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姿君
論文名稱: 陽明後學對「良知教」之把握偏正研究-依「判教」之可能義理型態分別
指導教授: 莊耀郎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8
中文關鍵詞: 王陽明李見羅聶雙江鄒東廓王心齋王龍溪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24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3下載:5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從陽明逝後,王門諸子便對「良知教」宗旨有眾多的議論,這些議論其實是因王門諸子對於「良知教」的體會有所不同而產生。吾人相信施教者陽明的心中有著完整且一貫的「良知教」義理,如何將這些王門諸子的歧異安排在合宜的理論分際,藉以呈現他們與陽明「良知教」的具體差距,這一直是筆者論文的問題意識。牟先生已以「判教」的角度衡定孰為陽明之真傳,然而此種衡定尚未能清楚見出王門諸子與陽明「良知教」義理之親疏遠近;王財貴先生於其博士論文中仿天臺之「判教」,論述儒家心學可以有「道德意識」、「心即是理」、「良知見在」、「性天相即」四種判教的層次,筆者在此獲得靈感與啟發。是以筆者遂援用陽明「良知教」裡的代表性判斷標準,亦即重要的「軌範」,再藉由「判教」的進路,藉以比較、釐清王門內部的良知異見及見出他們與陽明「良知教」的真實距離。至於陽明「良知教」裡的代表性判斷標準為何,此於筆者論文第二章已提挈而出,分別是「心即是理」、「良知見在」、「性天相即」。要進一步說明的是,這三個重要「軌範」的義理並非一體平鋪,而是層層地深化、遞進。最後,能夠通過檢驗,即合於這層層遞進的三種軌範之王門諸子,吾人才可以分判他是陽明「良知教」的真正傳人,以下即是經由檢視省察後所帶來的研究成果。
    李見羅經由「良知教」的「軌範」分判後,屬於「心理為二」的義理型態。其義理型態跟聶雙江、鄒東廓、王心齋、王龍溪四個人比起來,離「良知教」最遠,因為從一開始其義理即不合於陽明「良知教」之初始軌範「心即是理」。他覺得陽明的「良知教」應該要修正,因為「心、性有別」,且不應以「致知為本」當以「知止為宗」。這些看法都是見羅「歧出」陽明「良知教」的原因。雙江的「歸寂說」經由陽明「良知教」的教內分判,屬於「良知歸隱」的義理型態。這種義理型態跟前面李見羅的「心理為二」相較,是「良知教」的「轉折」,而非「歧出」。因為他在本體論上仍是肯認「心即是理」,但在修養工夫,其義理即產生轉折,即雙江並不肯認「心即是理」,而是將「心分體用」,並力主「良知本寂」。東廓的「戒懼說」經由陽明「良知教」的教內分判,是屬於「實踐偏修」的義理型態。東廓的義理型態與前述的見羅與雙江一樣,都還沒有到達陽明「良知教」的中心點,但是他門沒有到達的層次不同。見羅的「心理為二」與雙江「良知歸隱」的義理型態,相較於陽明的「良知教」而言,是屬於「異質」的「歧出」與「轉折」,而東廓「實踐偏修」的義理型態則與陽明「良知教」「同質」但尚未成熟,之所以尚未成熟,關鍵在於他對「心即理」、「良知見在」的體會尚未精熟,故較偏重後天的漸修工夫,而比較不強調直從本體悟入,或工夫之全盤脫化。心齋的良知學義理經由陽明「良知教」的教內分判,是屬於「工夫主悟」的義理型態。這種義理型態跟東廓「實踐偏修」的義理型態比起來,實又更靠近陽明,因為對於良知本體愈明白愈透澈,便會以「主悟」做為第一義。心齋首先要人「先知中的本體」,接著,心齋啟發、指點吾人「百姓日用是道。」最後,心齋欲人從事一種「不著意思」、「不動於氣」的工夫,此即「不著人力安排」的工夫。由此看來,心齋「工夫主悟」在聖學進境上顯然比「偏修」更進一步。也就因此,心齋「工夫主悟」的義理型態實較東廓「實踐偏修」的義理型態更接近陽明。龍溪的良知學義理經由陽明「良知教」的教內分判,乃屬「悟修兼攝」的義理型態。此種義理型態在「良知教」內的分判裡最切合陽明「良知教」的學問要旨。心齋「工夫主悟」之義理型態,同樣是肯定「心即理」、「良知見在」,心齋也喜以「先天之學」啟發、指點後學,但他最後之所以未能是陽明「良知教」的宗傳,在於其「良知學」對於後天漸修工夫較少強調,如此一來,在道德實踐上,其教法可以點化上根人,卻不能照應中、下根之人。龍溪則不然,自「天泉證道」後,其一再倡導要「頓漸兼備」,最後,也就因著龍溪肯認「心即是理」及「良知見在」,更重要的是,他還強調「悟修兼攝」的修養工夫,這使得龍溪切合陽明「良知教」終極之圓成境地,不但暢達了陽明心中之本懷,亦成為了王門之真傳。
    關鍵詞:王陽明、李見羅、聶雙江、鄒東廓、王心齋、王龍溪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往昔研究成果省察 2 第二節 論題之提出與展望 9 第三節 研究之方法與進路 16 第二章 陽明「良知教」之軌範 22 第一節 心即是理 22 一、朱子說之對反 24 二、正面意涵 32 (一)此心在物為理 32 (二)至善是心之本體 33 (三)心外無理 37 三、以心為首 38 第二節 良知見在 43 一、良知的見在性 46 二、良知的具足性 51 (一)「體用一源」的同一根源義 52 (二)「體用一源」的同一路頭義 55 三、「默坐澄心」教法更改緣由 56 (一)良知見在性不足 56 (二)良知具足性不足 60 第三節 性天相即 63 一、體用相即 65 二、有無融通 70 第三章 心理為二:李見羅 81 第一節 心性二分 83 第二節 知止為宗 88 第三節 修身為本 94 第四章 良知歸隱:聶雙江 101 第一節 心即是理(本體論)104 第二節 心分體用(工夫論) 108 第三節 良知本寂 115 第五章 實踐偏修:鄒東廓 124 第一節 戒慎恐懼 127 第二節 修己以敬 131 第三節 防檢克治 137 第六章 工夫主悟:王心齋 143 第一節 先知中的本體 144 第二節 百姓日用即道 150 第三節 不著人力安排 156 第七章 頓漸兼備:王龍溪 163 第一節 悟以啟修 164 一、從心上立根 166 二、好惡無所作 168 第二節 修以徵悟 171 第三節 悟修兼攝 178 第八章 結論 188 參考書目 198

    參考書目
    一、古籍文獻(依作者朝代排序)
    (周)先秦諸子著、宋朱熹集註《四書章句集註》 臺北:鵝湖 1984年9月出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1997年8月初版13刷
    (春秋)老聃著、西漢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北京:中華 1993年出版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 臺北:廣文 1971年4月初版
