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岑錫源
論文名稱: 先秦狄人研究
指導教授: 石蘭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狄人戎狄華夏族群游牧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82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1下載:6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對象是先秦時期的狄人。第一章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文獻回顧、以及研究的方法與困難。第二章介紹中國傳統對「戎狄」的定義,然後再釐清狄人與戎人之間的關係,同時探討狄人在歷史上的發展與變化,最終對狄人與戎人分化後,分別成為西戎、北狄的過程加以探究。第三章分析狄人名號背後的含義,再說明一個族群的社會文化及其名號的語音都是華夏為之命名時所做的考量,並由此重新審視狄人的概念。第四章論述周人的起源傳說之中充斥著周人與狄人的緊張關係,反映了當時農耕者與畜牧者互相比鄰的歷史現實,還有探討狄人與晉國的關係,說明晉國的懷姓九宗跟隗姓狄人的倗國和霸國之間的關係。第五章主要討論「北狄之名胡」現象背後的歷史因素,考究文獻所見關於胡人自稱「引弓之民」的族群認同與狄人之間的關係。第六章總結各章節的論點並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所得。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困難 12 第二章 「戎狄」的構成及其性質 15 第一節 華夏語境下的「戎狄」 15 第二節 族群意涵的「戎狄」 18 第三節 戎狄論述的政治性 24 第三章 「狄」與「北狄」的建構 29 第一節 狄人的兩個族稱 30 第二節 從「狄」到「北狄」指涉對象的轉變 35 第三節 西戎與北狄的界線 38 第四章 西周王朝與狄人的歷史 42 第一節 太王傳說中的族群衝突 42 第二節 狄人與周人的戰爭 48 第三節 懷姓九宗與狄人 53 第四節 倗人與霸人的人群構成 60 第五章 狄人與胡人的「族群」關係 65 第一節 北狄之名「胡」 65 第二節 胡人的社會文化 67 第三節 狄人與胡人的界線 73 第六章 結論 79 參考文獻 82 附錄 90

    一、文獻史料(按出版年份排序)
    梁·沈約,《竹書紀年集解》,河南:廣益書局,1936年。
    魏·何晏注,梁·皇侃疏,《論語集解義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上海:商務印書局,1937年。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年。
    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宋·劉恕著,王雲五主編,《資治通鑑外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唐·令狐德棻等著,《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
    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晉·劉昫等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崔述著,顧頡剛編訂,《崔東璧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戰國·孟軻著,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戰國·荀況著,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晉·郭璞注,清·畢沅校,《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袁校注,《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清·顧棟高輯,吳樹平、李解民點校,《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王貽梁、陳建敏,《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周春生,《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戰國·韓非著,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第5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第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第7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徐元誥著,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魏·張揖著,清·王念孫注,《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栾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魏·酈道元注,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二、考古資料(按姓名筆畫排序)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絳縣文化局,〈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 年第 7 期,頁 16-2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絳縣文化局,〈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發掘簡報〉,《文物》2006 年第 8 期,頁 4-1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工作站聯合考古隊、山西大學北方考古研究中心、絳縣文物局、中國人民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158發掘簡報〉,《考古》2019年第1期,頁15-5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翼城縣文物旅游局聯合考古隊,山西大學北方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1017號墓發掘〉,《考古學報》2018年第1期,頁89-14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聯合考古隊,山西大學北方考古研究中心,翼城縣文物旅遊局,中國人民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號墓發掘〉,《考古學報》2018年第2期,頁223-28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河口墓地聯合考古隊,〈山西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考古》2011年第7期,頁9-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編著,《軍都山墓地-玉皇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田廣金、郭素新編著,《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李松儒,《清華簡〈繫年〉集釋》,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厝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戰國中山國靈壽城:1975-1993 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鄒衡主編,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商周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天馬—曲村(1980-1989)》,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三、近人專書(按姓名筆畫排序)
    山西省文物局考古所編,《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有實其積——紀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六十華誕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玉哲,《古史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仲孚,《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臺北:允晨文化,2015年。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王柯,《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
    王國維著,謝維揚、房鑫亮主編,謝維揚、莊輝明、黃愛梅分卷主編,《王國維全集》第8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第5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田廣金、郭素新,《北方文化與匈奴文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田繼周,《先秦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慶祝張忠培先生七十歲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新果集:慶祝林澐先生七十華誕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
    李永迪主編,《「周邊」與「中心」:殷墟時期安陽及安陽以外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年。
    李孟存、李尚師,《晉國史》,太原:三晉出版社,2014年。
    李珍華、周長楫編撰,《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李峰著,徐峰譯,湯惠生校:《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李零,《待兔軒文存.說文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李零,《茫茫禹跡:中國的兩次大一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李碩,《南北戰爭三百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李學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岑仲勉,《突厥集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岑仲勉:《隋唐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岑仲勉,《兩周文史論叢: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何光岳,《北狄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何艷杰,《中山國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伯希和(Paul Pelliot)著,馮承鈞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續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64年。
    余太山,《古族新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沈長雲等著,《趙國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阿里·瑪扎海里(Aly Mazahéri)著,耿昇譯,《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林天人,《先秦三晉區域文化研究》,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林幹編,《匈奴史論文選集(1919-1979)》,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林澐:《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林澐,《林澐學術文集(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胡鴻,《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政治體視角下的華夏與華夏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段連勤,《北狄族與中山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馬長壽,《北狄與匈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高本漢著,潘悟雲、楊劍橋、陳重業、張洪明編譯,《漢文典(修訂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陳公柔,《先秦兩漢考古學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許宏,《先秦城邑考古》,北京:西苑出版社,2017年。
    許倬雲,《西周史(增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年。
    許倬雲,《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5年。
    麻赫穆德·喀什葛里(Maḥmūd al-Kāšġarī)著,校仲彝等譯,《突厥語大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11冊,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
    張聞玉、饒尚寬、王輝,《西周紀年研究》,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
    黃銘崇主編,《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葛兆光,《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年。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4年。
    森安孝夫著,張雅婷譯,《絲路、遊牧民語唐帝國》,新北:八旗文化,2018年
    傅斯年著,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第3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舒大剛,《春秋少數民族分佈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童書業著,童教英整理,《童書業著作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楊建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楊建華,《北方先秦考古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年。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雷興山,《先周文化探索》,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趙鐵寒,《古史考述》,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劉萬國、侯文富,《中華成語辭海》,臺北:建宏出版社,1999年。
    劉緒,《晉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劉學銚,《匈奴史論》,臺北:南天書局,1987年。
    韓昇、李輝主編,《我們是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韓建業,《中國西北地區先秦時期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發展》,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饒宗頤著,《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第1冊卷一,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顧頡剛,《顧頡剛讀書筆記》第5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四、英文文獻(按姓名字母排序)
    David Keightley ed.,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Edward W. Said, Orientalism, New York: Vintage, 1979.
    Jaroslav Průšek, Chinese Statelets and the Northern Barbarians in the Period 1400-300 B.C., Holland: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71.
    Karl A. Wittfogel and Feng Chia-sheng,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of Liao (909-1125),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48.
    Li Hui, Huang Ying, Laura F. Mustavich, Zhang Fan, Tan Jing-Ze, Wang Ling-E, Ji Qian, Gao Meng-He, Jin Li, “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Human Genetics, 122:3-4(November, 2007), pp.383-388.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 (1000-250 BC):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6.
    Michael Loewe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s to 221 B.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Nicola Di Cosmo, Ancient China and Its Enemies: The Rise of Nomadic Power in East Asian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Owen Lattimore,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New York: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1951.
    Siân Jonas, The Archaeology of Ethnicity: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in the Past and Present, London: Routledge, 1997.
    Zhao Yong-Bin, Zhang Ye, Li Hong-Jie, Cui Ying-Qiu, Zhu Hong, Zhou Hui, “Ancient DNA Evidence Reveals that the Y Chromosome Haplogroup Q1a1 Admixed into the Han Chinese 3,000 Years Ago,”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26:6(November/December, 2014), pp.813-821.
    Zhong Hua, Shi Hong, Qi Xue-Bin, Duan Zi-Yuan, Tan Ping-Ping, Jin Li, Su Bing, Ma Runlin Z, “Extended Y Chromosome Investigation Suggests Postglacial Migrations of Modern Humans into East Asia via the Northern Route,”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8:1(January, 2011), pp.717-727.

