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嘉吟
Hung, Chia-Yin
論文名稱: 一九六〇年代臺東長光阿美族音樂研究——以《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為例
Taitung Ciwkangan Amis Music in 1960s: a case study of “Alois Osterwalder-Shih Wei-Liang Archive”
指導教授: 呂鈺秀
Lu, Yu-Hs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4
中文關鍵詞: 民歌採集運動臺東阿美族長光部落錄音史惟亮歐樂思李哲洋劉五男李泰祥白冷外方傳道會豐年祭感謝祭豐年祭歌舞氏族世系群
英文關鍵詞: The Folk Song Collected Movement, Taitung Amis Ciwkangan tribe, recordings, Alois Osterwalder, Shih Wei-Liang, Che-Yang Li, Wu-Nan Liu, Tai-hsiang Li, SMB, Ilisin, Kansiyasay, malikoda, nagsaw, laluma’a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92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9下載:6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臺灣音樂史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所衍生的臺東阿美族長光部落13首樂曲為主題。此批錄音屬1967年5至6月間一次性採集行動的成果,僅存於《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簡稱《歐史檔案》)中,至今未有文獻進行論述。本論文跨足「民歌採集運動」1967年該次採集事件的脈絡重構,發現僅有李哲洋與劉五男為主要成員,雖憾二者皆已逝世,但因其行前田調知識和經驗,加上擔任當地溝通橋樑的李泰祥,與天主教白冷外方傳道會的關係網絡,造就此次採集成果豐碩。錄得內容除樂曲外,還有採集者李哲洋留下的口述歌者資訊、歌者劉秀英演唱的即興歌詞意涵等,皆牽涉到長光部落1960年代的音樂生活場域。然而,19世紀末大港口事件後而形成的長光部落,承襲自該區域阿美族之歌舞文化,在1950年代基督教傳入後發生了較為劇烈的變化,甚至令豐年祭逐漸式微。但1960年代天主教傳入後,卻因宗教本土化的傳教政策,使長光部落的豐年祭(Ilisin)歌舞(malikoda)另以感謝祭(Kansiyasay)形式保存,且轉而以教會音樂的方式傳播至其他部落。本研究從樂曲場域與當年歌者的群體脈絡中,發掘在該時空背景下,母系氏族(nagsaw)和世系群(laluma’an)與當地基督宗教的互動關係,以及農耕音樂在長光阿美族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In “Alois Osterwalder-Shih Wei-Liang Archive”, there is a unique record of Taiwan Taitung Amis Ciwkangan tribe collected between May and July in 1967. Due to the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the contextu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Folk Song Collected Movement” in Taiwan music history and the specific collected movement only done by Che-Yang Li and Wu-Nan Liu is one of the topic. Though both main members passed away, by reviewing their field work diaries and manuscripts, it turns out that Li and Liu had been experienced and knowledgeable about field work before they’d been to Taitung. Besides, Tai-hsiang Li and Bethlehem Mission Society as the local guider made the amount of this collection. In addition to the songs, the team member Che-Yang Li leaved the oral narrative and the singer Hsiu-Ying Liu leaved the lyric songs in the record, involving the setting of Ciwkangan tribe soundscape in 1960s. Ciwkangan tribe was formed after the late 19 centuries, and inherited the music culture from Hualien Makotaay tribe. However, the extremal change after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preach to people in the tribe had made the traditional ritual, Ilisin, decline in 1950s. Fortunately, in 1960s, because of the Bethlehem Mission Society’s preach and the localization policy of catholic, ‘malikoda’, the Ilisin music and dance, has been reserved by ‘Kansiyasay’ as a mass ritual. Thus, malikoda of Ciwkangan tribe is also performed by those Catholic-preached Amis tribes in Taitung and Hualien. From the contextual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soundscape-setting and the group of singers, this thesis digs out not only the connection of local female clan (nagsaw), extended family (laluma’an) and Christianity groups, but also the role of music in agriculture.