    (唐)惠能述、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大正藏》 第48冊 台北:新文豐 1983年出版
    (唐)馬祖道一《江西馬祖道一禪師語錄》 《續藏經》 第119冊 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續藏經會編印 1971年出版
    (唐)臨濟慧照《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大正藏》 第47冊 台 北:新文豐 1983年出版
    (宋)宏智正覺《宏智正覺禪師語錄》 《大正藏》 第48冊 台北:新文豐 1983年出版
    (宋)宏智正覺《宏智禪師廣錄》 《佛光禪藏》 高雄:佛光出版社 1994年出版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 北京:中華 2004年2月北京第3次印刷
    (宋)張載《張載集》 北京:中華 2006年12月北京第3次印刷
    (宋)胡宏《胡宏集》 北京:中華 2009年2月北京第2次印刷
    (宋)朱熹《朱子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 社 2002年12月第1次印刷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 北京:中華 2008年9月北京第2次印刷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 上海:上海古籍 1997年8月第3次印刷
    (明)王守仁著、 陳榮捷詳註集評《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 臺北:學生 1998年2月修訂版三刷
    (明)王守仁著、(民國)束景南輯錄《陽明佚文輯考編年》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12月第1次印刷
    (明)徐愛、錢德洪、董澐《徐愛 錢德洪 董澐集》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7年3月第1次印刷
    (明)鄒守益《鄒守益集》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7年3月第1次印刷
    (明)王畿《王畿集》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7年3月第1次印刷
    (明)聶豹《聶豹集》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7年3月第1次印刷
    (明)歐陽德《歐陽德集》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7年3月第1次印刷
    (明)王心齋《重鐫心齋王先生全集》 明萬曆間耿氏等所刊刻本
    (明)王心齋《重鐫心齋王先生全集》 明崇禎四年泰州王秉謙等重刊本
    (明)王心齋《王心齋全集》 日本嘉永元年刻本 臺北:廣文 1987 年3月再版
    (明)薛中離《薛侃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1月1日出版
    (明)羅近溪《羅汝芳集》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7年3月第1次印刷
    (明)羅洪先《羅洪先集》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7年3月第1次印刷
    (明)李見羅《見羅先生書》 無錫市圖書館明萬曆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1、12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出版
    (明)李見羅《見羅李先生觀我堂稿》 明萬曆間愛成堂刊本 日本:內 閣文庫影印本
    (明)李見羅《見羅李先生正學堂稿》 明萬曆辛丑愛成堂刊本 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微卷
    (明)劉蕺山著、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次印刷
    (明)查鐸《毅齋查先生闡道集》 清光緒十六年涇川查氏濟陽家塾刻本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次印刷
    (清)張廷玉等撰、(民國)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 臺北:鼎文書局 1975年6月初版
    二、當代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三島復《王陽明の哲學》 東京:大岡山書店 昭和9年(西元1934年)
    山下龍二《陽明學の研究》 東京:現代情報社 昭和46年(西元1971年)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 臺北:文津 1993年2月初版
    方祖猷《王畿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4月第1次印刷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 臺北:聯經 2003年4月初版
    朱秉義《王陽明入聖的工夫》 臺北:幼獅 1990年7月3印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次印刷
    任文利《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次印刷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 北京:新星 2006年8月第1次印刷
    吳康《錫園哲學文集》 臺北:臺灣商務 1961年5月初版
    吳震《聶豹、羅洪先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次印刷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4月第1次印刷
