三)實境模擬 102 (四)展場記錄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6 一、結論 106 二、建議 109 第六章 參考文獻 110 一、中文書籍 110 二、論文 111 三、期刊 112 四、中文網站 112 五、政府研究報告 115 附錄 116

    一、中文書籍
    龔錦(1991)。(人體尺度與室內空間)。台北市:科技圖書。
    沈士涼(譯)(1993)。KJ法應用實務(原作者:日本能率協會)。
    台北市:超越企管。
    李素馨(譯)(1995)。行為觀察與公園設計(原作者: Robert Sommer)。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原著出版年:1969)
    黃惇勝(民84a)。台灣式KJ法原理與技術-邁向21世紀改造台灣的思考武器。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洪偉智、徐塵亮(1997)。改變一生的曼陀羅MeMo技法(原作者:今泉浩晃)。台北市:世茂。
    賴炳樹(民98)。都市再生、都市更新與舊城改造之比較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31,131-142。
    李東明(2000)。永遠的北淡線。台北市 : 玉山社出。
    洪英聖(2003) 。(台北市地名探索)。台北市:時報文化。
    楊子葆(2005)。街道家具與城市美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原作者:Tim Creswell)。新北市:群學出版。(原著出版年:2004)
    蔡文川(2009)。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與想像。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瑤芬(2010)。考狊(原作者:加藤昌治)。台北市:商周。
    胡雅茹(2011)。曼陀羅思考法。台中市:晨星。
    趙偉玟(譯)(2011)。媒介城市:媒介、建築與都市空間(原作者:Scott McQuire)。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2008)
    郭恩慈(2011)。東亞城市空間生產 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台北市:田園文化城市。
    龍神欣二(2011)。東京公共藝術之旅(原作者:Tatsukami Shinji )。台北市:流行風
    莊永明(2012)。台北老街。台北市 : 時報文化。
    吳萬偉(譯)(2012)。城市的精神:為什麼城市特質在全球化時代這麼重要(原作者:Daniel A. Bell,Avner de-Shalit)。台北市:財信出版。(原著出版年:2011)
    趙慧芬、林潔盈、吳莉君(譯)(2012)。設計的方法(原作者:Bella Martin,Bruce Hanington)。台北市:原點出版。
    陳子弘(2013)。台灣城市美學 在地覺醒的亞洲新風貌。新北市:木馬文化。
    林盛豐(2013)。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臺北市 :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李佩雯(2013)。跨文化溝通與關係維繫。台北市:雙葉書廊。

    二、論文
    劉德威(2000)。民國80年代標章設計造形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地區設計公司規劃案例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陳慧珠 (2007)。 從地方記憶的保存觀點論台南市地方記憶館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鄭育芬(2007)。街道家具,公/私之間—二次戰後臺北城街道家具演變之歷史分析街道家具,公/私之間—二次戰後臺北城街道家具演變之歷史分析。長庚大學,桃園市。
    鄭琪靜(2009)。節慶展演要素與參與者體驗及地方情感連結關係之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蔡淑萍(2009)。戶外空間之公共座椅型態與使用者間之互動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林佳駿(2010)。從公共座椅創作探討個人領域空間在選擇行為的差異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許家晟(2012)。地區文化與戶外公共座椅結合之研究-以高雄港碼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台中市。
    簡宏逸( 2012)。 台灣第名研究途徑的新嘗試:以南炭、大安、土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渝珊(2013)。傳達城市美感之街道家具設計研究-以公共座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何子瑩(2013)。改良式曼陀羅創意思考法應用於環境媒體之創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高雄市。
    唐偉翔(2014)。應用高坐姿於公共空間短暫休憩座椅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黃玉君(2014)。社區居民對媽祖文化節參與態度及認同度關係之研究—以新港奉天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詩盛(2014)以高齡者社交空間行為探討鄰里公園座椅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趙子良(2014)。人行道環境評估量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大學,台中市。
    陳雅敏(2015)。遊憩場所活動與地方情感之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台北市。