    謝誌 i 摘要 iv Abstract v 目錄 v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i 譜目錄 xiii 緒論 1 0.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0.2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0.3 文獻回顧 7 0.4 本論文章節簡介 16 第一章 長光資料的發現 17 1.1 原始資料歷史脈絡 17 1.2 數位中心資料秩序 20 1.3  資料的發現 25 1.4 資料的比對 27 第二章 臺東採集事件脈絡 31 2.1 機構與採集者經驗 31 2.2 長光部落與採集者之間的橋樑 51 2.3 採集目標、路線與成果 55 第三章 長光的阿美社群與歌者群體 61 3.1 長光史地脈絡 61 3.2 氏族組成 71 3.3 歌者 74 第四章 非祭儀歌曲 87 4.1 1960年代的聲景脈絡 88 4.2 實詞歌曲分析 95 4.3 虛詞歌曲分析 111 4.4 歌曲形式與文化脈絡 118 第五章 豐年祭歌曲 125 5.1 基督宗教與長光豐年祭 126 5.2 長光豐年祭樣貌 138 第六章 長光豐年祭歌舞探討 167 6.1 1967豐年祭歌曲樣本現象 167 6.2 2018的觀察記錄 172 6.3 長光malikoda(豐年祭歌舞)的恆定性 178 6.4 長光malikoda(豐年祭歌舞)的「美學」 184 6.5 外來與長光老歌曲目 184 結論 187 參考文獻 191 附錄一、1967年長光部落錄音口述資料整理表 201 附錄二、1967年臺東阿美族錄音內容整理表 208 附錄三、《歐史檔案》與「許常惠歷史錄音」檔案(〈許常惠教授民歌採集運動時期歷史錄音還原第二期計畫期末報告書〉)對照表——1967年臺東阿美族曲目 210 附錄四、1967年李哲洋長光部落採集田野筆記內容表 218 附錄五、長光實詞歌曲翻譯表 220 附錄六、1967年長光部落13首樂曲採譜 225 附錄七、2018年長光部落豐年祭31首樂曲採譜 244

    中文專書
    Putar Futing(李景崇)。《臺灣阿美族史文化與語法》。臺北:師大書苑,2018。
    柯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文化人類學》。徐雨村 譯。臺北:巨流圖書,2009。
    巴奈・母路。《阿美族祭儀中的聲影》。花蓮:東華大學,2010。
    王世慶。《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王良行。《成功鎮志・阿美族篇》。臺東:臺東縣成功鎮公所,2002。
    王櫻芬。《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臺北:臺大圖書館,2008。
    史惟亮。〈維也納隨筆〉。《浮雲歌》。臺北:愛樂書店,1965。
    ___。〈台灣山地民歌調查研究報告〉。《論民歌》。臺北:幼獅文化,1967。
    ___。《音樂向歷史求證》。臺北:中華書局,1985。
    田哲益。《臺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臺北:武陵,2002。
    朱介凡。《中國歌謠論》。臺北:中華書局,1984。  
    克利弗德紀爾茲。《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楊德睿 譯。臺北:麥田,2002。
    吳明義。《哪魯灣之歌——阿美族民謠選粹一二〇》。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1993。
    ___。《阿美族語辭典》。花蓮:南天書局,2013。
    ___。〈阿美族中會宣教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史》。臺灣: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1998。
    吳榮順。《重返部落.原音再現:許常惠教授歷史錄音經典曲選(一):花蓮縣阿美族音樂篇》。臺北:國立臺灣傳藝總處籌備處傳藝中心,2010。
    吳嘉瑜。《史惟亮:紅塵中的苦行僧》。臺北:時報文化,2002。
    吳靜蘭。《阿美語語法概論》。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
    呂鈺秀。《臺灣音樂史》。臺北:五南圖書,2016。
    李玉芬。《消失中的都市部落?——臺東市馬蘭社阿美族生活空間的形成與轉變》。高雄:麗文文化,2007。
    李哲洋。《巴托克》。臺北:全音樂譜,1971。
    李景崇。《阿美族歷史》。臺北:師大書苑,1998。
    阮昌銳。《臺東麻荖漏阿美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4。
    ___。《大港口的阿美族》。南港 : 中研院民族所,1969。
    林玉茹。《臺東縣史地理篇》。臺東:臺東縣政府,1999。
    林信來。《臺灣阿美族民謠研究》。臺東:作者自刊,1979。
