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郁汶
Chen, Yu-Wen
論文名稱: 超級特展之朝聖現象與符號凝視分析:以「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展」為例
Analysis to Phenomenon of Pilgramage and The Sign Gaze in The Blockbuster Exhibition: A Case Study of “Treasures of The Natural World” Exhibition
指導教授: 廖世璋
Liao, Shih-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超級特展朝聖現象符號凝視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展
英文關鍵詞: Blockbuster Exhibition, Phenomenon of pilgrimage, Sign Gaze, “Treasures of The Natural World” Exhibi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35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7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消費文化、索緒爾的符號學理論、羅蘭‧巴特的「符號多層表意系統」及符號消費的概念為理論基礎,再進一步從朝聖現象及符號凝視的觀點著手,分析超級特展的朝聖現象及觀眾的符號凝視;提出的研究命題包括:分析超級特展的朝聖現象、分析超級特展生產的符號、分析構成超級特展的符號系統、分析觀眾的符號凝視、分析符號生產與凝視間的落差。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展」的本國觀眾為研究對象,正式問卷調查之進行時間從2018年8月21日至9月10日止,剔除無效樣本以後之有效問卷為1335份。

    研究發現分為兩部份:一,超級特展的朝聖現象包括:(一),廣告宣傳號召觀眾朝聖超級特展、(二),觀眾在朝聖超級特展時仍表現出能動性、(三),廣告宣傳不僅將超級特展塑造成「事件」,也具備消除缺乏感的功能。二,超級特展的符號凝視:(一),特展的空間由入口、出口、展示區及文物構成,入口符號為「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出口符號為紀錄參觀知名文物的回憶,展示區符號為自然史研究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知識寶庫、「台灣限定」、趣味,文物符號為傳遞文物資訊的媒介、建立自然史知識及原理的基礎。(二) 觀眾在特展空間進行的符號凝視在特展整體、展示區及文物三方面都有所表現:1.觀眾帶著既定目的對特展的符號凝視為社交符號,2.符號展示出趣味性,受觀眾歡迎且印象深刻,3.觀眾對文物進行符號的快感消費為愉悅、稀有。(三)觀眾的能動性促使符號生產與凝視之間產生落差。

    This study is basic on consumer culture, the sign theory of Saussure, the sign system theory of Roland Barthes, and the theory of sign consumption,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on of pilgrimage and the sign gaze,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pilgrimage of the blockbuster exhibition and the sign gaze of the visito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investigate the phenomenon of pilgrimage of the blockbuster exhibition, the signs of the blockbuster exhibition, and how the visitors gaze the signs of the blockbuster exhibition.

    This study take questionnaire a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ake “Treasures of The Natural World” exhibition as a study case, the study object was Taiwanese audience of this exhibition, there were 1335 valid sample of questionnaire for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the phenomenon of pilgrimage in the blockbuster exhibition have several features: the advertisement of the blockbuster exhibition called out the audience to pilgrim the blockbuster exhibition, the audience still be positive when they pilgrim the blockbuster exhibition, the advertisement made the blockbuster exhibition as a “news”, and also have the function of eliminate lack of feeling. Two, the sign of the blockbuster exhibition was composed of the entrance, exit, the exhibition area and the cultural relics; the sign of the blockbuster exhibition which the audience gaze were also composed of the blockbuster exhibition overall, the exhibition area, and the cultural relics; the audience still be positive when they visit the blockbuster exhibition, it made the sign which produced by the exhibition area had some difference with the gaze of the audience.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命題 2 第二章 文獻研析 3 第一節 超級特展 3 第二節 朝聖現象 5 第三節 符號凝視 10 第四節 觀眾類型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6 第一節 研究流程 16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對象 17 第三節 資料分析 18 第四章 超級特展的朝聖現象分析 21 第一節 觀眾的朝聖現象分析 21 第二節 觀眾參觀特展的能動性分析 26 第三節 超級特展廣告宣傳消除缺乏感的功能分析 30 第五章 超級特展的符號凝視分析 37 第一節 特展空間生產的符號及手法分析 37 第二節 觀眾的符號凝視分析 43 第三節 符號的生產與凝視之間的落差分析 46 第四節 小結 48 第六章 結論 4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4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51 參考文獻 52 附錄一 問卷 55 附錄二 信度分析之結果 58 附錄三 問卷調查合作意向書 60 附錄四 統計分析結果 61

