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經順
Yu, Ching-Shun
論文名稱: 清儒李南暉易學研究
The Research of Li Nanhui's Yijingology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賴貴三
Lai, Kuei-Sa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01
中文關鍵詞: 李南暉《讀易觀象惺惺錄》〈河圖〉〈洛書〉象數易學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DIS.NTNU.DCH.019.2018.A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7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儒李南暉(1709-1784),距今約兩百三十年,潛心研讀十三經,尤專精於《周易》。其易學相關著作頗多,今人將其易學著作合輯成《讀易觀象惺惺錄》。李氏崇尚儒家聖賢之高偉人格,篤信聖人之學,堅信《周易》乃歷經伏羲、文王、周公與孔子四大聖人而完成。故由〈繫辭傳〉「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確認伏羲則圖畫卦乃據〈河圖〉而作,因此,李氏創發以〈河圖〉之數與《周易》八卦各爻相互嵌合之解《易》系統,即以〈河圖〉數解釋《周易》經傳的相關內容,李氏所使用之〈河圖〉,乃據朱熹(1130-1200)〈河〉十〈洛〉九系統。
      對《周易》詮釋之相關內容含有兩大主軸,其一、「〈河圖〉數解《易》」;其二、「大圓圖卦氣解《易》」。「大圓圖卦氣解《易》」所使用之卦氣體系,據宋代邵雍(1011-1077)、朱熹等以先天八卦相重所成之方圓圖,再以六十四卦搭配二十四節氣,並非漢代孟喜(?-?)「卦氣起中孚」之相關卦氣體系。
      針對《周易》經傳之詮釋,完全根據所創之〈河圖〉數釋《易》,強調《周易》之中本具理、氣、象、數,由〈河圖〉數與卦氣兩大主軸開展,創發歷代前所未有之相關《易》圖,解釋六十四卦卦爻辭之象,據此闡述其中奧理,完全掌握《周易》中理、氣、象、數之特質。因此,在象數闡義的內容,有特殊的成書體例、大圓圖卦氣釋《易》全面使用、〈河圖〉數釋《易》、元亨利貞四德詮釋之重建。在成書體例上有以問答式梳理注釋疑義與駁斥前人之說、創新圖式釋《易》、示現各卦之陰陽性與釋各卦大旨、象辭修身養性之囑語、「按易象」之體例。使用卦氣釋《易》據六十四卦在大圓圖中的相關節氣闡發卦、爻辭之內涵,特別對〈雜卦傳〉的詮釋,多達一萬多字,為歷來易學家注釋〈雜卦傳〉者之冠。〈河圖〉數釋《易》的整體取向,展現各種取象釋《易》的靈活度與寬廣視野。李南暉具濃厚的儒家氣息,有「隴右真儒」之美譽,正應和李氏崇儒與實踐儒家思想的性格,因此,據李氏象數釋義的優勢,在闡發易學中的哲學義理思想,則表現更加圓潤豐富,而且尤重心性修養。由性善為基底,過程則在於克己反身,努力踐行「仁」、「靜」、「誠」與「慎獨」的工夫,以達齊同於天而合於道,並實踐以「願孔廟兩廡間」之宏志,成就個人履行聖賢之道的願行。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源起 2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二、研究方向與研究成果 5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 6 一、學者論見述評 9 (一)李守力〈明清兩代易學家來知德與李南暉的前世今生〉與〈讀李南暉《讀易觀象惺惺錄》札記〉 10 (二)郭彧〈讀李南暉《讀易觀象惺惺錄》剳記〉 16 (三)佚名〈通渭城隍――李南暉〉 23 (四)筆者〈清儒李南暉忠義愛民之行止析論――兼以其易學思想來探析其行止之理論建構〉 26 (五)筆者〈李南暉〈河圖〉視角詮解下的《周易》――以〈大象傳〉析論之〉 26 二、《李南暉紀念文集》內容述評 2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8 一、研究範圍與研讀資料 29 (一)本研究相關基礎知識略述 29 (二)主要研讀資料 29 二、研究方法與限制 30 (一)研究方法 30 1.歷史研究法 31 2.系統研究法 31 3.歸納與分析法 32 4.相對比較法 32 5.主題討論法 32 6.詮釋學理論 33 (二)研究限制 36 第二章 李南暉生平與著作概述 39 第一節 李南暉的出生與從學 39 一、生平概述――忠義傳家 40 (一)泉湧墨香蘊大儒 40 (二)一門忠義孝傳家 41 二、學行歷程――重儒崇德 43 第二節 講學與為官事蹟 50 一、講學為官忠義行 50 (一)私人講學儒行風化 51 (二)為官出仕民心歸向 52 (三)忠勇愛國慷慨赴義 54 二、後人憑弔建生祠 56 第三節 李南暉著作概況 59 一、易學相關著作 60 (一)《羲皇易象》 60 (二)《羲皇易象新補》 61 (三)《讀易觀象惺惺錄》 61 (四)《讀易緒論》 61 (五)《讀易觀象》 63 (六)《天水問答》 64 (七)《周易觀象》 64 (八)《觀象緒論》 65 二、李南暉其他著作 66 (一)《慎思錄》 66 (二)《憩雲集》 67 (三)《青峰詩草》與《秦州雜詩初集》 67 第四節 小結 68 第三章 李南暉學術源流析探 71 第一節 薛瑄學術思想 71 一、生平簡介 72 二、重要之學術思想 73 (一)本體論 73 (二)理氣之說 77 (三)性善主張與修養工夫 79 (四)圖書與卦氣 82 (五)〈大象傳〉義理闡發 86 第二節 鞏建豐學術思想 87 一、生平簡介 87 二、重要之學術思想 88 (一)修養工夫 89 (二)易學思想概述 92 1.對卦爻辭內涵理解與推衍 94 2.