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桂香木
Kuei, Hsiang-Mu
論文名稱: 柔境化岩—桂香木彩墨創作論述
The Soft Environments Influence Hard Rocks:The Discourse of Creation in Ink Painting by Kuei Hsiang-Mu
指導教授: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柔境化岩半自動技法陰柔美學現代抽象水墨
英文關鍵詞: The Soft environments influence hard rocks, Semi-automatic technology, Aesthetics of Yin, Modern ink paint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FA.025.2018.A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2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創作研究以柔境化岩創作主題,建構出「陰柔的進取」藝術幻象,意圖轉換傳統岩石圖象符號,以「柔」、「化」解構石頭本質,以東方陰陽哲學、西方集體潛意識心理學及藝術幻象美學學理,穿針引線探討陰柔美學對生命的意義及其價值。進而以筆者童年經驗,對應內心情感投射,以水墨創作表現陰柔力量的多面向。創作則主要以半自動技法結合中國水墨意境及工筆筆墨技法、輔以各種媒材運用,探討如何創作陰陽並濟、剛柔並存的石頭圖象符號、從中描繪水墨柔境化岩的種種視覺意象及象徵。
    透過此創作研究除期望達到理論研究及創新繪畫角度之目的,並希冀從而以藝術柔性書寫帶入當今社會上剛性力量充斥的環境,以柔性力量的主體性探討改變社會剛柔失衡的現狀及進一步探討人類所面臨各種剛性負面力量後如何重建和諧社會。
    本論文共分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筆者前言、創作歷程、研究動機與目的、方法與架構及名詞解釋。第二章探討說明「柔境化岩」、二元和諧內在意涵與個體及社會問題,並以美學觀點改善個人及社會。第三章以中外學理分析柔境化岩主題的創作思維與意象構成,並呈現當代水墨畫家的柔境意象建構作品。第四章探討創作分析與闡述、媒材與技巧,及創作系列論述。第五章個人作品解析、第六章作為總結論及談論未來展望。

    關鍵字: 柔境化岩、半自動技法、陰柔美學、現代抽象水墨。

    Abstract

    The creation of the study to “The Soft Environments Influence Hard Rocks” theme, constructed the artistic illusion of "feminine enterprise"。It attempted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rock pictorial symbol to soften and turn the essence of stone, and probed feminine aesthetics to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by the oriental Yin and Yang philosophy、the western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sychology and the artistic illusion aesthetics. It was with the author's childhood experience, corresponded to the heart
    of emotion projection and by ink creation to show the feminine power of many aspects. The creation was mainly based on semi-automatic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Chinese ink painting and Chinese meticulous drawing techniques。It was supplemented by a variety of media use that explored how to create the stone image of the combination of yin and yang , softness and hardness。From which, the author created the painting of the soft landscape in various visual images and symbols.
    Through this creative study, in addition to the aim of achiev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painting, the author hoped to bring the artistic feminine writing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which was spread over the rigid force today。Furthermore,the author explored the possibility of changing the unbalance social condition and reconstructed a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paper wa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ed the author's preface、the creative process、research motives and purposes、methods and structure and noun interpret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d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Soft Environments influence hard rocks” and harmony in duality、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problems, and then improved the problems by aesthetical view.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d about creation thinking、and the image composition of the theme by eastern and western academic theory。At the last presented the soft image construction works of contemporary ink painters. The fourth chapter was about the creation analysis and elaboration、the media material and the technique and the creation series discussion.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d the individual works and the sixth chapter as a conclusion to discuss the future prospects。
    Key words:The Soft environments influence hard rocks,Semi-automatic technology,Aesthetics of Yin,Modern ink painting。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0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0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06 第二章 柔境化岩與二元和諧 09 第一節 自我前進與退縮 09 第二節 改變自我與重構和諧 14 第三節 建構幻境美學與陰柔書寫 21 第三章 柔境化岩意象構成之創作思維 27 第一節 東方水墨幻境美學 28 第二節 幻象構成創作之可能 31 第三節 柔境美學作品賞析 34 第四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 39 第一節 創作圖像理念分析 39 第二節 創作形態與創作方法 41 第三節 創作系列作品分析 44 第五章 個人作品解析 51 第六章 結論 80 參考文獻 83

