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琬貽
Chiu, Wan-Yi
論文名稱: 居家照顧服務員科技使用行為意圖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behavior intention of Home Care Workers' using technology
指導教授: 林宜穎
Lin, Yi-Yin
口試委員: 張仁和 郭郡羽
口試日期: 2021/06/2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8
中文關鍵詞: 照顧服務員數位科技行為意圖居家照顧
英文關鍵詞: caregivers, digital technology, behavioral intentions, home care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85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高齡社會的來臨,居家服務的使用率逐年上升。居家照顧服務員為第一線的照顧者,隨著科技的發達,有不少的文獻顯示照顧服務員在工作時若能充分使用數位科技將能提升照顧之效果。然而基於國內相關文獻的缺乏,且長照人員科技使用經驗不足、接受度不高。據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居家照顧服務員之科技使用行為意圖進行探討。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針對現職居家照顧服務員之科技使用行為意圖進行調查,經由紙本及網路問卷調查,有效問卷為178份。以迴歸分析方法檢定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與人口統計變項之調節效果。研究結果發現:(1)社會影響、訓練支持、預期成效與預期努力對行為意圖皆有正向之影響關係。其中,預期成效對科技使用行為意圖的影響最為顯著,其次是預期努力,最低是訓練支持。(2)性別、年齡和科技使用經驗在社會影響、訓練支持、預期成效、預期努力與行為意圖間均無顯著調節效果。依本研究結果推論,
    預期成效是最為顯著居家照顧服務員科技使用行為的因素,可知居家照顧服務員在科技對於照顧工作是有用的方面上是非常同意的。此外,由於科技進步,加上大部分的居家照顧服務員要將科技的使用運用在照顧上,尚未達到普遍,故對於科技使用能為照顧工作帶來實質幫助及使用上所需要的效能上不熟悉,因此在關於性別、年齡與科技使用經驗差異在社會影響、訓練支持、預期成效、預期努力與行為意圖間均不存在調節效果,此部分的結果是與原來的科技整合理論不同之處。本研究結果可供給未來長照服務產業在設計與開發相關訓練課程與輔具時之參考,同時我們也可以藉由提供科技的支持訓練,來改善那群不想使用科技的居家照顧服務員,以增加其對於科技使用的意圖與能運用於照顧服務的工作中。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lderly society,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home service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Home care attendants are the first-line caregiv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re are many documents showing that if caregivers can make full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at work, they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relevant domestic documents, the long-term employees have insufficient experience in u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acceptance is not high. Based on this,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s of home care attendants using technology. This study adopt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home care attendants' behavioral intentions of using technology by means of intentional sampling. Through paper and online questionnaires, there are 178 valid questionnaires.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verify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and the adjustment effect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1) Social influence, training support, expected results, and expected effort all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behavioral intentions. Among them, the expected effect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ntention of the use of technology, followed by the expected effort, and the lowest is the training support. (2) Gender, age, and technology use experience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ocial influence, training support, expected results, expected effort,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Expected results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use of technology by home care attendants. It can be seen that home care attendants agree that technology is useful for care work. In addition, due to advances in technology and most of the home care workers have to use technology for care, it has not yet reached universality, so they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use of technology to bring substantial help to the care work and the performance required for use. Therefore, there is no moderating effect on social influence, training support, expected results, expected effort,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regarding gender, age, and technological use experience differences. The result of this part is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heor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future reference for the long-term care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ed training courses and assistive devices.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also improve the group of home care attendants
    who do not want to use technology by providing technical support training to increase Its intention to use technology and its ability to be used in care services.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居家照顧服務之意涵 8 第二節 照顧服務員科技使用行為之相關研究與理論 15 第三節 影響照顧服務員科技使用行為之相關因素 2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5 第五節 資料分析 27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28 第一節 問卷回收與樣本結構分析 28 第二節 信度分析 29 第三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29 第四節 主要變項間的相關性 32 第五節 研究假說驗證 33 第六節 研究假設實證結果統整 4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41 第一節 結論 41 第二節 建議 45 參考文獻 47 中文文獻 47 英文文獻 52 附錄一 研究問卷55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部網(2020)。居家服務使用人數統計調查。上網日期:2020年8月29日,檢自: http://www.mohw.gov.tw/mp-1.html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網(2020)。老年人口統計調查。上網日期:2020年09月26日,檢自: 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20)。上網日期:2020年12月05日,檢自:https://statdb.dgbas.gov.tw/pxweb/Dialog/Saveshow.asp
    內政部、衛生署(2003),照顧服務員訓練實施計畫,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王增勇(2000)。加拿大長期照護的發展經驗。社區發展季刊, Vol.92, p.270-288.