對《易傳》的釋義推衍 96 3.強調修養工夫 97 4.多言聖人作為 98 第三節 李南暉學術思想之承繼與開展 100 一、本體論與工夫論 100 (一)本體論之承繼與開展 100 (二)修養工夫之承繼與開展 103 二、〈河圖〉與卦氣釋《義》的闡發 104 三、元亨利貞四德之發揚 105 四、對〈大象傳〉之闡述 105 第四節 小結 106 第四章 李南暉特殊的釋《易》範式 109 第一節 《讀易觀象惺惺錄》編排內容總述 110 一、李氏《易》著內容綜述 110 二、問答方式駁析釋義 112 (一)學人提問 112 (二)駁析前人之說 115 第二節創新圖式釋《易》 118 一、《八卦大象真圖》開啟圖解《周易》之源 119 二、〈河圖〉中的宇宙生成圖式 119 三、〈河圖〉與「卦」的結合 124 四、李南暉八宮卦體系 126 五、〈河圖〉與《易傳》結合 128 第三節 提示各卦陰陽性與闡發其旨 136 一、首列卦序並示卦之陰陽性 136 二、釋卦大旨涵義深遠 138 (一)以寡、中為「主」 141 (二)氣之涵養 141 (三)陰陽 141 (四)動靜 141 (五)「誠」之呈現 142 (六)坎為「忠信」 142 (七)理欲消長 142 第四節 《象傳》修身養性之囑語 142 一、象義相襯――〈大象傳〉之囑語 143 二、時義相融――〈小象傳〉之囑語 145 第五節 「按易象」釋《易》樣式 147 一、「按易象」之範式 147 二、「按易象」範式之前的使用 149 第六節 象數釋《易》與特殊取象 155 一、陽爻為卦主之見 155 二、互體取象之應用 158 三、反卦取象釋義 160 四、〈河圖〉數取半象並駁卦變之說 162 (一)駁卦變取象之說 163 (二)〈河圖〉數取半象之說 164 第七節 釋義範式其他特色 164 一、〈河圖〉數糾正文字與斷句 165 二、以陰陽二氣解《易》 168 (一)卦中之陰陽脈動 168 (二)前後卦成一系統釋義 170 (三)距數卦間之影響 171 三、綜整集論以釋義 173 第八節 小結 176 第五章 大圓圖卦氣釋《易》的普遍使用 179 第一節 李南暉的卦氣體系 180 一、卦氣觀 182 二、卦氣系統 186 第二節 卦氣釋《周易》經傳之義 190 一、卦氣釋卦辭 191 二、卦氣釋彖辭 192 三、卦氣釋大象辭 194 四、卦氣釋爻辭 196 五、卦氣釋小象辭 199 六、卦氣釋〈文言傳〉 200 第三節 卦氣詮釋〈雜卦傳〉 202 一、以陽為主根柢於卦氣 204 二、陰陽進退依準先天八卦 207 三、陰陽消長如環緊扣 209 四、總釋象義依準六十四卦大圓圖 211 (一)節氣釋義 211 (二)藉前後卦以釋義 212 第四節 小結 214 第六章 〈河圖〉釋《易》之闡發 217 第一節 〈河圖〉〈洛書〉圖式之確認與結構 218 一、〈河圖〉中數與八卦爻位的嵌合 221 二、〈河圖〉數與八卦爻位聯結的原理 228 第二節 相同〈河圖〉數的釋《易》範式 232 一、卦中以上下二體相同〈河圖〉數相互證釋 233 二、卦外相同〈河圖〉數釋義 236 第三節 〈河圖〉數結合其他釋例取象 239 一、以結合〈序卦傳〉前後卦之〈河圖〉數取象 240 二、以〈河圖〉數居〈河圖〉位置取象 242 (一)配合五行取象 242 (二)以〈河圖〉方位取象釋義 245 三、以〈河圖〉數結合卦氣取象 248 四、以〈河圖〉數中位論人位詳述 249 五、〈河圖〉數多元的取象應用 250 (一)噬嗑卦之「頤」象 251 (二)明夷初九之「垂其翼」象 252 (三)井卦之「井」象 254 (四)鼎卦之「鼎」象 255 (五)中孚卦之「鶴」象 256 (六)小過卦之「飛鳥」象 257 第四節 〈河圖〉數闡發六十四卦圖式 258 第五節 小結 267 第七章 元亨利貞四德論要 269 第一節 四德闡義 270 一、依循前人四德之說 274 二、祭祀占斷之說 275 三、利於貞問之說 276 四、分合析義不同之說 277 五、李南暉四德之說 278 (一)四德是渾然元氣 279 (二)貞下起元卦氣合一 279 (三)物物各具四德 280 (四)天人交接處――形氣與性命无一不有 282 第二節 八卦配四德 283 一、乾卦四德分配 284 (一)圖示說明 285 (二)應用例證 285 二、坤卦四德分配 287 (一)圖示說明 287 (二)應用例證 288 三、兌卦四德分配 289 (一)圖示說明 290 (二)應用例證 290 四、離卦四德分配 291 (一)圖示說明 291 (二)應用例證 292 五、震卦四德分配 292 (一)圖示說明 293 (二)應用例證 293 六、巽卦四德分配 294 (一)圖示說明 294 (二)應用例證 295 七、坎卦四德分配 296 (一)圖示說明 296 (二)應用例證 297 八、艮卦四德分配 298 (一)圖示說明 298 (二)應用例證 298 第三節 卦氣配四德 300 一、四德分配卦氣 301 二、四德分配六十四卦 302 三、乾坤陰陽之四德分配 303 四、四德卦氣分配之應用釋《易》 305 第四節 小結 307 第八章 義理思想闡要 309 第一節 太極為宇宙本體 310 一、太極為成卦之本 311 (一)據〈河圖〉數起卦 312 (二)據陰陽之理推衍 314 二、〈太極圖〉與〈河圖〉相涵互根 320 三、太極為萬有之源 321 第二節 道德要義 323 一、主張性善之說 324 二、理義之性與氣質之性之分 325 三、「仁」的闡發 328 (一)與本體齊同的地位 329 (二)聖門之學在仁 330 (三)仁者我之命 331 第三節 修養工夫 332 一、願享文廟展宏志 334 二、以「靜」涵養天德 337 三、至誠以達道 340 四、慎獨之功 341 五、克己反躬的實踐 342 六、當下記聞為學成德之方 345 七、強調理欲之分 347 第四節 政治思想 351 一、主政應具備條件 352 二、忠義為民 355 三、愛民思想 357 第五節 小結 358 第九章 結論 361 一、釋《易》各項創新 362 (一)〈河圖〉結合八卦的創新 