    ___。《臺灣阿美族民謠謠詞研究》。臺東:尚昇印刷事業,1983。
    林素珍、陳耀芳、林春治。《阿美族當代宗教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
    ___。《長光部落——社會文化變遷與發展》。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2。
    林道生。《花蓮原住民音樂2——阿美族篇》。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0。
    邱坤良。《昨自海上來——許常惠的生命之歌》。臺北:時報文化,1997。
    邱瑗。《李泰祥:美麗的錯誤》。臺北:時報文化,2002。
    姜柷山、趙仁方、張家豪。《臺東長濱平原的文化景觀》。臺東:臺東縣文化局,2007。
    施添福。《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原英子。《臺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黃宣衛 主編。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5。
    許木柱。《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87。
    許常惠。《追尋民族音樂的根》。臺北:時報文化,1979。
    陳俊斌。《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後現代聆聽-媒體文化、詩學/政治學、文化意義》。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13。
    陳郁秀。《臺灣音樂百科辭書》。臺北:遠流,2008。
    陳漢金。《音樂獨行俠:馬水龍》。臺北:時報文化,2001。 
    陳福春。《老相片說故事暨長光部落文集》。臺東:長光教會附設石坑文史館,2005。
    黃宣衛。《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5。
    ___。《阿美族》。臺北:三民書局,2008。
    ___。《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番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冊》阿美族奇密社 太巴塱社 馬太鞍社 海岸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9。原著成書於1915年。
    黃宣衛、羅素玫。《臺東縣史・阿美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2001。
    黃連生。《白冷會在中國傳教史料》。臺東:天主教教義中心,1995。
    黃貴潮。《豐年祭之旅》。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1994。
    ___。《遲我十年——Lifok生活日記》。臺北:山海文化雜誌社,2000。
    ___。《阿美族口傳文學集》。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
    葉志杰。《長濱鄉志》。臺東:長濱鄉公所,2015。
    趙川明、林韻梅主編。《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臺東:臺東生活美學館,2007。
    趙川明、姜國璋。《後山傳愛:白冷會60年的影像故事》。臺東:臺東生活美學館,2013。
    趙琴。《許常惠:那一顆星在東方》。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歐思定譯;趙川明編。《白冷會臺灣區會文獻選譯(一)》。臺東:臺東生活美學館,2018。
    謝世忠、劉瑞超。《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臺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儀參與及文化認同》。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7。
    簡巧珍。《二十世紀六〇年代以來臺灣新音樂創作發展之軌跡(再版)》。臺北:漢世紀數位文化,2012。
    顏約翰。〈東美中會簡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史》。臺灣: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1998。

    外文專書
    Geertz, 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Schafer, R. Murray. The New Soundscape. Scarborough: Berandol Music Limited, 1969.