    吳震《泰州學派研究》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年11月第1次印刷
    吳光主編《陽明學綜論》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1次印刷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 臺北:聯經 1977年出版
    侯外廬《宋明理學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
    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庵思想之研究》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05年9月初版
    卿希泰《中國道教》 上海:知識 1994年1月第1次印刷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 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1962年3月臺1版發行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 1968年2月初版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 臺北:學生 1975年4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 臺北:學生 1984年7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 臺北:學生 1990年9月全集版校訂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 臺北:學生 1990年9月全集版校訂
    唐君毅《哲學概論》 臺北:學生 1991年10月全集校訂版
    張祥浩《王守仁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2月第1版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 臺北:允晨 1997年11月初版
    張亨《王陽明與致良知》 臺北:中央研究院 2002年12月初版1刷
    張衛紅《鄒東廓年譜》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年10月第1次印刷
    徐儒宗《江右王學通論》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年9月第1次印刷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73年出版
    《陽明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 1989年3月出版
    陳來《宋明理學》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5年6月第3次印刷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北京:人民 1997年2月北京第3 次印刷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3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 臺北:正中 1998年11月初版3刷
    楊天石《泰州學派》 北京:中華 1980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 臺北:文津 1992年6月初版
    楊國榮《良知與心體》 臺北:洪葉 1999年8月初版1刷
    嵇文甫《左派王學》 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1990年4月初版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中國義理學之思維與實踐》 臺北:漢光 1992年2月初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 臺北:三民 1997年10月增訂9版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5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鄧艾民《朱熹王守仁哲學研究》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1989年3月第一版
    鄧克銘《王陽明思想觀念研究》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10年7月初版
    鄭志明《道教生死學》第二卷 臺北:文津 2012年1月1刷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 臺北:東大 1978年出版
    錢穆《陽明學述要》 臺北:蘭臺 1991年2月出版
    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 南京:江蘇古籍 200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錢明《王陽明及其學派論考》 北京:人民 2009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
    錢明《浙中王學研究》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1次印刷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 臺北:學生 1984年8月增訂再版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 臺北:文津 1990年7月出版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臺北:學生 1990年8月第三次印刷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 臺北:三民 2000年8月再版4刷