    王玉雪、郭慧雯、蔡梅玉、郭淑娟(2001)。病患服務員訓練課程對其照護行為影響之研究,長期照護,5(1),65-78。
    王文玲(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王昱婷(2011)。台中市居家照顧服務員專業認同之探討(碩士)。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臺北市。
    王潔媛(2015)。長期照顧。載於李佳儒、吳老德、陳振琪、王潔媛等著,老人福利(128-151頁)。臺北市:華都文化。
    王容瑄(2016)居家照顧服務員的工作壓力、社會支持對留任意願之影響:以工作滿意度為中介效果。弘光科技大學健康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慧沁、柯純卿、陳麗琴(2000)。某醫學院附設醫院護理人員離職相關因素之探討。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6(10),572-580。
    江貞紅(1996)。居家照顧服務員之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孟冠(2002)。長期照護管理者之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與照顧服務員留任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韋岭(2014)。員工訓練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承諾型人力資源管理實務之調節效果。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論文。
    呂寶靜(1998)。老人非正式和正式照顧體系關係之初探:從家人和日託中心工作員協助項目的比較分析出發。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卷1期p.3-38。
    吳玉琴(2004)。台灣居家服務的現況與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06 期。132-139。
    吳章瑤、孫思源、羅月秀、趙珮如(2008)。人力資源招募網站使用意向影響因素之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學報,8(3),1-23。doi:10.6147/JHRM.2008.0803.01
    邱泯科、徐伊玲(2005)。老人居家照顧服務員考訓現狀與工作困境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0,284-300。
    邱淑玲、應立志、陳筱瑀(2013)從護理之家實務工作者觀點探討照顧服務員培訓課程之適用性,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6(3),209-218。
    呂寶靜(2012)。《老人福利服務》。台北:五南圖書。
    呂寶靜(2012b)《老人褔利服務》。臺北:五南。
    吳淑瓊、莊坤洋 (2001)。〈在地老化:台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台灣公共衛生雜誌》,第20卷第3期,頁192-201。doi:10.6288/TJPH2001-20-03-05
    吳季倫(2010)。同性戀員工的工作壓力與留任意願之研究-以餐飲業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學院碩士論文。
    李文君(2016)。居家照顧服務員工作滿意度與留任意願之關係研究-以雲林縣居家照顧服務員為例。南華大學管理學系非營利事業管理碩士論文。
    沈德裕(2011)。訓練需求與員工跳槽頃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沈于新(2013)。居家照顧服務員留任因素之研究。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經營管理組,桃園市。
    余玉如(2006)。影響照顧服務員工作滿意之因素探討。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辛進祥(2007)。居家照顧服務員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真、高毓秀(2012),「護理臨床教師教育訓練需求評估」,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Vol.8 No.2,27-37。
    李湘如(2016)。員工教育訓練、組織承諾、工作滿意與留任意願的關聯研究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所)碩士論文。
    李宛儒(2019)。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照顧服務員採用居家服務資訊系統之研究,中山醫學大學醫療產業科技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周秀眉(2003)。病患服務員訓練課程滿意度調查─針對『翻身、擺位、上下輪椅及移位』課程.銀樺學誌,1(4),3-12。
    林慧芝(2005)。激勵制度對留任意願影響之探討-以內部稽核人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琴(2006)。〈居家服務使用滿意度評估研究-以嘉義基督教醫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甘、柯皓仁(2007),「圖書館館員專業知能與繼續教育」,國家圖書館館刊,96:2,31-63。
    林燕姿(2010)。照顧服務員感受之督導功能、工作滿意度與留職意願之關係研究-以臺灣南部七縣市為例。
    林惠雯(2011)。高雄市居家照顧服務員工作滿意度與留任意願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佳淯(2012)。居家照顧服務員的工作壓力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佳慧(2017)。居家照顧服務員持續服務因素之探究—以桃園市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林柏宏(2019)。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長期照顧服務人員對於照顧型機器人之行為意圖與使用行為。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醫務管理碩士論文。