    ___. The Tuning of the Worl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7.
    Sterne, Jonathan. The Audible Past: Cultural Origins of Sound Reproduction.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3.

    期刊與研討會論文
    刁瑜文。〈不按牌理出牌的李哲洋〉。《音樂生活》No.28(1981):18-19。 
    小泉文夫著。〈民歌的概念〉。李哲洋譯。《音樂學報》No.5(1967):23-30。
    ___。〈民歌的蒐集〉。李哲洋譯。《音樂學報》No.6(1967):2-11。
    巴奈・母路。〈襯詞在祭儀音樂中的文化意義〉。《2004國際宗教音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音樂的傳統與變遷》(2004):103-115。
    丘延亮。〈現階段民歌工作的總報告〉。《草原》No.2(1968):56-89。
    史惟亮。〈山中掘寶〉。《幼獅文藝》No.157(1966):40-42。  
    ___。〈台灣山地民歌調查研究報告〉。《藝術學報》No.3:88-110(1968);同:史惟亮。《論民歌》。(臺北:幼獅文化出版,1967),32-69。  
    ___。〈台灣山地各族民歌之特性(一)〉。《音樂學報》No.10(1967):1-5。  
    ___。〈台灣山地各族民歌之特性(二)〉。《音樂學報》No.11(1967):1-3。  
    ___。〈阿美族民歌分析〉。《音樂學報》No.5(1967):17-22。  
    ___。〈涕淚滿衣裳的狂喜〉。《幼獅文藝》No.163(1967):52。
    未具名。〈國內樂壇動態 作曲家劉五男返國度假〉。《愛樂音樂月刊》No.22(1970):12。
    余光弘。〈田野資料的運用與解釋─再論雅美族之父系世系群〉。《臺灣史田野研究 通訊期刊》No. 24(1992):48-75。
    吳明義。〈阿美族的曙光:阿美族教會史略〉。《臺灣神學論刊》No.4(1982):137-162。
    呂鈺秀、孫俊彥。〈北里闌與淺井惠倫的達悟及馬蘭阿美錄音聲響研究〉。《臺灣音樂研究》No.6(2008):1-30。
    呂鈺秀。〈圖像中的音樂史料研究視角與方法〉。《中央音樂學報》No.3(2014):90-94。
    李哲洋。〈山胞音樂提示〉。《藝術家》No.18(1976): 43-46。該文亦載於《臺灣的聲音—臺灣有聲資料庫》No.2(第1卷,1994):26-31。
    李哲洋。〈漫談黑澤隆朝與臺灣山胞的音樂〉。《全音音樂文摘》No.1(第5輯,1976):90-98。
    李斌、鐘秋然。〈深描與文化持有者的內部眼界——讀格爾茨的《深層遊戲:關於峇里島鬥雞的記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No.11(第31卷,2010):56-58。
    柳小茵。〈音樂界一股逆流!一股逆流!〉。《現代》No.2(1966):10-11。
    ___。〈清冰和苦水〉,《現代》No.6(1966):17-20。
    ___。〈製樂小集七歲了!〉 。《現代》No. 14(1967):18-24。
    ___。〈談談音樂欣賞 並介紹「五人樂集」第二次發表會〉。《現代》No.2(1966):15-17。
    ___〈最長的錄音〉。《現代》No.15(1967):40-41。
    范寄韻。〈范寄韻給柳小茵的信〉。《現代》No.14(1967):16-17。  
    范揚坤。〈「民歌採集」運動中的諸民族調查〉。《臺灣的聲音:臺灣有聲資料庫》No.2(第1卷,1994):38-48。
    孫俊彥。〈宗教變遷下的原住民音樂──以馬蘭阿美族為例〉。《臺灣音樂研究》No.18(2014):37-64。
    許常惠。〈本省民謠工作的歷史與現階段工作的總報告〉,《幼獅文藝》No.48(1968):47-50。  
    許常惠。〈臺灣民謠之研究〉,《中山學術文化集刊 第三集》(1969):81-110。
    陳俊斌。〈「民歌」再思考:從《重返部落》談起〉。《民俗曲藝》No.178(2012):207-271。 
    陳隆。〈臺灣音樂採集日記〉。《幼獅文藝》No.32(第3期,1970):195-209。
    陳齡慧。〈臺灣民間宗教的人文視野-以媽祖信仰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 No.15(第4期,2017):1-21。
    黃均人。〈淺論音樂檔案的保存策略與方法:以《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的工作為例〉。《音樂研究》No.26(2017):31-69。
    鈴木鎮一。〈空間的表現〉。李哲洋 譯。《音樂學報》No.2(1967):19-24。
    ___。〈線、點與空間的表現法〉。李哲洋 譯。《音樂學報》No.3(1967):18-27。