    蔡仁厚《王學流衍-江右王門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 2006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
    鮑世斌《明代王學研究》 四川:巴蜀書社 2004年11月第1次印刷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 臺北:文史哲 1993年3月初版二刷
    鍾治國《鄒東廓哲學思想研究》 北京:中華 2013年5月北京第1次印刷
    龔鵬程《晚明思潮》 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編譯出版中心 2001年10月第1次印刷
    龔杰《王艮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次印刷
    三、學位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序)
    林月惠《王陽明內聖之學研究》 牟宗三指導 臺北: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年5月
    鄭富春《王陽明良知學詮釋》 曾昭旭指導 高雄: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年5月
    李明漢《陽明「良知」一概念的形成及其意義之探討》 牟宗三指導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年6月
    王財貴《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 牟宗三指導 臺北: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年6月
    高瑋謙《王門天泉證道研究》 李明輝指導 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年
    唐經欽《陽明的入聖工夫論》 楊祖漢指導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6月
    林惠勝《王陽明與禪佛教之關係研究》 戴璉璋指導 臺北: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6年7月
    王財貴《從天台圓教論儒家心學建立圓教之可能性》 蔡仁厚指導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6年
    蔡家和《王龍溪思想的衡定》 楊祖漢指導 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6月
    劉姿君《陽明入聖二變八階研究》 王財貴指導 臺北: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6月
    吳佳璇《王心齋樂學思想研究》 王財貴指導 臺北: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6月
    周知本《聶雙江思想析論》 劉錦賢指導 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6年6月
    朱湘鈺《平實道中啟新局-江右三子(鄒東廓、陳明水、歐陽南野)良知學研究》 鍾彩鈞指導 臺北: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7年2月
    張路園《王艮思想研究》 山東: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王新春指導 2007年3月
    高瑋謙《王龍溪「見在良知」說研究》 王邦雄指導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7年6月
    陳儀《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楊祖漢指導 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7月
    侯潔之《晚明王學宗性思想的發展與理學意義-以劉師泉、王塘南、李見羅、楊晉庵為中心的探討》 莊耀郎指導 臺北: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1年6月
    四、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序)
    楊祖漢〈王陽明的一體觀〉 鵝湖月刊 第3卷第4期 1977年10月 頁16-20
    錢明〈陽明學派分化的思想基礎〉 浙江學刊 1986年 第4期 頁102-108
    錢明〈王學流派的演變及其異同〉 泰州學派學術討論會紀念論文集 1986年11月 頁86-105
    莊耀郎〈王陽明傳習錄辯朱熹注平議三則〉 孔孟月刊 第26卷 第1期 1987年9月 頁15-19
    王家儉〈晚明的實學思潮〉 漢學研究 第7卷第2期 1989年12月 頁279-300
    沈善洪、錢明〈論王陽明早期思想性格的形成〉 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 1989年7月 頁98-105
    楊國榮〈從現成良知說看王學的衍化〉 哲學與文化 第17卷第7期 1990年7月 頁595-604
    屠承先〈陽明學派的本體功夫論〉 中國社會科學 第6期 1990年 頁125-135
    高柏園〈牟宗三先生論儒家的圓教與圓善〉 第一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之一 1991年5月 頁55-79
    林月惠〈聶雙江『歸寂說』之衡定-以王陽明思想為理論判準的說明〉 〈嘉義師院學報〉 第6期 1992年 頁275-316
    張克偉〈李見羅其人及其「止脩」之學〉 中國國學 第20期 1992年11月 頁153-161
    林月惠〈聶雙江歸寂說之衡定-以陽明思想為理論判準的說明〉 嘉義師院學報第6期 1992年 頁275-316
    陶國璋〈王陽明哲學的體系性分析〉 新亞學報 第16卷(下) 1993年1月 頁248-285
    楊祖漢〈王龍溪對王陽明良知說的繼承與發展〉 鵝湖學誌 第11期 1993年12月 頁39-52