    三、期刊
    莊明振 、游萬來合譯(民69)。桌椅設計的人體工學因素。工業設計,29,17~22。
    楊靜、蘇志豪、陳淑芬(2002)。圖書館入口刷卡操作行為觀察之研究。設計學報,7:1, p.47-58
    曾光宗(2009)。「東京的『都市再生』與『時間再生』」。『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412期,80-85。
    賴炳樹(民98)。都市再生、都市更新與舊城改造之比較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31,131-142。
    林美緒(民99)。文化創意產業與都市再生--以東京六本木為例。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391,86-92。
    吳介禎(民98)。文化政策、文創產業與都市再生的孽緣。藝術家,68,138-141。

    四、中文網站
    設計&美術(2016年5月2日)。【東京中城網站】。取自http://www.tokyo-midtown.com/cht/design_art/
    臺北生活景觀計畫(2016年5月2日)。【都市酵母網站】。取自http://www.cityyeast.com/passion3_show.php?passion3type_id2=34&passion3_id=1401
    台北市觀光人數統計(2016年5月2日)。【台北旅遊網】。取自http://www.travel.taipei/frontsite/tw/intro/noticeDetailAction.do?method=getDetailNoticeList&typeId=245&sortType=0&sDate=2016&eDate=2016&isMainType=T&menuId=2010105
    台北爭取2016世界設計之都(2012年4月4日)。【culture-notes 筆記】。取自http://culture-notes.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04.html
    世界設計之都效益【世界設計之都在台北】。取自http://wdc2016.taipei/%E4%B8%96%E7%95%8C%E8%A8%AD%E8%A8%88%E4%B9%8B%E9%83%BD/
    2016看台北/我的城市 我來設計(2014年4月7日)。【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014/483854-2016%E7%9C%8B%E5%8F%B0%E5%8C%97%EF%BC%8F%E6%88%91%E7%9A%84%E5%9F%8E%E5%B8%82-%E6%88%91%E4%BE%86%E8%A8%AD%E8%A8%88
    杜林觀點 形塑一座設計名城 - Paola Zini(2014年11月13日)。【臺北村落之聲】。取自http://www.urstaipei.net/article/15360
    首爾設計 你所不知道的新韓流 - 李淳寅(2014年10月6日)。【臺北村落之聲】。取自http://www.urstaipei.net/article/15296
    芬蘭經驗 設計像呼吸一樣自然 - Pekka Timonen(2014年9月10日)。【臺北村落之聲】。取自http://www.urstaipei.net/article/15157
    開普敦之聲 來自公領域的思考 / Richard Perez(2014年8月22日)。【臺北村落之聲】。取自http://www.urstaipei.net/article/15130
    2016世界設計之都-設計補助計畫(2016年4月28日)。【台北市民e點通】。取自http://www.e-services.taipei.gov.tw/eservicesFile/formfile/013101/40/設計補助計畫申請須知.pdf
    全球創意城市網路(2016年4月29日)。【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推動計畫】。取自http://wdc2016.taipei/%e6%94%bf%e5%ba%9c%e5%89%b5%e6%96%b02/
    中山(2016年4月8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B1%B1%E5%8D%80_(%E8%87%BA%E5%8C%97%E5%B8%82)
    大同(2016年4月27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90%8C%E5%8D%80_(%E8%87%BA%E7%81%A3)
    大安(2016年4月8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AE%89%E5%8D%80_(%E8%87%BA%E5%8C%97%E5%B8%82)
    松山(2016年4月15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BE%E5%B1%B1%E5%8D%80_(%E8%87%BA%E7%81%A3)
    信義(2016年4月8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F%A1%E7%BE%A9%E5%8D%80_(%E8%87%BA%E5%8C%97%E5%B8%82)
    文山(2016年4月21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B1%B1%E5%8D%80
    南港(2015年2月16日),取自http://ngdo.gov.taipei/np.asp?ctNode=4365&mp=124061
