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子殷
Huang, Tzu-Yin
論文名稱: 《紅樓夢》賈寶玉眼淚的「情」詮解
An Interpretation of Qing in Jia Bao-yu's Tears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指導教授: 胡衍南
Hu, Yan-Nan
口試委員: 李志宏
Li, Chi-Hung
林偉淑
Lin, Wei-Shu
口試日期: 2021/05/3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紅樓夢》賈寶玉眼淚甘露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61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2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紅樓夢》無論創作意圖,其中「大旨談情」顯而易見,以「眼淚」為全書核心亦無庸置疑,然而過去研究卻鮮少將二者聯繫,並由小說主角──賈寶玉為此命題討論對象者。「眼淚」是「情」的具體呈現,又是小說作者有意選取的符號,更貫串整部小說之內涵。「眼淚」之起點為「甘露」,而「甘露」的給予者是寶玉的前身──神瑛侍者。那麼,此一環環相扣的系統下,小說所反映的「情」當作何解?
    本論文以「神瑛侍者∕賈寶玉」之「甘露∕眼淚」為脈絡,意在回到文本語境詮解《紅樓夢》「情」之論題。透過先秦以降之文學作品,乃至各地域之神話傳說中的「眼淚書寫」,梳理其中的「情」──「抒情精神」,再討論賈寶玉「眼淚」對先行文本的繼承,以此奠基,詳細分析文本中每一次賈寶玉「眼淚」情節中的時間與空間設定、人際互動模式形成、情欲觀點建構,回應「大旨談情」之立意。「神瑛侍者∕賈寶玉」之「甘露∕眼淚」的書寫,實際上不僅是人物形象塑造,更不只闡發悲劇意識,是作者「抒情」展現,扣合「意淫」概念,彰顯「情欲」辯證,並體現「世情」屬性。從「甘露」開始,賈寶玉一次次「眼淚」建構的「情」,是真正闡揚中國文學的情本思想,更以此在情與欲間展現流動性,在世俗認同與浪漫理想間如實反映矛盾不安,進而在神話與寫實的悖反間、詩學與敘事學的文類融合上,取得實際意義的成功。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問題意識 1 二、研究義界:意淫與情 6 第二節 文獻探討 10 一、《紅樓夢》眼淚研究 10 二、中國文學眼淚研究 13 三、西方眼淚文化與原型相關研究 16 四、賈寶玉人物成長研究 17 五、《紅樓夢》情觀研究 1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22 一、《紅樓夢》版本選用 22 二、賈寶玉前八十回落淚情節 2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5 一、研究方法 25 二、研究步驟 25 第二章 溯源:眼淚書寫的抒情精神 27 第一節 眼淚書寫的抒情與本體 31 一、以情為本的生命基調 31 二、深刻寫情的眼淚書寫 35 (一)先秦:《詩經》與《楚辭》中的眼淚 35 (二)漢魏:古詩十九首與魏晉詩歌中的眼淚 36 (三)唐代:盛唐與中晚唐詩中的眼淚 38 (四)五代與宋:五代詞與宋詞中的眼淚 40 第二節 眼淚書寫的抒情與原型 42 一、眼淚書寫的體氣氛圍 43 二、眼淚書寫的神話原型 45 第三節 眼淚書寫的抒情與世情 50 一、眼淚書寫中從「興」到「情不情」的抒情手法 50 二、眼淚書寫中的世情示範:以《金瓶梅》為例 54 第四節 小結 61 第三章 繼承:賈寶玉眼淚的抒情精神 64 第一節 情本意識的展現 66 一、情感碰撞的抒情基調 67 二、眼淚建構的抒情自我 71 第二節 抒情原型的共性 75 一、神話脈絡下的抒情原型 75 二、眼淚營造的情景交融 80 第三節 世情書寫的筆法 86 一、敘事框架的抒情手法 87 二、抒情精神的世情反映 89 第四節 小結 93 第四章 回應:賈寶玉眼淚的「大旨談情」 95 第一節 賈寶玉眼淚的時間與空間設定 97 一、賈寶玉眼淚的時間敘事 98 (一)落淚時機 98 (二)落淚時長 101 二、賈寶玉眼淚的空間書寫 103 (一)神話空間對人世的情感模擬 104 (二)大觀園外的公私交疊 106 (三)大觀園的雙向流動性 108 第二節 賈寶玉眼淚的人際互動模式 113 一、未婚女子 114 二、已婚女子 116 三、男性友人 118 四、其他人際互動討論 119 第三節 賈寶玉眼淚的情欲觀建構 122 一、原型與轉化:人物形象塑造 123 二、體貼與自私:閨閣昭傳內涵 128 三、情悟與處世:人物成長意義 131 第四節 小結 136 第五章 結論 139 一、思潮反映:情欲辯證的流動 140 二、價值掙扎:個人情志與世俗認同的矛盾 141 三、文類顛覆:詩學與敘事學兼融的可能性 142 參考書目 144 一、傳統文獻 144 二、專書 145 三、單篇論文 149 四、學位論文 153

    一、傳統文獻
    東周‧老子著,朱謙之撰:《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戰國趙‧荀子著,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集解:《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三國魏‧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三國魏‧嵇康撰,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唐‧佚名:《琱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唐‧李商隱,余恕誠、劉學鍇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唐‧李賀撰,吳企明箋注:《李長吉歌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晉‧張華原著,祝鴻杰譯注:《博物志》(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