    胡月娟等著。(2012),照顧服務員訓練指引(四版) 。台北:華杏。
    胡正申、陳立孟、郭盛哲(2014)。〈居家照顧服務員倫理議題:居服員、督導員與機構主管的三個層面〉,《復興崗學報》,104,199-225。
    施雪切(2014)。服飾製作專業人才教育訓練評估之研究,康大學報,4,43-67。
    陳如山(1998)。空大學生中途輟學原因調查研究,國立空中大學,台北市。
    陳淑萍(2000)。大學生電子郵件的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探討。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思均(2001)。 地方公務員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東海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
    陳佳惠(2003)。台中市老人居家服務方案案主權益維護之探討。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正芬、吳淑瓊(2006)。〈家庭照顧者對長期照護服務使用意願之探討〉。《人 口學刊》,第32期,頁83-121。
    陳明珍(2010)。我國居家服務政策發展與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27,287-303。
    陳麗津、林昱宏(2011)。照顧服務員之工作能力初探。崇仁學報,5,p1-23。
    陳嘉瑜(2013)照顧好我們照顧者:我國照顧服務人員就業歷程及人力發展之探討。
    陳振盛、謝振裕(2017)。居家照顧服務員受訓後投入工作與離職相關因素分析-以南部某縣市為例。社科法政論叢,(5),1-26。doi:10.6268/RSSLP.2017.5.1
    連慧如(2015)。企業推動員工教育訓練對組織績效影響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翁政樺(2014)。長照體制下本國籍居家服務工作人員勞動權益與勞動穩定性之探討-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晨語、黃惠萍(2017)。以延伸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和數位生活型態探討LINE TV的使用行為。資訊社會研究,(33),17-63。doi:10.29843/JCCIS.201707_(33).0002
    郭俊巖、李綉梅、胡慧嫈、蔡盈修、賴秦瑩(2015)。〈臺灣老人長期照顧體系下居家照顧服務員職場風險之研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1),129-169。
    莊秀美(2008),長期照顧機構服務變遷發展之研究。台北:松慧。
    莊麗月(201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照護機器人應用於老人照顧的行為意圖。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宜蘭縣。
    許育瑄(2017)。居家照顧服務員的工作滿意度之研究(碩士)。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張慧蘭(2008)。應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離職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琦(2008)。護理人員在職進修動機與專業承諾之相關性研究。輔仁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蕙穩(2017)。青年居家照顧服務員工作動機與留任意願探討。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張瀞文(2021)。探討護理人員使用行動學習之行為意圖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醫護教育暨數位學習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順(1992)。成人學習的動機。復文書局,高雄市。
    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張火燦、王秉鈞(2002)。「人力資源管理」,二版,台北:華泰。
    黃柏菁(2014)。居家服務員工作壓力及壓力因應之探討。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黃鈺萍(2015)。員工教育訓練、工作績效、工作滿意與留任意願關聯性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
    黃怡婷(2019)。以整合科技接受模型UTAUT探討人工智慧運用於旅宿業使用者接受意願。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怡華(2005)。影響照顧服務員工作滿意度之探討-以嘉縣居家服務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
    曾華源、白倩如、李仰慈(2010),「社會工作人力質量需求與專業人力資源養成制度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29期,83-87。
    雷子仁(2015)居家照顧服務員工作價值觀、工作投入對留任意願之影響關係,義守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秀適(2016)。照顧服務員投入長照職場與繼續留任的影響因素探討—以台南市104年度照顧服務員培訓班為例。嘉南藥理大學醫務管理系碩士論文。
    葉佳桂(2019)。探討數位科技產品應用於老人居家照顧之效益。國立清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鄭瑞源(2007)。新竹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洺洋(2012)。《照顧服務員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鄧三桂(2012)。策略性人力資源訓練與發展體系、人才留任與工作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台灣訓練品質系統(TTQS)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專班碩士論文。