    中文部份
    一、專書著作
    Corrigan Peter原著,王宏仁譯。(2010)。《消費社會學》。台北市:群學出版。
    王嵩山(2015)。《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台北:遠足文化。
    朱紀蓉(2016)。《超越珍奇櫃:博物館研究的新視界》。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Don Slater原著,林祐聖、葉欣怡譯。(2003)。《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台北:弘智出版。
    羅蘭‧巴特原著,洪顯勝譯。(1988)。《符號學要義》。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原著,陳品秀、吳莉君譯。(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市:臉譜出版。
    John Urry原著,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江千綺譯。(2013)。《消費場所》。台北:書林出版。
    John Urry原著,國立編譯館主譯,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台北:書林出版。
    星野克美等著,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出版。
    G. Ellis Burcaw原著,張譽騰等譯。(2008)。《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藝術。
    John Storey原著,張君玫譯。(2005)。《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出版。
    廖世璋(2017)。《博物館社會學》。台北:五南出版。
    Featherstone Mike原著,趙偉妏譯。(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市:韋伯文化。
    二、 期刊論文
    林慧嫻(2003)。〈臺灣博物館與媒體合作的新界面─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特展的舉辦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17卷第2期。p.71-85。
    林詠能(2013)。〈臺北市立美術館觀衆參觀動機研究〉。《博物館與文化》。第6期。p.167-189。
    殷寶寧(2012)。〈大學生博物館經驗初探:以觀眾認同與服務品質為核心〉。《文資學報》。第7期。p.47-81。Doi: 10.29777/JCR.201212.0002。
    殷寶寧(2017)。〈老街上誕生的博物館 從空間生產到消費地方〉。《典藏今藝術》。第299期。p.112-115。
    耿鳳英(2003)。〈質與量─台灣博物館特展現況之剖析〉。《博物館學季刊》,第17卷第2期。p.33-42。
    郭瑞坤(2006)。〈博物館及其人的分類:以超級特展現象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0卷第3期。p.37-49。
    陳明珠(2008)。〈符號學研究的反身自省:返回符號體系的思考〉。《圖書資訊學研究》。第2卷第2期。p.17-38。
    陳媛(1993)。〈故宮莫內展的觀眾調查與分析〉。《博物館學季刊》。第7卷第4期。p.35-44。
    許秀雲(2011)。〈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如何面對觀眾?以台灣的博物館觀眾研究為基礎之探討〉。《歷史臺灣》第2期。p.177-197。
    連俐俐(2015)。〈特展化妝師:淺談特展行銷的利器〉。《藝術認證》。第63期。p.26-33。
    曾小英(1996)。〈由博物館符號學看民族文物的詮釋〉。《博物館學季刊》。第10卷第2期。p.57-64。
    曾信傑(2001)。〈特展:博物館行銷的利器?〉。《博物館學季刊》。第15卷第3期。P.39-49。
    MacDonald G.F.原著,張譽騰 譯(1988)。〈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博物館學季刊》。第2卷第3期。p.15-25。
    薛平山、薛平海(2010)。〈觀察我國公立博物館的發展現象:特展的風行〉。《臺灣美術學刊》。第82期。p.62-75。
    三、碩士學位論文
    郭瑞坤(1999)。〈當代臺灣的博物館「超級特展熱」─一個「論述」層面的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

    英文部份
    Erik Cohen (1979). 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Sociology.13(2). p.179-201. Doi: 10.1177/003803857901300203.
    Ferdinand de Saussure. (1916).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p.65-78.
    Falk, John H. (2008). Viewing Art Museum Visitors Through the Lens of Identity.Visual Arts Research.34(2). p.25-34.
    Shearer West (1995). The Devalu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Post-Modern
    Democracy and the Art Block buster. Art in Museums.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p.74-91.
    Mark W. Rectanus (2006). Globalization: Incorporating the Museum. A companion to Museum Studies. Edited by Sharon Macdonal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p.381-397.
    Mike Featherstone. (1992), Cultural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Sphere., Theory of Culture/edited by Richard Munch and Neil J. Smels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1992. p.265-291.

    網路資源
    「中正紀念堂106 年度展覽參觀人數統計表」。取自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政府資訊公開」之「業務統計」資料。網址:https://mocfile.moc.gov.tw/cksmhhistory/upload/article/c7c3304527482a97c85e5c76a125177e.pdf。
    「中正紀念堂107年度展覽參觀人數統計表」。取自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政府資訊公開之「業務統計」資料。網址:https://mocfile.moc.gov.tw/files/201904/1d615511-2d27-4331-959f-73906ffc8ed2.pdf。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平面圖。取自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官方網站。網址:https://www.nhm.ac.uk/visit/galleries-and-museum-map.html。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介紹「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取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官方網站。網址: https://www.nmth.gov.tw/excontent_116.html
    聯合數位文創「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展」官方網頁。網址:https://uevent.udnfunlife.com/treasurestaipei/。
    聯合數位文創「扭蛋星球特展」官方網頁。網址:https://uevent.udnfunlife.com/GachaPlanet2018/info?id=455。
    聯合數位文創「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官方網頁。網址:https://uevent.udnfunlife.com/PushkinExhibition/info?id=49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