    晉‧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94年)。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長沙:嶽麓書社,1984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訂,陳詔、黃霖注釋:《夢梅館校本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閻昭典、王汝梅、孫言誠、趙炳南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
    清‧況周頥、王國維著,郭紹虞、羅根澤主編:《蕙風詞話•人間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
    清‧曹雪芹、高鶚著,饒彬校注:《紅樓夢》上下兩冊(臺北:三民書局,2019年)。
    清‧曹雪芹等原著,徐少知新注:《紅樓夢新注》(臺北:里仁書局,2019年)。
    清‧曹雪芹著,馮其庸纂校訂定:《八家評批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清‧劉鶚著,徐少知新注:《老殘遊記新注》(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清‧隨緣下士編:《林蘭香》,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龍起濤撰:《毛詩補正》(臺北:台灣力行書局,1970年)。
    張璋、黃畬編:《全唐五代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二、專書
    〔丹麥〕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著,王惠君、王惠玲主譯:《安徒生童話》(奎屯:伊梨人民出版社、柯文出版社,2002年)。
    〔俄〕巴赫金(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Бахтин)著,李兆林、夏忠憲等譯:《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美〕宗華白(Richard Barnhart):《宗華白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美〕夏志清著,何欣、莊信正、林耀福譯:《中國古典小說》(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6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夏薇譯:《《紅樓夢》的原型與寓意》(北京:三聯書店,2018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編釋:《紅樓夢批語偏全》(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
    〔美〕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美〕陳世驤著(楊牧刪訂):《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美〕傑佛瑞‧A‧柯特勒(Jeffery A. Kottler)著,莊安祺譯:《聽眼淚說話》(臺北:天下文化公司,1997年)。
    〔美〕湯姆‧盧茨(Tom Lutz)著,莊安祺譯:《哭,不哭》(臺北:藍鯨出版公司,2001年)。
    〔美〕黃衛總(Martin W. Huang)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徐德林譯:《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瑞士〕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莊仲黎譯:《榮格論心理類型》(臺北:商周出版公司,2018年),
    〔瑞士〕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莊仲黎譯:《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臺北:商周出版公司,2019年)。
    〔瑞士〕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黎惟東譯:《人類及其象徵》(臺北:好時年出版社,1983年)。
    〔德〕格諾德‧波默(Gernot Böhme)原著,賈紅雨譯:《氣氛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一 粟編:《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王佩琴:《《紅樓夢》夢幻世界解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王懷義:《紅樓夢詩學精神》(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
    白先勇、奚淞:《紅樓夢幻:《紅樓夢》的神話結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2020年)。
    朱一玄編:《紅樓夢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朱嘉雯編著:《《紅樓夢》導讀》(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3年)。
    江佩珍:《閱讀賈寶玉──從語言溝通的角度探討小說人物塑造》(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9年)。
    余國藩(Anthony C. Yu)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裏的情欲與虛構》(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4年)。
    呂啟祥、林東海主編:《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匯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李 劼:《歷史文化的全息圖像──論《紅樓夢》》(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李江彥:《人魚的眼淚──琥珀》(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沈治鈞:《紅樓夢成書研究》(北京:中國書店,2004年)。