    內湖(2016年4月23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5%A7%E6%B9%96%E5%8D%80
    中正(2016年4月8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6%AD%A3%E5%8D%80_(%E8%87%BA%E5%8C%97%E5%B8%82)
    萬華(2016年4月23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0%AC%E8%8F%AF%E5%8D%80
    士林(2016年4月16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3%AB%E6%9E%97%E5%8D%80
    北投(2016年4月17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6%8A%95%E5%8D%80
    臺北市各行政區人口數依性別及年齡分(2016年4月28日),取自http://ca.gov.taipei/public/Attachment/611116324234.ods
    http://taiwanmemo.pixnet.net/blog/post/85579662-%E5%8F%B0%E5%8C%97%E5%B8%82%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8%88%8A%E7%94%BA%E5%90%8D%E8%88%87%E4%BB%8A%E6%97%A5%E8%A1%97%E9%81%93%E5%90%8D%E7%A8%B1%E5%B0%8D%E7%85%A7
    公共藝術(2016年7月13日)。取自https://www.esunbank.com.tw/about/383.essay
    東京「FARET立川」:無所不在的藝術區(2016年7月13日)。取自https://read01.com/m06KMg.html
    藝術志工 讓大河越過高牆(2016年7月16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4005
    天棚藝術村 打造新碼頭(2016年7月16日)。http://www.vita.tw/2007/10/blog-post_04.html#.V4mUZfl97IU
    大稻埕景觀壁畫 薄茵萍構思繪圖(2016年7月16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9/11/1/n2707775.htm
    台北城的過去,淡水河的未來(2016年7月16日)。http://ntujournal.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10.html
    天棚藝術村─ 大稻埕馬賽克壁畫(2016年7月16日)。http://www.ncafroc.org.tw/abc/community-content.asp?ser_no=152#
    立川市公共藝術作品介紹(2016年7月16日)。http://www.tachikawa-chiikibunka.or.jp/artcollection/contents/gallery_top.html
    典藏在地記憶,串聯地方情感:黃貞燕助理教授訪談報(2014年6月16 日)。【數位文化電子報】。取自http://newsletter.ascdc.sinica.edu.tw/news/Content.php?lid=749&nid=6691
    都市再生(2014年5月4 日)。【眼底城事】。取自http://eyesonplace.net/2016/05/04/%E5%80%AB%E6%95%A6%E5%9C%8B%E7%8E%8B%E5%8D%81%E5%AD%97%E9%83%BD%E5%B8%82%E5%86%8D%E7%94%9F%E5%9F%BA%E5%9C%B0%E4%B8%8A%E7%9A%84%E9%81%8A%E7%89%A7%E5%BC%8F%E5%85%AC%E5%9C%92/
    曼陀羅藝術原本起源於佛教,被今泉浩晃先生加以系統化利用之後。MBA智庫百科。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6%9B%BC%E9%99%80%E7%BD%97%E6%80%9D%E8%80%83%E6%B3%95
    What are mandalas? https://mandalathinkingforselfcoaching.wordpress.com/about/
    海空大師於唐朝為日本派遣僧,師學於今西安青龍寺(2016年4月)。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9%BA%E6%B5%B7
    公共座椅規格(2016年3月)。取自,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004045/2004045.htm

    五、政府研究報告
    李麗珠、陳海青、蘇美齡、黃心儀、陳世偉(民101)。參加2012世界設計之都赫爾辛基Gala及考察。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出國報告,((編號:C101AW013),未出版
    李麗珠、吳俊銘、蕭慧芳、陳世偉(民101)。考察首爾打造世界設計之都。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出國報告,((編號:1C100AW358),未出版
    形塑地方特色魅力:創意街區發展計畫
    中山區公所(1998)。中山文化采風錄
    中山區公所 (2013)。中山區誌
    南村落 (2013)。大中山旅人手帖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