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杜明桂
Tu, Ming-Kuei
論文名稱: 漢人對《詩經‧國風》的政治性詮說──以四家詩與鄭箋為考察對象
指導教授: 陳麗桂
Chen, Li-K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詩經國風漢代今文詩詩教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08.2018.A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4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詩經‧國風》的詩義與注解內容意涵豐富,現存文獻除了毛詩與鄭箋之外,還有三家詩的輯佚成果,使詩義的研究方向能夠更加多元。本論文以毛、鄭的資料為基礎,以漢代其他詩說的記錄為補充,論述漢人的詩說在《詩經‧國風》中,描繪的君臣與后妃之理想樣貌,以及將詩義做政治性詮釋時,使用的方法與異同之處。
      綜合各家對於詩義的說明內容,可以看出他們對於理想社會的期望。其中與政治最為相關的部分,就是對於君王、后妃、臣子方面的論述。對他們來說,積極親近賢臣、不淫於色、尊守禮制、富民強國、威儀有度這幾方面,是他們最重視的理想君王條件。對於理想的后妃,則著重於勤於求賢妃妾、不淫於色、子多且賢、協助君王這幾方面。對於理想的臣子,他們反覆提出的內容為:追隨聖王、諷諫君王、在地方治理人民、在中央建立功績、具有合宜的德行與容儀這幾方面。
      他們提出的理想政治角色,帶有漢代積極發展、注重外王之功的目的。君王應當以富民強國為目標施政,反對因儉而廢禮。后妃不只守禮節欲,還應當積極尋求賢妃妾,在君王行事不當或者國家政治不興時,勸諫君王,或協助尋求賢臣列位。臣子更應注重建立功績,不論在民前或君側,都應努力讓國家富強,並積極協助君王打造禮儀之邦。但是又有非聖王不仕、在亂世時明哲保身的說法,和前述立場形成對比。
      要將《詩經》的內容與政治產生聯繫,讓詩義能夠成功地作政治性的詮釋,漢人的詩說主要使用了人物的轉換、史實的對照、禮制的結合、德行的深化、風俗的呈現這五種方法。將詩義政治性詮釋之後,各家詩義的核心思想其實歸趨為一,但是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在對《國風》詩篇的解釋時,彼此時常有一些異同。其一,關注的對象不同。三家詩有時較關注個人的情感或修養,毛、鄭則的論述對象則更集中於君王與后妃。其二,解釋的出發點不同。三家詩對於各詩篇美刺的看法較一致,毛、鄭有時說法雖然近似三家詩,但是在美刺的判斷上卻和其相反。韓詩有少數詩篇的解說和其他家都不同,因三家詩材料的缺佚,無法確切得知產生此情形的原因。其三,鄭箋的用語有時較直接。在少數詩篇,鄭箋使用相當強烈的表達對君王之惡的不滿。
      各家對於政治面向的關注,使各篇詩義明顯呈現政治方面的意涵。他們透過對《詩經》的注解、引用和說明,闡述自己的政治理念,描繪出漢儒心中理想的政治景象。經過政治性的詮釋方法,不僅讓《詩經》成為談論政治與施政良窳的重要紀錄,並深化了各詩篇的教化意義,使《詩經》可以更有效的做為教化人民的材料、培養從政者素養的重要學科,和指導施政方針的理論依據。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一、四家詩 3 二、鄭箋 6 三、《詩經》的語詞與應用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9 一、研究範圍與材料 9 二、研究方法 9 第二章 漢代《詩經》研究的學術背景 11 第一節 傳承系譜 11 一、漢代四家詩的師承脈絡 11 二、師法嚴謹度的改變 19 三、學官制度與今古文之爭 27 四、漢代傳承系譜對清代今文《詩》輯佚的影響 39 第二節 學術環境 43 一、儒術獨尊 43 二、《詩經》與詩緯 47 第三節 思想背景 49 一、黃老 49 二、外儒內法 52 三、雜揉陰陽 57 四、小結 64 第三章 漢人詩說中的詩義內容分析 66 第一節 理想的君王 66 一、親近賢臣 66 二、不淫於色 71 三、遵守禮制 74 四、富民強國 75 五、威儀崇高 77 第二節 理想的后妃 79 一、求賢妃妾 79 二、不淫於色 82 三、多賢其子 85 四、協助君王 87 第三節 理想的臣子 88 一、追隨聖王 88 二、諷諫君王 91 三、在地方:治理人民 98 四、在朝:建立功績 102 五、合宜的德行與儀容 104 第四章 漢人詩義政治性的詮釋方法 108 第一節 詮釋方法的種類 108 一、人物的轉換 108 二、史實的對照 112 三、禮制的結合 120 四、德行的深化 124 五、風俗的呈現 128 第二節詮釋方法的比較 134 一、關注的對象 134 二、解釋的立場 139 三、使用的語氣 144 第五章 結論 147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47 一、理想的君臣與后妃 147 二、時代、取材造成的詮釋差異 148 三、詩義政治性詮釋的五種方法 148 第二節 研究展望 149 一、禮儀的實施 149 二、詩義的變化 149 三、語句的影響 149 四、意象的規律 149 參考書目 151 圖表目錄 表一:〈詩義詮釋基礎相異表〉 2 表二:〈毛詩明言美刺篇數統計〉 98

    (一)古籍(依作者時代排序)
    1.《詩經》類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西漢‧韓嬰著,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南宋‧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7月第一版。
    清‧崔述:《讀風偶識》,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3月初版。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9月初版,影印文瑞樓藏版。
    清‧王先謙著,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0月初版。
    清‧王先謙著,吳格、田吉、崔燕南注:《詩三家義集疏》,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1月1日。
    2.十三經類(依明朝萬曆十二年公布的《十三經注疏》順序排列)
    周‧不詳著者,魏‧王弼、東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周‧不詳著者,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周‧不詳著者,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周‧孔子弟子及其後學著,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周‧左丘明著,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西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周‧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著,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周‧不詳著者,東晉‧郭璞注,北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周‧孟子著,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3.史籍類
    周‧左丘明著,吳‧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西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根據金陵書局本點校。
    東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西晉‧陳壽著,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根據宋紹興本點校。
    東晉‧袁宏著,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劉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西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根據宋紹興本點校。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0月臺一版。
    清‧侯康:《補後漢書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4.其他類
    周‧老子著,晉‧王弼注:《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三版。
    周‧不詳著者,西漢‧劉安編,王冬珍、徐文助、陳郁夫、陳師麗桂校注譯:《新編管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2月初版。
    周‧荀況著,廖吉郎校注譯:《新編荀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7月初版。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漢‧不詳著者,國家文物局古代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第一版。
