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傑閔
CHUANG, Chieh-Min
論文名稱: 高中素養導向教學實施運動教育模式之學生學習表現探討
A Study on Student Performance U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orts Education Model in High School Competency-Based Physical Education
指導教授: 掌慶維
Chang, Ching-Wei
口試委員: 林靜萍 鄭漢吾
口試日期: 2021/07/0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體育行政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素養導向運動教育模式學習表現學習歷程
英文關鍵詞: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Sport Education Model, Learning Performance, Learning Processes
研究方法: 參與觀察法半結構式訪談法焦點團體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73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7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素養導向教學實施於十二年國教第五學習階段之實際情形,運用運動教育模式 (Sport Education Model) 了解學習者於真實情境之感受,揭露其對於健體領綱學習表現面向之影響。透過學習歷程之感知與對話,分析學習者所需要也期待具備的素養,作為未來體育課程規劃與執行之參酌。方法:採質性研究,立意取樣桃園市某高中首屆新課綱班級 (男性 23 人,女性 19 人),透過直接教學法知覺情形、運動教育模式知覺情形、運動教育模式教案執行過程之半結構式焦點團體、團隊小組日誌與教師反思蒐集資料,以認知、情意、技能及行為,歸納分析學生於學習表現面向的歷程紀錄與實質轉變。結果:證實運動教育模式能呼應素養導向之理念,透過運動季之特質及團隊小組的競爭與合作方式,學生於不同學習表現面向皆趨於正向發展,能更深入的分析技能原理,提升與同儕間的溝通互動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不同情境的挑戰,並主動反思與修正適合個人的終身運動計畫。建議:課程設計部分可依照新課綱架構發展不同項目及學校本位課程,課程實施部分需具體定義角色分工及任務指派,提取課程重點,將學習時間與決策權逐步賦予給學生。

    This study explored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ong performance while implementing the Sport Education Model (SEM) as the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ation in 12-Year Basic Education. Through learners’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study analyzed what students have learned. The goal was to pave the way for futur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adopted to evaluate a class of 42 students (23 males and 19 females) of a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ity by purposive sampling.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pre-test and post-test, SEM focus group interviews, team observation logs and the teacher’ s reflection journal. Based on students’ cognitive, affective, competent an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the study not only evaluated students’ learning evolution in these four performance categories, but analyzed students’ reponse to SEM. Findings: SEM corresponded with the ideas of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By balancing 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 learnings in the contexts of Season and Affiliation, a positive improvement in student performance was obseved. SEM guided students to further analyze the elements of sport skills and make communication skills more effective. Recommendation: Implementation of SEM requires definite role responsibilities and task assignments. Teachers shall provide learners keypoint of every activity and gradually empower them in decision-making.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素養導向體育課程 10 第二節 運動教育模式與素養導向教學 23 第三節 素養導向學習歷程 3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與場域 4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46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9 第五節 研究流程 5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4 第一節 運動教育模式實施歷程前期對於健體領綱學習表現之觀點 54 第二節 運動教育模式實施歷程後期對於健體領綱學習表現之觀點 6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8 第一節 結論 78 第二節 建議 80 參考文獻 81 附錄 89

    王品心 (2016)。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甘奇威 (2013)。運動教育模式與賦權運動模式對高中生排球課學習效益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白雲霞 (2020)。素養導向學習評量的要素與設計。師友雙月刊,623,31-38。
    田慧雯 (201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籃球認知及動作技能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江麗卿 (2016)。運動教育模式融入體育課對高職生團隊凝聚力與動作技能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何子安 (2002)。運動教育模式與社會發展之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6 (3),109-114。
    李平群 (2018)。國際體育發展趨勢:身體素養。學校體育,166,90-99。
    吳秀雲 (2012)。運動教育模式應用於國中學生足球學習效果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俊憲 (2020)。素養導向學習評量理念與標準本位評量設計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 (9),143-148。
    邱稚瑋 (2008)。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生排球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璧純 (2017)。素養導向教學之學習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 (3),30-34。