    廖仁傑(2004)。由 ISO10015與IIP二個國際標準來談教育訓練與人力資源品質的提升。品質月刊,40(10),28-31。
    廖瑞原(2008)。進修動機與離職意圖之關係探討:以知覺外部機會及組織留任為干擾效果。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麗珍(2007)。《不同屬性照顧服務員工作投入、工作滿足、工作表現相關因素之探討─以中部某教學醫院為例》。臺中: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娟、葉淑娟、蔡淑鳳、徐慧娟、廖彥琦、周世珍等(2007)。長期照護,台北:華杏。
    劉育婷(2009)居家照顧服務員持續服務之動力。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劉宛欣(2010)。居家服務困難個案處遇工作之研究:督導員實務經驗之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論文。
    劉怡瑩(2015)照顧服務員工作倦怠、家庭壓力與留任意願之探討。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漢棟(2017)。國軍救生員參訓動機、學習成效與持續服務意願關係之探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所碩士論文。
    霍勁廷(2015)。教育訓練滿意度、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國際觀光飯店為例。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賴素月(2013)。居家照顧服務員核心能力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賴淑芬(2016)。教育訓練、心理資本與員工留任之關連性。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賴亭君、林宜勳、郭懿芝、陳柏思、黃煒霖、王啟忠(2017)居家照顧服務員留任意願之探討。台灣家庭醫學雜誌28卷1期,p1-8。
    鍾玉梅(2016)。新進護理人員到職訓練需求評估(碩士)。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醫護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謝佳怡(2010)。高齡者居家照服人力之離職因素探討。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美娥(2015)。老人居家照顧的服務與治理。台北市:五南。
    謝美娥(2017)。居家照顧服務員工作留任意願影響因素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3期,p27–62。
    謝繼賢(2017)。職涯停滯、教育訓練滿意度、工作投入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以食品業W 公司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簡建忠(1995)。我國成人參與學習的動機與阻礙因素之探討。人力資源學報,5,63-75。
    蘇安莉(2012)。大臺北地區青少年數位科技使用行為及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tchison JH.(1998).Perceived job satiaction facters of nursing assistants employed in midwest nursing home. Geriatric Nursing, 19(3), 135-138.
    Algera M, Francke AL, Kerkstra A, van der Zee J(2004),“Home care needs of patients with long-term conditions: literature review,”Journal of
    AdvancedNursing, 46(4), 417-429.
    Alvarez, K.(2004),An Integrated Model of Training Evaluation and Effectiveness.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3, 4: 385-416.
    AARP(2016), Caregivers & Technology:What They Want and Need.
    Cohen-Mansfield,J.(1997).Turnover among nrsing home staff:A review.Nursing Management,28(5),59-64.
    Dlato,R.& Todor,W.D.(1979)Turnover Turned over:An expanded and positive prespective.Academey of Management Review,4,225-235.
    Darkenwald,G(1985)Factor structure of deterrents to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Adult Education Quartely,35(4)177-193。
    Dai, B., Larnyo, E., Tetteh, E. A., Aboagye, A. K., & Musah, A. A.(2020). Factors Affecting Caregivers' Acceptance of the Use of Wearable Devices by Patients With Dementia: An Extension of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Model.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 35, 1533317519883493. https://doi.org/10.1177/1533317519883493
    Ellenbecker, C. H., W. F. Porell, L. Samia, J. J. Byleckie and M. Milburn(2008).‘Predictors of Home Healthcare Nurse Retention’, Health Policy and Systems, 40 (2): 151-160.