    周汝昌:《紅樓夢與中華文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周汝昌:《紅樓奪目紅》(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
    林方直:《紅樓夢符號解讀》(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景蘇:《不離情色道真如:《紅樓夢》賈寶玉的情欲與悟道》(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上下二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胡文彬:《《紅樓夢》人物談:胡文彬論《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胡衍南:《蘭陵笑笑生與《金瓶梅》》(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9年)。
    袁 珂:《古神話選擇》(臺北:長安出版社,1992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
    張世君:《《紅樓夢》的空間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張愛玲:《紅樓夢魘》(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18年)。
    梁歸智:《綴珠集錦綉:《紅樓夢》的思想藝術》(太原:三晉出版社,2018年)。
    梅新林:《紅樓夢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郭玉雯:《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陳國球:《抒情中國論》(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
    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8年)。
    楊 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葉舒憲編選:《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趙興勤:《理學思潮與世情小說》(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劉勇強:《中國神話與小說》(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劉 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5年)。
    劉懷榮:《中國古典詩學與原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歐麗娟:《大觀紅樓(正金釵卷)》上下兩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歐麗娟:《大觀紅樓(母神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歐麗娟:《大觀紅樓(綜論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歐麗娟:《紅樓一夢:賈寶玉與次金釵》(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
    歐麗娟:《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歐麗娟編著:《大唐詩魁李商隱詩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全解》(香港: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7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8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5年)。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蕭 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9年)。
    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06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符號現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三、單篇論文
    〔日〕室谷順子著、李寅生譯:〈從《紅樓夢》的二重世界看林黛玉與眼淚之關係〉,《河池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1993年3月),頁24-29。
    〔俄〕李福清著,白嗣宏譯:〈中國古代神話與章回小說〉,《漢學研究》11:1期(1993),頁382。
    于逢春:〈論劉備的「仁」與「淚」〉,《長春大學學報》2006年6期(2006年),頁55-57。
    王 偉:〈「但把我一生的眼淚還他」──試論林黛玉形象對「至情」主題的繼承和超越〉,《青年學人》(2016年6月),頁33-35、39。
    王三慶:〈也談賈寶玉的「意淫」及《紅樓夢》的情感書寫〉,《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5輯(2006年),頁39-52。
    王玉英:〈《紅樓夢》中將珠仙草還淚的象徵意蘊〉,《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總1期(1999年第1期),頁38-40。
    王利軍:〈諸葛亮眼淚的多重意蘊探析〉,《北方文學》2017年35期(2017),頁62-63。
    司若蘭、樊慶彥:〈論寶玉之淚〉,《紅樓夢學刊》2020年第5輯(2020年),頁280-297。
    曲文軍:〈絳珠「還淚」的文化意蘊初探〉,《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1997年第5期),頁45-48。