    吳璧純、詹志禹 (2018)。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發展及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 (2),35-64。
    吳璧純 (2020)。成效本位素養導向學習評量的觀念與實務。師友雙月刊,623,9-19。
    佐藤學 (黃郁倫譯) (2014)。學習革命的願景。臺北:天下雜誌。
    周宏室 (譯) (2017)。運動教育之理論與實踐-國際體育課程模式新視野 (Complete guide to sport education)。新北市:易利圖書。
    林建豪、魏豐閔、林靜萍 (2019)。身體素養評量工具之探討。教育學報,47 (2),61-80。
    林章榜 (2007)。運動教育模式對提昇運動期望與價值信念之研究。體育學報,40 (3),115-127。
    周雅容 (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研究調查,3,51-73頁。
    林鼎鈞 (2019)。高中體育教師素養導向體育教學概念之初探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靜萍 (2008)。以運動教育模式發揮新高中體育課程綱要之精神。學校體育,109,48-53。
    林靜萍 (2009)。運動教育模式在國中「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應用之行動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3 (2),1-21。
    林靜萍 (2018)。從技能到素養,三波教育改革中體育課程目標與教材的演變。學校體育,168,5-13。
    周學輝 (201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團隊凝聚力及籃球比賽表現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凃仲遠 (2011)。中小學實施運動教育模式之問題探討。學校體育,124,121-124。
    范信賢 (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188-194。
    施登堯 (2018)。素養導向體育課程設計與教學評鑑。學校體育,168,14-23。
    施登堯、魏豐閔 (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下的體育師資培育課程革新。學校體育,162,51-59。
    陳佳宏 (2010)。資訊多媒體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排球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知輿 (2014)。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排球學習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市。
    郭彥成 (2006)。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大學體育桌球教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昭宇 (2004)。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技能學習與學習態度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昭宇 (2004)。運動教育模式之理論與應用─以籃球課程為例。學校體育,83,114-126。
    陳昭宇 (2017)。素養導向的體育課程:從課堂的「學習」談起。學校體育,162,6-19。
    陳昭宇 (2018)。身體素養的統整性體育教學思維與原則。學校體育,168,24-37。
    陳昭宇 (2018)。素養導向的體育課程與教學:證據本位實務的思考。課程與教學季刊,21 (2),111-140。
    陳建志 (2005)。運動教育模式結合教學科技的課程設計對國中生學習滿意度之影響—以籃球教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陳毅芬 (2014)。運動教育模式對排球技能學習成效及學習動機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高詠強 (2020)。運動教育模式實施於體育課對國中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秦聖翔、掌慶維 (2019)。技能導向與素養導向在體育課程、教學評量之概念分析與實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學刊,14,1-14。
    梁永生 (2018)。模式本位體育教學對馬來西亞初中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教育部 (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領域,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教育部體育署 (2005)。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
    張美玉 (2017)。素養導向的學習評量之概念與內涵。論文發表於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實踐策略、教師增能課程設計及主題進階回流計畫,「選修課程:主題二素養導向的學習評量課程手冊」(15-25)。彰化縣:新民國小。
    張春興 (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祿純、周宏室 (2010)。從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理論探討運動教育模式。中華體育季刊,24 (4),152-163。
    莊燿洲、劉冠璋 (2017)。以核心素養導入「運動教育模式」課程設計歷程-[國立北門農工的課程發展行政配合紀實]。學校體育,163,32-40。
    黃玉伶 (2018)。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學校態度之探討-以台南地區國中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湯志傑 (2009)。體育與運動之間:從迥異於西方「國家/市民社會」二分傳統的發展軌跡談運動在台灣的現況。思與言,47 (1),1-126。
    黃建松 (2019)。STEPS教學策略對促進身體素養導向教學之實務探究。學校體育,175,70-81。
    黃政傑 (2014)。翻轉教室的理念、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 (12),161-186。
    程峻 (2017)。淺談素養導向體育課程的教學評量。學校體育,162,44-50。
    程峻 (2019)。淺談以「自主學習」為核心概念之體育教學策略。學校體育,175,82-92。
    程瑞福 (2018)。身體素養導向,期待體育即生活。學校體育,168,2-4。
    程瑞福 (2019)。期待新課綱建立「身體素養」。學校體育,175,2-5。
    掌慶維 (2017)。身體素養導向教學之展望與挑戰。學校體育,162,31-43。
    掌慶維 (2018)。素養導向體育教學之理論基礎。學校體育,168,38-48。
    黃耀霖 (2019)。反思教學策略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運動自我效能及籃球技能表現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楊幸鈞 (2014)。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高中體育課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俊鴻 (2016)。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體育課程與教學。學校體育,153,7-18。
    楊俊鴻 (2016)。導讀:《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195-199。
    詹恩華 (2018)。身體素養教學方法與實例。學校體育,168,60-71。
    詹恩華、闕月清、掌慶維 (2017)。素養導向體育課程評析:以英國、加拿大、美國、澳洲為例。大專體育,143,1-13。
    鄭漢吾 (2019)。運動教育模式應用於大專羽球課之行動研究。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5,16-38。