    西漢‧陸賈:《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西漢‧賈誼:《賈誼新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西漢‧劉安等著,陳師麗桂校注譯:《新編淮南子》,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2年4月初版。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
    西漢‧焦延壽:《焦氏易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西漢‧劉向著,清‧梁端校注:《列女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根據汪氏振綺堂補刊本校刊。
    西漢‧劉向著,盧元駿注譯:《說苑》,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西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鹽鐵論》,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西漢‧揚雄著,晉‧范望注:《太玄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影印明萬御堂翻宋本。
    西漢‧揚雄著,清‧汪榮寶疏,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東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東漢‧班固著,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初版。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
    東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東漢‧徐幹著,明‧程榮校:《中論》,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漢‧不詳著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欒保群等編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晉‧葛洪著,清‧王謨輯:《西京雜記》,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12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梁‧顧野王:《玉篇》,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影印舊鈔卷子原本玉篇零卷。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臧镛堂著,清‧孫馮翼校訂:《爾雅漢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影印問經堂叢書本。
    清‧龔自珍:《定盦文拾遺》,臺北:世界書局,1935年5月第一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9月第一版。
    清‧廖平:《古學考》,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9年。
    清‧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7月第二版。
    (二)今人專著(依出版時間排序)
    1.《詩經》類
    賴炎元:《韓詩外傳考徵》,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1963年。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胡平生、韓自強:《阜陽漢簡詩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文幸福:《詩經毛傳鄭箋辨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
    陸文郁:《詩草木今釋》,臺北:長安出版社,1992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8月初版。
    耿煊:《詩經中的經濟植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3月。
    林耀潾:《西漢三家詩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
    李湘:《詩經名物意象探析》,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年7月。
    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証》,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2月。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
    車行健:《毛鄭《詩經》解經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7年3月初版。
    車行健:《釋經以立論:漢代毛鄭《詩經》經解的思想探索》,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9月20日初版。
    劉明:《兩漢《詩緯》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
    2.經學與思想類
    劉師培:《國學發微》,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10月初版。
    周紹賢:《兩漢哲學》,臺北:文景書局,1972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5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劉師培:《經學教科書》,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0月。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林慶彰:《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2年初版。
    3.其他類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的基礎的研究》,東京:圖書刊行會,1966年。
    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72年3月排印本。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11,香港:中華書局,1974年。
    鄒紀萬:《中國通史──秦漢史》,臺北:眾文出版社,1986年。
    弗雷澤(Frazer,JamesGeorge,Si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TheGoldenBough)》,臺北:久大文化,1991年初版。
    鍾肇鵬:《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年初版。
    鄭均:《讖緯考述》,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楊牧:《失去的樂土》,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初版。
    (三)單篇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序)
    1.《詩經》類
    杜其容:〈詩毛氏傳引書考〉,《學術季刊》第4卷第2期,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55年12月,頁10-24。
    于維杰:〈鄭玄詩譜考證〉,《學粹》第4期第3卷,臺北:學粹雜誌社,1962年4月,頁14-18。
    黃振民:〈漢魯、齊、韓、毛四家《詩》學考(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5卷第7期,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72年7月,頁10-22。
    黃振民:〈漢魯、齊、韓、毛四家《詩》學考(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5卷第9期,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72年9月,頁44-57。
    裴普賢:〈鄭玄詩譜圖表的綜合整理〉,《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期第2卷,臺北:國立編譯館,1977年12月,頁21-34。