    Davis, Fred D., Bagozzi, Richard P. and Warshaw, Paul R.(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p.985.
    Ellenbecker, C. H. and M. Cushman(2012).‘Home healthcare nurse retention and patient outcome model: discussion and mode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68(8), 1881-1893.
    E. Benjamin, Ruth E. Matthias, Kathryn Kietzman, Walter Furman.(2008).; Retention of Paid Related Caregivers: Who Stays and Who Leaves Home Care Careers?,
    The Gerontologist, Volume 48, Issue suppl_1, Pages 104–113, https://doi.org/10.1093/geront/48.Supplement_1.104
    Garrison,D. R.(1985)Prediction dropout adult basic education using interaction effects amongschool and non-school variables.Adult Education Quartely,36(1)25-38。
    Howes, C.(2005).‘Living Wages and Retention of Homecare Workers in San Francisco’, Industrial Relations, 44 (1): 139-163.
    Hoerger, Thomas J., Gabriel A. Picone, and Frank A. Sloan(1996),“Public Subsidies,Private Provision of Care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of theElderly,”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78(3),428-440
    Huber, L. L.,Watson, C., Roberto, K. A., & Walker, B. A.(2017). Aging in Intra- and Intergenerational Contexts: The Family Technologist. In S. Kwon (Ed.), Gerontechnology:Research, Practicem, and principles in the field of technology and aging (pp. 57-90).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Kirkpatrick, D.L.(1959a),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Directors,13(11):3-9.
    Kirkpatrick, D.L.(1959b),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Directors, 13(12):21-26.
    Kirkpatrick, D.L.(1960),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Directors,14(11):13-32.
    Kirkpatrick(1994).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The-Four-Levels.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
    Mobley,W.H., Griffeth,R.H.,& Meglino,B.(1979).A Review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ee Turnover Process.Psychological Bulletin,86,517.
    Mesirow, K. M., Klopp, A., &Olson, L. L. (1998). Improving certified nurse aide retention: A long-term care management challenge.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stration, 28(3),56-61.
    Mobley, W. H.(1977).Intemediate linka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2(2), 237-240.
    McDermott, A.G.(1987). A Model of Training Effectiveness: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raining Outcome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ouston.
    Neuman, W. L. (2006),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Inc.
    Nadler, L. (1970).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Gulf, Houston, TX.
    Olsson, E., & Ingvad, B. (2001). The Emotional Climate of Care-Giving in Home-Care Services.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9(6), 454-463.
    Price,J.L.M.,C.W.(1981)A Casual Model Of Turnover For Nurses. Academey of Management Journal,24.https://doi.org/10.1108/eb040249
    Seashore, S. E., & Taber, T. D. (1975). Job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and Their Correlat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8, 333-368.
    Stanto(1989),“Curriculum implication. In J.W. Burke(Ed.).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learning,”The Falmer Press.
    Schmidt, S.W. (20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tisfaction With On-The-Job Training And Overall Job Satisfaction. 2004 Conference Indianapolis. Indiana:IUPUI
    Venkatesh,V.,Morris,M.G.,Davis,GB.,& Davis.(2003).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MIS Quarterly,27,425-478.
    Wexley, K. N. & Latham , G. P. (1981). Developing and training human resources in Organization, Scott, Foreman and Company.
    William J. Rothwell, (2002) "PUTTING SUCCESS INTO YOUR SUCCESSION PLANNING",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 Vol. 23 Issue: 3, pp.32-37,
    Zumrah,A. R., Boyle,S.,;Fein,E. C.(2013).The consequences of transfer of training for service qual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an empirical study in the Malaysian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17(4),279-294.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08/0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