    潘文忠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潘玉龍 (2017)。翻轉課堂導入體育教學之應用。中華體育季刊,31 (2),87-100。
    劉芙妙 (2018)。臺灣運動教育模式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蔡清田 (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潘義祥 (2013)。個人與社會責任教學融入運動教育模式之整合課程規劃。中華體育季刊,27 (2),105-112。
    蕭明芳 (2009)。小組檔案評量運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運動教育模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育臻、田仁秀 (2017)。運動教育模式在體育課課程設計與應用。國教新知,64 (2),3-15。
    謝傳崇、 洪瑞璇、 詹朕勳 (2014)。從國際視角看台灣教師的授課時數與工作負擔。學校行政,93,1-15。
    謝瑩蓉 (2013)。賦權運動模式與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籃球課學習效益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羅凱霖 (2020)。大專生在運動教育模式體育課中所體驗身體素養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羅寶鳳 (2017)。因應時代改變的終身學習: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 (3),24-27。
    蘇慧珊 (2014)。TPSR分別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和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對國中生體育課效益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Aspen Institute. (2015). Physical literacy: A global environmental sca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hapeamerica.org//events/upload/GlobalScan_FINAL.pdf
    Beckett, D. (2008). Holistic competence: Putting judgments first.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9 (1),21-30.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3b).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mes of study: Key stages 3 and 4.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39086/SECONDARY_national_curriculum_-_Physical_education.pdf
    Earl, L. (2003). Assessment as learning: Using classroom to maximize student learning.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Ennis, C. D. (2000). Canaries in the coal mine: Responding to disengaged student using them-base curricla. Quest, 52, 119-130.
    Gurvitch, R., Lund, L., & Metzler, M.W. (2008).Chapter1:Researching the adoption of model-based instruction-Context and chapter summaries.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sical Education, 88-103.
    Hastie, P. A (1998). Applied Benefits of the Sport Education Mode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9:4, 24-26, DOI:10.1080/07303084.1998.10605530.
    Hastie, P. A., & Buchanan, A. M. (2000). Teaching responsibility through sport education: Prospects of a coali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1, 25-35.
    Jewett, A. E., Bain, L. L., & Ennis, C. D. (1995).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Dubque, 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Molina, M., Gutiérrez, D., Segovia, Y., Hopper, T. (2020). The Sport Education model in a rural school: Friendship, responsi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basic needs. Retos, 83, 291-299.
    Perlman, D., Karp, G. G. (2010). A self-determined perspective of the sport education mode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15, 401–418.
    Perlman, D. J. (2012). The influence of the sport education model on amotivated students' inclass physical activity.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18 (3), 335-345.
    PHE Cnada (2018). Physical Literacy Educational Strategies. Retrieved from https://phecanada.ca/activate/qdpe/physical-literacy-educational-strategies
    Siedentop, D. (1994). Sport education: 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iedentop, D., Hasite P.A., & van der Mars, H. (1994). Complete Guide to Sport Education. Champain, IL: Human Kinetics.
    Whitehead, M. E. (2010). Physical literacy throughout the lifecourse. New York, NY: Routledge.
    Whitehead, M. E. (2013). Defini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and clarication of related issue.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65,29-34.
    Whitehead, M.; & Almond, L. (2017). Creat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to foster physical literacy. In 201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al Literacy Education Proceeding (pp. 62-71). Taipei City,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Whitehead, M. E. (2019). Physical literacy across the world. New York, NY: Routled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