362 (二)《易》圖繪制之創新 366 (三)各卦陰陽性界定之創新 366 (四)《象傳》囑語釋例之創新 366 (五)「按易象」釋《易》體例之創新 366 (六)大圓圖卦氣釋《易》之創新 367 (七)卦氣釋析《雜卦傳》之創新 367 (八)〈河圖〉釋《易》之創新 367 (九)元亨利貞四德釋《易》之創新 368 (十)《易》象特殊取象之創新 368 二、圓潤深邃之義理闡發 369 (一)義理闡述之融通 369 (二)性善的主張 370 (三)修養工夫之精實 370 (四)靜功可以齊天 370 (五)至誠以達道 370 (六)「仁」德之張揚 371 (七)克己反身落實修身之功 371 (八)《周易》經文斷句之確認 371 (九)記聞習慣成德與勵學 372 三、繁瑣卦氣觀 372 四、綿密的〈河圖〉數釋義 373 (一)取半象之多此一舉 374 (二)卦主之自我反例 374 (三)不同〈河圖〉數搭配八卦各爻的說法 375 附錄一:《李南暉生平事略暨卒後事蹟年表》 379 附錄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小象辭囑語》 383 附錄三:聖域賢關實境訪勘 387 參考文獻 395 一、古籍專書 395 二、當代專著 396 三、學位論文 398 四、期刊及議會論文 398 五、網路資料 398 修習博士學位期間發表論文 401

    一、古籍專書
    1.[春秋]卜子夏:《子夏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冊,1986年3月初版。
    2.[漢]班固:《漢書》,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3月初版。
    3.[魏]王弼:《周易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6年3月。
    4.[魏]王弼注,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周易註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6年3月。
    5.[唐]孔穎達:《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第13刷。
    6.[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臺1版第2刷。
    7.[宋]劉牧:《易數鈎隱圖》,收錄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1刷。
    8.[宋]張載,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8月1版5刷。
    9.[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冊一~冊二,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初版。
    10.[宋]程頤:《周易程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95年2月第1版第2刷。
    11.[宋]朱震:《漢上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冊,1986年3月初版。
    12.[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冊,1986年3月初版。
    13.[宋]朱熹:《原本周易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冊,1986年3月初版。
    14.[宋]朱熹著,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1刷。
    15.[宋]丁易東:《易象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6年3月初版。
    16.[宋]張理:《大易象數鈎深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5冊,1986年3月初版。
    17.[明]薛瑄,孫玄常等點校:《薛瑄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1版1刷。
    18.[明]來知德:《易經來註圖解》,臺北:大千世界出版社,1987年11月初版。
    19.[明]毛奇齡著,鄭萬耕點校:《毛奇齡易著四種・河圖洛書原舛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1版2刷)
    20.[清]胡渭:《易圖明辨》,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9月1版1刷。
    21.[清]鞏建豐,鞏維祥等編:《鞏建豐文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初版2刷。
    22.[清]鞏建豐著,李南暉等編:《朱圉山人集》,收錄於大陸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23.[清]江慎修著,孫國中校理:《河洛精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3月北京3版2刷。
    24.[清]惠棟:《易漢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版。