    一、中文專書
    王才勇,《現代審美哲學》,法蘭克福學派美學論述,臺北:書林出版社2000。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型心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
    王秀雄,〈傳承與開創:戰後膠彩畫教育之父-詹前裕教授的膠彩畫創作評釋〉,引自《大地之光詹前裕膠彩畫集》,台北:創價藝文中心,2005。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2010。
    江足滿,〈女性心靈再現:『陰性書寫』與『陰性圖像』〉,引自《心靈再現─台灣女性當代藝術 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1。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台北:立緒,1998。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台北:天下遠見,2008。
    林玉薇,《構一座壯麗星系──簡媜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1。
    李佩怡,《榮格個體化思想—由負傷到療癒的整合之道》,台北:天馬文化,2013。
    李振明,〈浮漾的後文人彩墨現象體察芻見〉,引自《李振明作品集》,台中市:李振明作品集,2008。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洪範書局有限公司,臺北:1987。
    吳光遠,《現代人越來越不會做夢 –閱讀榮格》,台北:海鴿文化,2010。
    孫翼華,《幽微裡的象徵:當代水墨創作意象中的陰柔氣質與指涉意涵》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所博士論文(台北,2010)。
    孫翼華,〈策展人論述:迷霧國度—當代水墨創作中的陰性語境〉引自《迷霧國度—當代水墨創作中的陰性語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6。
    高千惠,《藝種不原始》,台北: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高名潞,《另類方法另類現代》,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高行健,《無聲的交響〜評趙無極的畫》,台北: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3。
    高行健,《論創作》台北:聯經,2008。
    涂光社,《因動成勢》,南昌:百花洲文藝,2001。
    陸蓉之,《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市:藝術家,2002。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心理分析學》台北:果實出版社, 2000。
    郭永玉,《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000。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評論、模擬與非同一性》,台北:左岸文化,200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釋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7。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釋-繕性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1。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
    黃光男,《畫境與化境》,臺北:典藏藝術家 2007。
    黃海雲,《從浪漫到新浪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
    黃淑貞,《以石傳情—廟宇石雕意象的美學義涵》,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6。
    莊連東,《台灣名家美術100》,總策劃:許鐘榮,新北市:香柏文創有限公司,2015。
    莊連東,《流變—世代出新的台灣水墨展》,引自〈孫翼華幽微中再現陰性審美〉,臺中:國璽文創,2017。
    莊連東,《穿越遊移—時間感應中圖像與空間對話的水墨創作思考》,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所博士論文,台北,2010。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曾肅良,《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意象構成水墨》,台北:文建會 2004。
    閔建蜀,《陰陽的思考與應用-傳統思想與現代活動的思辨分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1。
    劉振源著,《超現實畫派》,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8。
    謝冬冰,《表現性的符號形式,卡西爾朗格美學的一種解讀》,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8。
    謝鴻均,〈觀視台灣新生代的陰性色彩〉,引自《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陰性‧酷語》,臺北市:藝術家,2003。
    闕美芬,《蘇珊‧朗格藝術幻象論之符號表現形式》,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0。
    簡媜:《紅嬰仔》(聯合文學經典版),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0。
    蔣孔陽,朱立元主編,《西洋美學通史》第六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二、翻譯書
    Linda・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
    卡爾‧榮格,《人、藝術與文學中的精神》,姜國權譯,北京:國際文化,2011。卡爾‧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鴻鈞譯,台北:結構群文化,1989。
    段義孚,《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周尚意、張春梅譯,台北:立緒出版社,2014。
    海倫西蘇(Helene Cixous),黃曉紅譯,〈美杜莎的笑聲〉《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廿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市:女書,1999。
    莫瑞.史坦(Murray Stein),《榮格心靈地圖》,朱侃如譯,立緒出版社,台北:2009。
    雪柔‧桑德柏格(Shery Sandberg),《挺身而進:女性、工作、抱負》,洪慧芳譯,台北:天下雜誌,2013。
    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翻譯,《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潘諾夫斯基,《造型藝術的意義》,李元春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
    蘇珊.郎格,《情感與型式》,劉大基等譯,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蘇珊‧朗格,《藝術問題》,滕守堯譯。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三、期刊
    仇小屏,《論「由久而暫」時間結構的現象與美感 — 以新詩為考察對象》,引自
    《成功大學中文學報》第十一期,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2003。
    何慧芳, 〈文學作品中男性作家觀照下的女性形象—以白先勇《遊園驚夢》為討
    論範例〉,台北:文學前瞻 第1期,2000。
    吳若女:《遠離危險情人!危險愛情的7大警訊》,康健雜誌73期,2004/12。
    高承恕:〈成長的迷思〉,天下雜誌400期,2011/04。
    張娟芬:〈女性與母親─一個嚴肅的女性思考〉,當代雜誌62期,1991/06。
    葉雪鵬,《司法常識》〈打工賺錢,豈可去當車手〉,證券暨期貨月刊,第三十二卷,第十二期,2013/12。
    謝若蘭:〈淺談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東海岸》205 期,2006/04。

    四、網路資料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老化、少子化…五低的台灣未來年表
    https://udn.com/news/story/11321/2893406( 2018/02/10瀏覽)。
    佛學大辭典〈二如〉,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4%BD%9B%E5%AD%B8%E5%A4%A7%E8%BE%AD%E5%85%B8/%E4%BA%8C%E5%A6%82(2017/10/05,瀏覽)。
    吳繼濤,《人文當代——當代以書畫自覺的面向再探索》,天空部落
    https://chitao.tian.yam.com/posts/6118911 (2018/04/28,瀏覽)
    雪巖祖欽禪師,〈雪巖和尚語錄卷第二普說〉,《雪巖祖欽禪師語錄》
    http://tripitaka.cbeta.org/en/X70n1397_002(2018/04/23,瀏覽)。
    國學智,《道德經的主旨:陰柔地進取》https://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m.guoxuez.com/daodejing/31745.html&prev=search (2018/01/26,瀏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