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岱瑾
Wu, Dai-Jin
論文名稱: 意象之門—吳岱瑾繪畫創作研究
The Imagery of Doors—Painting Discourse of Wu, Dai-Jin
指導教授: 王瓊麗
Wang, Chiung-L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2
中文關鍵詞: 時空意象超現實象徵轉移
英文關鍵詞: Door, Space-time, Imagery, Surreal, Symbol, Transfer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FA.017.2019.A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6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門是人類因應生活環境所發明的產物,隨著時代的推移,有別於建築學專業裡的門,人們開始賦予其各種想像,門不單單只是門,除了跨越和阻隔兩個不同的空間之外,象徵了心理上的各種意境,也主導了被動跟主動的定位。
    所延伸範圍極廣,幾乎包含了各個領域,像是宗教、心理、文化、建築、藝術。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類,門的物質形式;及其精神層面的延伸。物質的形式為單純門的外在樣貌,以實用或美觀的建築美學為主;精神層面的延伸則是個人的觀感和其被賦予的寓意。在作品呈現上亦是如此,筆者以繪畫為主要表現手法,並在以「門的意象」為創作主軸支撐彼此關連性的前提之下,因應每件作品內容來選擇表現手法,不以單一手法呈現,期望達到收放自如、可具象可抽象,讓最終作品在中心思想統一的前提之下,呈現樣貌既多元又附趣味性。

    Doors are the inventions of humans, a product for humans to adap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s time goes by, the meaning for doors under people’s imagin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 in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more than just a door. Besides being an object that separates two different space, it symbolizes all sort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within the minds, and also conceptualizes passive and proactive in a dominant matter.
    The area to where it extends is very broad, including fields such as religion, psychology, culture, architect, art, etc. There are two main parts to this research: the material form of doors, and the extended spiritual meaning. The material form is simply the outside appearance of doors, as to its practical use or its appearance in the 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 The extended spiritual meaning is the subjective impressions and implied meanings of doors. These two impres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what these art works aim to present. The author uses “The Imagery of Doors” as her theme that connects each art works within the series. To express the content of each work, the author used painting as her main technique of expressions with the assists of different artistic methods. Using more than one techniques for these art works, the author attemps to present a sense of flexibility, which can be realistic or abstract, to present the works in a complex and playful image.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創作理論基礎與文獻資料 7 第一節 門的建築美學 7 第二節 中西方於「門」意象相關創作 11 第三節 超現實與象徵之融合 21 第三章 思想門 25 第一節 創作思想 25 第二節 創作內容與形式 27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 29 第四章 作品解說 31 第五章 結論 60 參考文獻 61

    書籍
    1. Bates Lowry 著、杜若洲譯(1984)。視覺經驗(五版)。台北市:雄獅圖書。
    2. Carl G. Jung(2013)。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立緒出版社。
    3. Danto,Arthur C.著,林雅琪、鄭慧雯譯(1997/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台北:麥田。
    4. Francois Jullien著,林明志、張婉貞譯,〈不可能的裸體〉,《本質與裸體》,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4。
    5. Susan Langer 著、劉大基等譯(1991)。 情感與形式(初版)。台北市:商鼎文化。
    6. 宗白華(1981)。《美學散步》,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7. 徐復觀(1998)。〈第三章 釋氣韻生動〉,《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8. 倪再沁(2007)。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初版)。台北市:藝術家。
    9. 曹志漪(2003)。 時光的痕跡:曹志漪紐約藝談(初版)。台北市:雄獅圖書。
    10. 劉文潭(1967)。《現代美學》。台北市:臺灣商務。
    11. 劉永仁、余思穎、宋健行(2004)。反思:七零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初版)。台北市:北市美術館。
    12. 樓慶西(2000)。中國建築的門文化。台灣:藝術家出版社。
    13. 鄭惠美(1996)。山水.獨行.席德進(初版)。台北市:雄獅圖書。
    14. 鄭廉明、陳淑英編輯(1987)。美學百題(初版)。台北市:丹青圖書。
    15. 瞿鐵鵬譯(1987)。見特倫斯.霍克斯著《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上海譯文出版社。

    期刊
    沈秀貞(2002)。〈希區考克與藝術展:影片、繪畫與佈展的一場漫步探幽〉,台北,《藝術家》,第320期,頁344-353。

    網路資料
    1. 王焜生(2013)。喧囂之外的寂靜--丹麥畫家哈莫修依(Vilhelm Hammershoim,1864~1916) 王焜生。網址http://bit.ly/2hJEuic
    2. 哲學團隊(2017)。艾呂雅:超現實的自由頌歌(12/14)。取自香港零一媒體有限公司,網址:http://bit.ly/2jRcUEl
    3. 哲學團隊(2017)。沙特:第三條路線-EP74。取自香港零一媒體有限公司,網址:http://bit.ly/2hTeDbq
    4. 郭世桓(2017)。意識與時間:時間為甚麼成為現象學的難題?。取自香港零一媒體有限公司,網址:http://bit.ly/2jN5OjS
    5. 國立台灣美術館(2015)。淬鍊東西˙墨彩台灣 - 席德進主題 III : 民俗與建築、山水風景、鄉間風景畫作。取自國立臺灣美術館 X 資策會(MIC) 數位典藏經紀授權中心,網址:http://bit.ly/2hV0QBl
    6. 曾浩年(2017)。黑格爾:藝術與自由-EP47。取自香港零一媒體有限公司,網址:http://bit.ly/2mRffzZ
    7. 葉雯德 (2017)。黑格爾的歷史哲學與現代性(上)。取自香港零一媒體有限公司,網址 http://bit.ly/2B2oUWI
    8. 慕尚藍(2017)。薩瓦多.達利:你們只需要記住我的鬍子(05/11)。取自香港零一媒體有限公司,網址:http://bit.ly/2ztwqha
    9. 釋仁(2017)。阿伯提:和諧的建築形式(04/25)。取自香港零一媒體有限公司,網址:http://bit.ly/2BdhZuv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