    劉志濬。〈從啟蒙觀點看六〇年代民歌採集運動〉。《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No.14(2003):279-295。
    鄭仲烜。〈傳教會與區域發展——以臺東白冷會為例〉。《東臺灣研究》No.14(2010):53-88。
    駱維道。〈民謠搜集日記〉。《東海民族音樂學報》No.1(1974):226-237 。
    戴麗雪。〈1968 年「民歌採集剪輯錄音」——美濃客家〈催眠歌〉研究〉。《音樂研究》No.26(2017):1-29。

    報紙
    王中平。〈一個「名女人」的升起與隱落——何秀子訪問記(上)〉。《聯合報》1976年06月26日:第12版。  
    未具名。〈中學教師檢考 錄取名單揭曉〉。《聯合報》1960年3月14日:第2版。
    未具名。〈五人樂集作品 純中國風音樂 昨晚舉行第一次發表會〉。《聯合報》1965年7月1日:第8版。  
    未具名。〈香港作曲家 歌頌楊傳廣〉。《聯合報》1960年9月10日:第2版
    未具名。〈畢生奉獻新聞事業 作育人才成就卓越 新聞界耆宿 馬星野病逝〉。《聯合晚報.話題新聞》1991年3月11日:第4版。  
    未具名。〈登山技術隊 昨表演特技 精湛技術嘆為觀止〉。《臺灣新生報》1963年8月7日:第6版。
    未具名。〈暑訓活動畫頁 登山技術隊 登山隊長李哲洋同學〉。陳楚湘 攝。《臺灣新生報》1963年8月7日:第2版。
    朱向敢。〈重建中國音樂 恢復民族自尊 范韻音等搶救民謠 已經獲得相當成就〉。《臺灣新生報》1967年7月10日:第3版。
    ___。〈掀起民族音樂高潮 願作無名英雄 重墾音樂園地 范韻音等三人深山訪民謠〉。《臺灣新生報》1967年7月9日:第3版。
    ___。〈攀山越野、節風沐雨、胼胝開闢、民謠之路 談採錄高山各族謠曲種種〉。《臺灣新生報》1967年7月11日:第3版。
    呂秀蓮。〈為什麼訪問何秀子〉。《聯合報.聯合副刊》1976年7月5日:第12版。  
    史惟亮。〈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衛與發揚〉。《臺灣新生報》1967年7月10日:第9版。  
    李玉玲。〈李哲洋研究資料 找到歸宿〉。《聯合晚報》1991年5月6日:第9版。  
    范寄韻。〈重建我國民族音樂的構想〉。《臺灣新生報》1967年7月10日:第9版。
    許常惠。〈我為什麼要蒐集民謠〉。《臺灣新生報》1967年7月10日:第9版。  
    瑜。〈譜上生涯三十年〉。《聯合報.聯合週刊》1966年3月5日:第14版。
    戴獨行。〈文化墾荒‧音樂掘寶 深入窮鄉僻地 實地採集民謠 一群藝術工作者在苦幹 點燃了音樂起飛的火把〉。《聯合報》1967年7月10日:第6版。
    ___。〈民歌採集隊 兩隊明出發 預定工作半個月〉。《聯合報》1967年7月20日:第6版。
    ___。〈願為現代音樂打先鋒的  五人樂集〉。《聯合報》1965年6月27日:第8版。

    臺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系列專案報告書
    玉山神學院那魯灣合唱團。〈花蓮縣阿美族豐濱鄉歌謠調查成果報告書〉,2007。
    吳榮順。〈許常惠教授民歌採集運動時期歷史錄音還原第二期計畫成果報告書〉,2009。
    ___。〈許常惠教授民歌採集運動時期歷史錄音還原第三期計畫成果報告書〉,2011。
    ___。〈許常惠教授民歌採集運動時期歷史錄音還原第四期計畫成果報告書〉,2012。
    明立國。呂炳川教授音像資料數位化計畫第一期〈詮釋資料內容清單 : 幻燈片檔 (jpeg)〉、〈詮釋資料內容清單 : 影像檔(wmv)〉、〈詮釋資料內容清單 : 聲音檔(MP3)〉、〈詮釋資料檔案〉、〈詮釋檔——幻燈片檔 (jpg) & 照片檔 (jpg)〉、〈詮釋檔——影像(wmv)〉、〈詮釋檔——聲音(mp3)〉、〈電腦檔 : 詮釋資料內容清單 : 照片檔(JPEG)〉、〈呂炳川教授音像資料數位化計畫第一期:數位化檔案清單〉,2003。
    ___。呂炳川教授音像資料數位化計畫第二期〈期末報告書(驗證通過修正版)〉、〈詮釋資料檔案(驗證通過修正版)〉、〈數位化檔案清單〉、〈永久保存檔資料清單〉、〈採集卡清單(一)〉、〈採集卡清單(二)〉、〈採集卡清單(三)〉、〈採集卡清單(四)〉〈採集卡清單(五)〉、〈採集卡影印本(一)〉、〈採集卡影印本(二)〉、〈採集卡影印本(三)〉、〈採集卡影印本(四)〉、〈採集卡影印本(五)〉、〈詮釋資料內容清單 聲音檔MP3〉、〈詮釋資料內容清單〉、〈詮釋資料清單〉、〈詮釋檔——幻燈片檔(jpg)&照片檔(jpg) 〉、〈詮釋檔——影像(wmv)〉、〈呂炳川教授音像資料數位化計畫第二期:詮釋檔——聲音(mp3)〉 ,2004。
    春日社區發展協會。〈貫時性音樂研究個案——阿美族織羅部落豐年祭歌謠(1967-2009)成果報告書〉,2009。

    學位論文
    Loh, I-to. Tribal Music of Taiwa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mi and Puyuma Styles.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1982. 