    25.[清]李南暉著,張叔銘等編校:《讀易觀象惺惺錄》冊一~冊四,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26.[清]李南暉著,陳晉、張叔銘編校:《李南暉詩文選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1版1刷。
    27.[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1版。
    28.[清]李道平,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初版4刷。
    29.[清]杭辛齋:《易學妙理要訣筆談》臺北:靝巨書局,1985年8月初版。

    地方志
    30.[清]何大璋修,張志達纂:《通渭縣志》(乾隆)收錄於《故宮珍本叢刊・甘肅寧夏府州縣志第1冊(共2冊)》第83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4月。
    31.[清]吳曾輝、吳容纂修:《威遠縣志・職官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3月景印初版。
    32.[清]高蔚霞修,苟廷誠纂:《通渭縣新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12月景印初版。
    33.[清]周銑修,葉芝纂:《伏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初版。
    34.《通渭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通渭縣志》,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1版1刷。

    二、當代專著
    1.王德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7年9月。
    2.朱伯崑、李學勤等:《周易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1月初版。
    3.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昆侖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4.朱伯崑:《易學基礎教程》,臺北:志遠書局,2004年3月初版。
    5.李尚琨等編:《甘谷名人》,蘭州:政協甘肅省甘谷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9年8月。
    6.李傑信:《宇宙起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5年12月初版三刷。
    7.李鏡池:《周易通義》,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1年9月初版。
    8.周振甫:《周易譯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4月初版2刷。
    9.尚秉和:《焦氏易詁》,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10.屈萬里:《讀易三種》,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10月初版。
    11.林忠軍等:《明代易學史》,濟南:齊魯書社,2016年6月。
    12.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月7刷。
    13.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14.唐明邦:《周易評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
    15.徐芹庭:《易經研究》,臺北:五洲出版社,民國86年6月初版。
    16.徐芹庭:《細說易經》,臺北: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修訂1版5刷。
    17.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7月初版二刷。
    18.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樂天出版社,1974年2月再版。
    19.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6月初版。
    20.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年12月初版。
    21.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1版1刷。
    22.張叔銘編:《李南暉紀念文集》,蘭州:蘭州金穗印刷廠,2003年8月1版1刷。
    23.梁韋弦:《漢易卦氣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月1版1刷。
    24.陳睿宏:《惠棟易學研究》冊一~冊四,收錄於林慶彰:《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五編第九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25.陳睿宏:《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