    唐亦男〈宋明理學對佛道的批判與轉化-特舉陽明出入佛老為例〉 成大中文學報 第二期 1994年2月 頁13-33
    李明輝〈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4期 1994年3月 頁425-440
    蔡仁厚〈王陽明對心性工夫的指點-《傳習錄‧答陸原靜第二書》〉疏解 中華文化學報 創刊號 1994年6月 頁149-160
    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65本 第2分 1994年6月 頁333-373
    林惠勝〈試論王陽明的萬物一體〉 中國學術年刊 第16期 1995年3月 頁68-77
    王崇峻〈明儒鄒守益的講學與論學〉 孔孟學報 第69期 1995年3月 頁219-242
    岑溢成:〈王心齋安身論今詮〉 鵝湖學誌 第14期 1995年6月 頁59-82。
    高柏園〈論孟子思想中「逆覺體證」之二義及其發展〉淡江學報 第35期 1996年2月 頁13-28
    吳汝鈞〈王陽明的良知觀念及其工夫論〉 哲學與文化 第23卷第4期 1996年4月 頁1484-1495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 中國文哲研集刊 第11期 1997年9月 頁165-188
    王財貴〈新儒家圓教理論之特殊性〉 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之二 1997年12月 頁45-61
    王開府〈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 師大國文學報 第27期 1998年6月 頁147-187
    黃文樹〈泰州學派人物的特徵〉 鵝湖學誌 第20期 1998年6月 頁133-178
    鄭宗義〈明儒陳白沙學思探微-兼釋心學言覺悟與自然之義〉 中國文化研集刊 第15期 1999年9月 頁337-388
    黃宣民〈明代泰州學派的平民儒學特徵-《王艮與泰州學派》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1999年第1期 頁64-66
    劉華麗〈王門別支-論聶雙江歸寂之學及其在王學中的地位〉 學術月刊 1999年第2期 頁26-30
    吳秀玉〈明中晚期李材的理學思想研究〉 宜蘭技術學報 第7期 2001年 頁109-120
    周志文:〈鄒東廓與劉宗周〉 佛光人文社會學刊 第一期 2001年6月頁171+173-196。
    趙剛、鄭婷、邱忠善〈試析明儒李材的《大學》改本-兼與朱子《大學章句》
    比較〉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年第2期 頁38-44
    鄧克銘〈王陽明心學中之性體觀的特色〉 臺大中文學報 第18期 2003年6月 頁185-222
    姚才剛〈論明末清初的王學修正運動〉 第一屆青年儒學國際會議論文集
    2003年9月 頁209-217
    余姒倩:〈論王心齋所理解的心體〉 第一屆青年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3年9月 頁234-243 。
    楊祖漢〈從王學的流弊看康德道德哲學作為居間型態的意義〉 鵝湖學誌 第33期 2004年12月
    鄧克銘〈王龍溪之虛寂說的特色〉 文與哲 第5期 2004年12月 頁155-174
    戴景賢〈論姚江學脈中之龍溪、心齋與其影響〉 臺大中文學報 第22期 2005年6月 頁359-412
    林月惠〈再論見在良知〉 第7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 2005年9月 頁554-572
    鄭宗義〈徘徊在絕對與多元之間—論牟宗三先生的「判教」〉 第七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 2005年9月 頁239-257
    吳秀玉〈論江右王門學者聶豹良知學說的內涵-從其與王畿的議辯說起〉 宜蘭大學人文及管理學報 第2期 2005年11月 頁145-170
    林月惠〈陽明後學的「克己復禮」解及其工夫論之意涵〉 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 2005年12月 頁161-202
    張崑將〈當代日本學者陽明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第2卷第2期(總第4期) 2005年12月 頁251-297
    尉利工〈論王畿與錢德洪對王陽明「四句教」的不同詮釋路徑〉 安徽教育學院學報 2006年9月 第24卷第5期 頁9-12
    楊祖漢〈王龍溪與季彭山的論辯〉 當代儒學研究 第1期 2007年1月 頁23-49
    劉姿君〈鄒東廓「慎獨說」之衡定〉 中國學術年刊 第29期 2007年9月 頁33-52
    劉姿君〈李見羅「止修說」析論〉 當代儒學研究 第3期 2008年1月 頁107-131
    鍾彩鈞〈聶雙江心體觀探究-以《幽居答述》為中心〉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2卷第4期 2008年7月 頁17-24
    吳依容〈王心齋良知學述論〉 鵝湖月刊 第33卷第8期 2008年 頁8-18
    陳儀〈聶雙江良知觀析論〉 當代儒學研究 第7期 2009年12月 頁195-230
    鍾治國〈明儒鄒東廓的良知學簡述〉 中國哲學史 2010年第2期 頁106-115+123
    劉明強〈明季端溪書院創始人李材考〉 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第32卷第9期 2011年9月 頁101-105
    鍾彩鈞〈李見羅的止修思想〉 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 2011年9月初版 頁273-321
    程學軍〈李材著述考〉 江西圖書館學刊 第41卷第6期 總第166期 2011年11月 頁117-121
    王琅〈從「覺民行道」論王艮思想的定位〉 國立臺南大學「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 第46卷第2期 2012年 頁23-5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