    葉國良:〈《詩》三家詩之輯佚與鑒別〉,《國立編譯館館刊》第9卷第1期,臺北:國立編譯館,1980年6月,頁97-108。此文又刊載於葉國良:《經學側論》,臺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81-100。
    向熹:《「毛詩傳」說》,收入《語言學論叢》第八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8月,頁177-178。
    江乾益:〈陳壽祺父子三家詩遺說研究〉,《師大國研所集刊》第30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6年6月,頁89-292。
    林耀潾:〈韓詩外傳說詩研究〉,《孔孟學報》第58期,臺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1989年9月,頁45-85。
    何志華:〈高誘用《詩》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4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5年12月,頁19-52。
    吳盈靜:〈「毛詩」鄭箋、孔疏「興」義之比較〉,《嘉義大學學報》第68期,嘉義:國立嘉義大學,2000年2月,頁155-160。
    張寶三:〈《詩經》詮釋傳統中之「風雅正變」說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5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0年6月,頁1-40。
    賀廣如:〈馮登府的三家《詩》輯佚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9月,頁305-336。
    賀廣如:〈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人文學報》第28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2003年12月,頁87-124。
    李康範:〈簡評鄭康成《毛詩鄭箋》與《詩譜》〉,《先秦兩漢學術》第9期,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3月,頁227-240。
    車行健:〈論鄭玄箋《詩》所表露的經學思想〉,《經學研究集刊》第4期,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8年5月,頁165-194。
    林葉連:〈劉向《列女傳》與《詩經》的對應關係研究〉,《漢學研究集刊》第7期,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8年12月,頁1-41。
    李正治:〈兩漢比興解詩的模式及其形成因素〉,《文學新鑰》第11期,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2010年6月,頁31-55。
    江乾益:〈鄭玄「風雅正變說」申〈毛詩序〉探論〉,《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6月,頁67-88。
    劉文清:〈《毛詩箋》「之言」術語析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2月,頁1-42。
    張錦少:〈論清人三家《詩》分類理論中的「師承法」:以劉向及《說苑》為例〉,《嶺南學報》復刊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頁75-106。
    2.經學類
    戴君仁:〈兩漢經學思想的變遷〉,《孔孟學報》第18期,臺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1969年9月,頁47-62。
    趙伯雄:〈漢武帝與漢代經學的神祕主義傾向〉,《內蒙古大學學報》,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1984年2月,頁68-75。
    杜松柏:〈博士官與今文經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9卷第2期,總215期,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6年2月,頁33-37。
    章權才:〈論兩漢經學的流變〉,收入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頁168-170。
    桂齊遜:〈中國中古時期「經義折獄」案例初探〉,《通識研究集刊》第6期,桃園:開南管理學院通識教育中心,2004年11月,頁57-98。
    朱騰:〈再論兩漢經義折獄──以儒家經典與律令的關係為中心〉,《清華法學》第5卷第5期,北京:清華大學,2011年9月,頁93-114。
    3.其他類
    陳師麗桂:〈融合道法、兼採陰陽的漢儒──陸賈〉,《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6年3月,頁131-155。
    陳師麗桂:〈從《新書》看賈誼融合儒、道、法的思想要論〉,《國文學報》第25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6年6月,頁131-187。
    (四)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序)
    4.博士論文
    陳鵬翔:《中英古典詩裡的秋天;主題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9年,朱立民、葉慶炳指導。
    江乾益:《前漢五經齊魯學之形成及其影響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杜松柏指導。
    邱惠芬:《胡承珙馬瑞辰陳奐三家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林慶彰指導。
    謝奇懿:《先秦兩漢天人意識與詩經學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陳滿銘指導。
    孔德淩:《鄭玄《詩經》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7年,鄭杰文指導。
    范麗梅:《簡帛文獻與《詩經》書寫文本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黃沛榮、周鳳五指導。
    艾春明:《《韓詩外傳》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傅亞庶指導。
    沈薇薇:《鄭玄《詩經》學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韓格平指導。
    5.碩士論文
    黃源盛:《漢代春秋折獄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林永榮指導。
    魏伯特:《鄭玄、趙岐、何林傳箋的一些語法特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梅廣指導。
    彭美玲:《鄭玄毛詩箋以禮說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張以仁指導。
    周玉琴:《詩經天文地理意象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徐信義指導。
    陳靜俐:《詩經草木意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余培林指導。
    陸景琳:《詩經服飾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余培林指導。
    陳慈敏:《《詩經》與「水」相關意象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李時銘指導。
    范品蓁:《先秦時代「五色」的色彩文字及其意義研究------以甲骨文、《詩經》為例》,臺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曾啟雄指導。
    羅健蔚:《鄭玄《三禮注》說《詩》與引《詩》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葉國良指導。
    張淑惠:《《詩經》動植物意象的隱喻認知詮釋》,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呂珍玉指導。
    范昱麟:《試以符號學分析漢代《詩經》詮釋中的興義》,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李正治指導。
    郝麗藝:《《兩漢書》引《詩經》研究》,河北: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9年,王文濤指導。
    黃皓杏:《《韓詩外傳》引《詩》說理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江乾益指導。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