    曲 沐:〈略論林黛玉之哭泣及其他〉,《貴州社會科學》總第54期(1987年第6期),頁30-35。
    曲 沐:〈論〈葬花詞〉之哭泣〉,《紅樓夢學刊》1987年第2輯(1987年),頁171-188。
    朱家慧:〈論曹植詩歌中淚的情感內涵〉,《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2卷第2期(2016年4月),頁91-93、97。
    吳有能:〈蓮生敘事:比較宗教象徵研究〉,《臺大佛學研究》第33期(2017年6月),頁109-144。
    李大博:〈執著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情與愛─從寶玉的「意淫」看曹雪芹的情愛觀〉,《西藏民俗學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76-80。
    李卓恆:〈冷月葬花魂──林黛玉之淚〉,《鴨綠江(下半月)》2020年05期(2020年),頁58。
    李 娟:〈敦煌曲子詞中的「淚」意象〉,《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11年5月),頁112-114。
    李豐楙:〈情與無情:道教出家制與謫凡敘述的情意識──兼論《紅樓夢》的抒情觀〉,收錄於熊秉真、王璦玲等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7年),頁179-211。
    肖振宇:〈論《史記》中哭的敘寫〉,《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議論文集》(2000年9月),頁575-584。
    貝 京:〈《紅樓夢》還淚報恩擬神話及其敘事分析〉,《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2輯(2003年),頁330-341。
    貝 京:〈也談寶玉之「意淫」與「孩子話」〉,《紅樓夢學刊》2008年第1輯(2008年),頁97-112。
    周小兵:〈「水邊」幽隱「痴」與「淚」─曹雪芹筆下的藝術情境與水邊意象〉,《紅樓夢學刊》2001年第2輯(2001年),頁315-328。
    周靜佳:〈情與悟──《紅樓夢》「水」意象探討〉,《漢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5年12月),頁89-109。
    宛 情:〈脂硯齋的「哭」和「淚」覈論〉,《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社總第40期(1998年第4期),頁47-54。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說新語》之「哭」〉,《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05期(2010年),頁84-86。
    祁立峰:〈論宮體詩與抒情傳統之關係──兼論梁陳宮體的三種類型〉,《成大中文學報》第40期(2013年3月),頁1-32。
    邵寧寧:〈「病」的意義和「淚」的源流──林黛玉與中國文化感傷主義傳統〉,《文藝爭鳴》2014年第8期(2014年),頁68-77。
    俞曉紅:〈悲歌一曲水國吟──《紅樓夢》水意象探幽〉,《紅樓夢學刊》1997年第2輯(1997年),頁95-107。
    昝娟娟:〈明鏡照物 妍媸畢露──從〈寶玉挨打〉中紛飛的眼淚說起〉,《現代語文》(2008年12月),頁51-52。
    胡衍南:〈《金瓶梅》於《紅樓夢》之影響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8期(春季號,2006年3月),頁161-184。
    徐軍:〈《西游記》中的「眼淚」與悲情〉,《作家》2009年6期(2009年),頁116。
    晏杰雄、劉又華:〈水的原型意義分析〉,《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2期(2005年4月),頁100-103。
    浩小艷:〈淺析賈寶玉之淚蘊含的生命美學〉,《大眾文藝》2018年15期(2018年),頁24。
    耿光華:〈從哭與笑的反差中透視林黛玉愛情悲劇的意蘊〉,《張家口師專學報》1995年第1期(1995年),頁28-30。
    馬 卓:〈以「淚」話孤獨──淺議杜甫詩中「淚」的精神意義〉,《青年文學家》2018年15期(2018年),頁74-75。
    宿丰、于永鳳:〈杜甫詩中灑「淚」之作簡析〉,《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2002年),頁152-154。
    崔小敬:〈「還淚」奇緣〉,《紅樓夢學刊》2004年第2輯(2004年),頁335-339。
    常輔相、常鐵硯、王中秋:〈淺析《紅樓夢》展示哭態〉,《學術交流》1999年第3期(1999年),頁208-209。
    張國榮:〈千人一哭 萬艷同悲─從《紅樓夢》看中國人的悲劇意識〉,《廣西右江民族師範學報》第11卷4期(1998年),頁62-66。
    張曉娟:〈淺談《紅樓夢》中的「哭」〉,《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第12卷第1期(2009年4月),頁159。
    梅新林、張倩:〈《紅樓夢》季節敘事論〉,《紅樓夢學刊》2008年第5輯(2008年9月),頁77-120。
    陳家生:〈《紅樓夢》中的哭〉,《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1卷第3期(2003年5月),頁66-70。
    陳 睿:〈《紅樓夢》的人物形象塑造──以王熙鳳的淚為例〉,《安順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2016年),頁4-7。
    曾禮軍:〈杜甫「哭」詩分析〉,《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總74期(2004年2期),頁33-34。
    賀 巖:〈賈寶玉眼淚的審美意象〉,《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9年1月),頁85-88。
    楊玉如:〈鐵漢柔情淚─孫悟空淚滴《西遊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8期(2014年4月),頁159-186。