    五、日文文獻(按姓名筆畫排序)
    山田信夫,《北アジア遊牧民族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9年。
    內田吟風,《北アジア史研究·匈奴篇》,東京:同朋舍,1988年。
    白鳥庫吉:《塞外民族史研究上》,東京:岩波書局,1970年。

    六、期刊論文(按姓名筆畫排序)
    田偉,〈試論絳縣橫水、翼城大河口墓地的性質〉,《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5期,頁6-11。
    李志鵬:〈商文化墓葬中隨葬的狗牲研究二題〉,《南方文物》2011年第2期,頁100-104。
    李衡眉,〈「啟以商政」與「啟以夏政」另解〉,《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4期,頁163-164。
    那木吉拉,〈犬戎北狄古族犬狼崇拜及神話傳說考辨〉,《民族文學研究》 2008年第2期,頁47-52。
    唐曉峰,〈鬼方:殷周時代北方的農牧混合族群〉,《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第2期,頁15-24。
    張天恩,〈周原早期聚落變遷及周人岐邑的認識〉,《文博》2018年第2期,頁38-44。
    張天恩,〈晉南已發現的西周國族初析〉,《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1期,頁50-56;
    張其賢,〈春秋時期族群概念新探〉,《政治科學論叢》2009年第39期,頁85-158。
    章斌,〈試論「華夏」作為認同的起源與形成過程〉,《文化研究@嶺南》2008年第9期,頁4-5。
    陳全方,〈早周都城岐邑初探〉,《文物》1979年第10期,頁44-50。
    陳健文,〈試論中國早期「胡」概念之淵源〉,《歐亞學刊》2007年第6輯,頁1-21。
    黃安靜:〈北狄命名的人類學闡釋〉,《池州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 2004年,頁36-38。
    董珊,〈山西絳縣橫水M2出土肅卣銘文初探〉,《文物》2014年第1期,頁50-55。

    七、學位論文(按姓名筆畫排序)
    王偉,《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人骨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吳尚潔,《兩周時期晉與北方人群的文化交流——以上層貴族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李紅杰,《中國北方古代人群Y染色體遺傳多樣性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馬林偉,《論涇水上游的周文化》,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馬興,《春秋時期山西境內的北狄》,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郭林,《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人骨的初步研究(2009-2011)》,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陳健文,《先秦至兩漢胡人意象的形成與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黃穎,《長江中下游古代人類遺骸的DNA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楊浥新,《春秋時期諸夏與戎狄關係》,成都:四川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6年。
    楊曉麗,《兩周狄族初探》,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劉丁輝:《商代殉狗習俗研究》,鄭州: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蔣剛,《太行山兩翼北方青銅文化的演進及其與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動》,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謝堯亭,《晉南地區西周墓葬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鍾志恆,《春秋時期晉國發展與戎狄的關係》,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