    吳嘉瑜。〈史惟亮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阮琬琪。〈從《歐樂思-史惟亮檔案》探華歐學社音樂計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林依辰。〈史惟亮德國檔案研究——紙質文件保存與影音記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查老・巴奈・撒禮朋岸。〈阿美族長光部落社會制度與習慣規範的變遷與適應〉。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12。
    孫俊彥。〈阿美族馬蘭地區複音歌謠研究〉。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怡仙。〈民國五十六年民歌採集運動始末及成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張麗美。〈維繫與變遷:長光基督長老教會對傳統的態度〉。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許木柱。〈長光:一個母系社會的涵化與文化變遷〉。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
    陳亭卉。〈許常惠的音樂行腳——「民歌採集運動」、「民族音樂調查隊」、「彰化縣民俗曲藝田野調查」之影音呈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陳映璇。〈《聽。1967》——〈歐樂思—史惟亮檔案〉重返部落影音紀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雲飛翔。〈基督宗教對海岸阿美族豐年祭祭儀歌舞的影響〉。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廖珮如。〈「民歌採集」運動的再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盧薆竹。〈花蓮縣阿美族Ilisin(豐年祭)音樂現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影音資料
    呂鈺秀 製作。《尋覓複音──重拾臺東阿美族失落古謠》。苗栗:貓貍文化工作室發行,2013。3張CD與解說冊。
    許常惠 製作。《臺灣有聲資料庫全集〈傳統民歌篇1〉阿美族民歌》。臺北:水晶有聲發行,1994。1張CD與解說冊。原版為《中國民俗音樂專輯第三輯——阿美山胞的音樂》。臺北:第一唱片,1979。
    臺灣師範大學數位音樂典藏中心 製作。《歐樂思—史惟亮檔案》。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數位音樂典藏中心提供,未出版。MP3數位音檔。

    手冊、手稿、相冊
    呂鈺秀、黃均人。〈「民歌採集運動五十年——追尋歷史‧原音重現」展覽手冊〉。臺灣音樂館,未出版,2017。
    李哲洋。《賽夏(田野)》相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研究中心,未出版。
    ___。1967年田野調查手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藝術中心,未出版。
    金橋、戴麗雪。〈跨越世紀的田園之歌:美濃客家《搖兒歌》歷史錄音尋根與典藏座談會活動手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未出版,2016。
    陳秀芳。《民國七十五年臺東縣長濱鄉長濱村山胞族譜資料》。臺東:長濱鄉公所,未出版。
    陳繼榮。《聖若翰學校同學錄》。未出版,1967。黃貴潮 提供。
    彭海曼。〈長濱堂區傳史錄(1955-1975)〉。歐斯定 譯。趙川明 提供。
    黃連生。〈推動家庭計畫的郝道永神父(Rev. Friedrich hort SMB)〉。未出版。黃連生 提供。

    網路資料
    《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作曲家目錄》。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908;摘錄日期:5 March 2018。
    《臺灣音樂家群像資料庫》。
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136&c=&t=2;摘錄日期:1 February 2018。
    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網路化。〈臺灣史前文化・海階〉。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preHistory/sea_stair.html;摘錄日期:21 October 2018。
    林美和。〈口述歷史Oral History〉。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網」。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3621/;摘錄日期:20 March 2019。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校史網》。http://www.nptu.edu.tw/files/11-1000-3700.php?Lang=zh-tw;摘錄日期:1 February 2018。
    基隆信義中學。〈信中發展史〉。
http://www.syjh.kl.edu.tw/about01.htm;摘錄日期:1 February 2018。
    聖十字慈愛修女會。https://cscohome.wordpress.com/;摘錄日期:26 December 2017。
    臺東農田水利會網站。http://www.ttia.gov.tw/page6.php;摘錄日期:22 October 2018。
    臺灣音樂家群像資料庫。〈李哲洋大事紀年表〉: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136&c=&t=2;摘錄日期:1 February 2018。
    臺灣音樂館。〈德國東亞研究院文物捐贈專訪——歐樂思神父〉。https://www.ncfta.gov.tw/imediainfo_274_4026.html;摘錄日期:21 March 2019。
    戴文嫻。〈阿美族本位化彌撒經歌介紹〉。
https://wenhsien7.blogspot.com/2016/05/blog-post_22.html;摘錄日期:20 October 201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