    楊愛華:〈論《三國演義》中劉備豐富多彩的「哭」〉,《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總第41期(2008年1月3期),頁66-68。
    甄洪永:〈「木石前盟」文化溯源的新推測與《紅樓夢》中林黛玉的「眼淚」書寫〉,《紅樓夢學刊》2017年01期(2017年),頁185-198。
    蓋芸杰:〈水晶靈竅心,千古一淚人──論林黛玉的「眼淚」〉,《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2015年5月),頁102-104。
    劉景枝:〈紅樓男士淚萬鈞──從男人眼淚看《紅樓夢》的創作原因〉,《作家》6期(2008年),頁104-105。
    劉 森:〈英雄有淚亦輕彈──《三國演義》中英雄眼淚描寫的審美價值〉,《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11卷第3期(2003年),頁59-62。
    劉澤權、趙燁:〈《紅樓夢》人物「哭態」探析〉,《河北學刊》第29卷第5期(2009年9月),頁252-255。
    歐麗娟:〈《紅樓夢》中的神話破譯─兼含女性主義的再詮釋〉,《成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10 年10月),頁101-140。
    歐麗娟:〈《紅樓夢》中啟悟歷程的原型分析──以賈寶玉為中心〉,《文史哲》第23期(2013年12月),頁293-332。
    歐麗娟:〈由屋舍、方位、席次論《紅樓夢》中榮寧府宅的空間文化〉,《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48卷第1期(2010年3月),頁5-53。
    歐麗娟:〈論《紅樓夢》中「情理兼備」而「兩盡其道」之「痴理」觀〉,《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157-204。
    歐麗娟:〈論《紅樓夢》中度脫模式與啟蒙進程〉,《成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1年3月),頁125-164。
    歐麗娟:〈論《紅樓夢》對小說文類的自我反省〉,《成大中文學報》第62期(2018年9月),頁45-86。
    歐麗娟:〈論《紅樓夢》與中晚唐詩的血緣系譜與美學傳承〉,收錄於王萬象主編:《紅樓夢新視野》(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頁63-128。
    歐麗娟:〈論大觀園的空間文化─以屋舍、方位、席次爲中心〉,《漢學研究》第28卷第3期(2010年9月),頁99-134。
    潘啟聰:〈寶玉性格形成分析──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論為進路〉,《鵝湖月刊》486期(2014年6月),頁34-43。
    鄭毓瑜:〈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1-32。
    賴芳伶:〈《紅樓夢》「大觀園」的隱喻與實現〉,收錄於康來新主編:《海上真真:紅樓夢暨明清文學文化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頁161-200。
    賴振寅:〈眼淚與冷香丸─黛玉寶釵原型命意探微〉,《紅樓夢學刊》1999年第2期(1999年),頁3-5。
    韓大偉:〈「淚」詩名句的豐富情感與動人風采〉,《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5期(2002年9月),頁16-18。
    饒慶道:〈重估《紅樓夢》「泛愛」思想的價值──兼論250年「紅學」史上的泛愛研究〉,《紅樓夢學刊》2004年第1輯(2004年1月),頁169-192。

    四、學位論文
    尤嬋娟:《《紅樓夢》「意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代 強:《李商隱詩歌中的「淚」世界》(重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朱海燕:《宋詞「淚」意象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余佩芳:《新文類的誕生:八十回本《紅樓夢》的成長編述》(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李欣倫:《《金瓶梅》之身體感知與性別辯證:一個跨文本與漢字閱讀觀的建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沈俞君:《安徒生作品中有關「眼淚」故事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林宜臻:《《紅樓夢》的青春樂園》(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林偉淑:《明清家庭小說的時間研究──以《金瓶梅》、《醒世姻緣傳》、《林蘭香》、《紅樓夢》為對象》(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柴海鑫:《劉備的眼淚及其思考》(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張文娟:《《紅樓夢》「哭」的描寫藝術》(延吉: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陳麗如:《《紅樓夢》的「哭泣」機制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陳麗如:《色.情.空:《金瓶梅》與《紅樓夢》中的哭笑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陳竣興:《兼美論─《紅樓夢》人物關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劉依琪:《賈寶玉心理成長的啟蒙與回歸》(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錢 海:《《紅樓夢》「眼淚」描寫的文學功能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簡嘉彤:《「嬌紅」系列傳奇小說與《紅樓夢》之共性脈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2019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