    26.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7月初版。
    27.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9月初版三刷。
    28.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2版。
    29.游經祥,游經順:《學易基礎與河圖洛書》,臺北:游經祥,2008年12月。
    30.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再版。
    31.楊懷中點校:《欽定石峰堡紀略》,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1版1刷。
    32.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6刷。
    33.趙北耀編:《薛瑄學術思想研究論文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
    34.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7年8月1版1刷。
    35.劉大軍,林忠軍:《周易古經白話解》,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10月初版3刷。
    36.潘德榮:《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8月初版。
    37.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初版。

    三、學位論文
    1.洪家惠:《黃宗炎易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7月。
    2.游經順:《丁易東易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1月。

    四、期刊或議會論文
    1.李利:〈虞翻「卦變」說、「成既濟定」說管窺〉,《中華文化論壇》第6期(2011年第6期),頁109-114。
    2.李學衛:〈「元亨利貞」探析〉,《科技信息》2009年31期(濟南:山東省技術開發服務中心,2009年11月),頁954-955。
    3.林吉:〈清代陝甘回民起義研究概述〉收錄於北京市的《民族研究》雙月刊,1988年第5期,頁107。
    4.連振波:〈「關隴理學」傳承流變研究〉,《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11月第36卷第6期,頁49-56。
    5.陳睿宏:〈元代張理的大衍筮法析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七期,2013年12月,頁67-109。
    6.游經順:〈李南暉《河圖》視角詮解下的《周易》――以《大象傳》析論之〉,《第七屆海峽兩岸青年易學論文發表會論文集》,濟南: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中國周易學會,2015年7月14-15,頁584-599。
    7.游經順:〈清儒李南暉忠義愛民之行止析論――兼以其易學思想來探析其行止之理論建構〉,收錄於蔡輝振編:《2012第八屆忠義文學獎得獎優良作品專輯》,臺北:社團法人中華桃園明聖經推廣學會,2012年10月,頁66-85。
    8.楊惠霞:〈《欽定石峰堡紀略》提要〉,收錄於《魅力中國》,2009年10月(上)總92期,頁32。
    9.趙中偉:〈元亨利貞,自強不息 柔順利貞,厚德載物――《乾》《坤》兩卦語言意義的詮釋〉,《輔仁國文學報》第三十六期,2013年04月,頁1-34。
    10.劉大鈞:〈「卦氣」溯源〉,2000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2000年5月),頁122-129。

    五、網路資料
    1.網站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280109.htm,檢索日期:2016年6月18日。
    2.李守力:〈讀李南輝《讀易觀象惺惺錄》札記〉檢索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178b40102vgle.html,
      檢索日期:2016年08月20日。
    3.李守力:〈明清兩代易學家來知德與李南輝的前世今生〉,檢索網址:http://lishouli.blog.hexun.com/97571306_d.html,
      檢索日期:2016年08月20日。
    4.郭彧:〈讀李南暉《讀易觀象惺惺錄》剳記〉,檢索網址: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f=3923,
      檢索日期:2016年08月23日。
    5.佚名:〈通渭城隍――李南暉〉,檢索網站:http://m15097638169.lofter.com/post/332cc3_6e95b99,
      檢索日期:2016年08月22日。
    6. 網路隴西李氏文化網網站資料:檢索網站:http://www.lxlswh.net/lsmr/detail.asp?articleId=259
     檢索日期:2018年4月4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