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乃勻
Hsiao, Nai-Yun
論文名稱: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對學生統獨立場與中國印象的影響: 以一所桃園的學校為例
The Influence of Senior High School Civics and Society Curriculum on Students’ Stance of Unification and Independence and Impression of China: An example of a school in Taoyuan
指導教授: 黃信豪
Huang, Hsin-Hao
口試委員: 陳陸輝
Chen, Lu-Huei
劉嘉薇
Liu, Jia-Wei
黃信豪
Huang, Hsin-Hao
口試日期: 2021/08/1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統獨立場中國印象政治社會化高中公民與社會
英文關鍵詞: stance of unification and independence, impression of China,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civics and society of senior high school
研究方法: 準實驗設計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31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4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公民課程對學生在統獨立場與中國印象上的影響。研究對象選擇採取立意抽樣法(purposive sampling),以桃園一所組成多元的高中為施測對象,總樣本數為312。採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受試學生中的四個班為實驗組、另外四個班為對照組,由實驗組修習「中國政治與經濟」課程,對照組則不修習此課程。為釐清課程是否造成學生在統獨立場與中國印象的變化,在課程前、後分別測量態度。此外,也針對課程設計知識測驗題,以測量學生透過課程所習得之政治知識。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是,學生的統獨立場在修習課程後未有明顯變化,但中國印象隨著中國政經課程知識的越充分,而越朝「正向」變化,此研究發現顯示出公民課程的政治社會化效果。另一方面,本研究也將研究樣本與TEDS2020全國性調查的統獨立場做平均數比較,以探究學生的統獨立場是否有其特徵;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樣本比TEDS2020的受訪者傾向支持臺灣獨立,且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透露出2002年、2003年出生的高中學生的政治態度特徵。本研究所探討之高中學生的統獨立場與中國印象,是過去文獻較為缺乏的部分,因此本研究期許能作為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教學時的反思,也或許能為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相關領域帶來一些貢獻。

    This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aiwan’s senior high school Civics and Society curriculum on students’ stance of unification and independence and impression of China. The research employed purposive sampling and selected four classes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four classes as a control group from a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total valid N = 312). Students’ attitudes were measured once before and after classes about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China. The posttest included a set of questions based on the classes to measure the political knowledge attained by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tha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stance of unification and independence between pretest and posttest. However, the more scores students gained in the political knowledge test, the more positive the students’ impression of China was. This result implied the effect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is study also compared the research sample and the national survey for adults: 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2020). The result implied that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tance was more for independence than the national samples’. The result showed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itical attitude of students who were born from 2002 to 2003. This research is the first to give a glance at Taiwanes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tance of unification and independence and impression of China. Therefore, this study can work as a pilot study for fields such as Civics and Society, Politics, Sociology, and Educ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文獻檢閱 11 第一節 統獨立場及其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中國印象及其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公民教育的意義與效果 19 第四節 小結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27 第二節 問卷設計與調查過程 34 第三節 調查資料基本描述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9 第一節 學生的統獨立場與課程的影響 59 第二節 高中課程對中國印象的影響 64 第三節 統獨立場與中國印象的迴歸分析 69 第四節 小結 73 第五章 結論 7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7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研究限制 80 附錄一 83 附錄二 87 參考文獻 91

    中文部分

    Babbie, E. R.(2013).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蔡毓智譯)。雙葉書廊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2011)
    中央通訊社(2020,July 3)。政大民調:台灣人認同感67%創歷年新高(謝佳珍,主編)。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7030346.aspx
    王嘉州(2015)。交流生共識?赴陸臺生統獨立場之變遷。東亞研究,46(1),1-33。https://doi.org/10.30402/EAS.201501_46(1).0001
    王嘉州、李侑潔(2012)。赴陸交流對臺灣學生統一意願之影響。社會科學論叢,6(2),1-34。https://doi.org/10.30401/RSS.201210_6(2).0001
    石之瑜(2005)。消失的中間選民:2004年總統大選對空間理論的修正。問題與研究,44(4),1-24。https://doi.org/10.30390/ISC.200508_44(4).0001
    石冀忻(2018)。兩岸關係的再平衡:一個雙層賽局的觀點。中國大陸研究,61(1),89-115。https://doi.org/10.30389/MCS.201803_61(1).0004
    江宜樺(2005)。公民理念與公民的教育。通識教育季刊,12(1),27-44。https://doi.org/10.6745/JGE.200503_12(1).0002
    池爾玉(2010)。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選書因素之初探。中華印刷科技年報,390-400。https://doi.org/10.30153/JCAGST.201003.0028
    朱美珍、陳淑娟、黃欣柔(2016)。跨越政治戒嚴的洪流-解嚴前後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書之課程演變。市北教育學刊,53,57-86。
    吳乃德(1993)。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臺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3-61.
    吳乃德(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9(2),5-39。https://doi.org/10.6683/TPSR.200512.9(2).5-39
    吳介民、廖美(2015)。從統獨到中國因素: 政治認同變動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台灣社會學,29,89-132。https://doi.org/10.6676/TS.2015.29.89
    吳重禮、廖彥傑、楊和縉(2016)。亦敵亦友:台灣民眾對中國印象的評價。社會科學論叢,10(2),61-95。https://doi.org/10.30401/RSS.201610_10(2).0003
    吳重禮、嚴淑芬(1999)。「戒急用忍」或「大膽西進」?我國對於大陸投資的影響因素評估。問題與研究,38(7),43-62。https://doi.org/10.30390/ISC.199907_38(7).0003
    吳敏之(2018)。銳實力:「中國特色」套餐,你點哪一道?。新社會政策,55,55-59.
    林文正、林宗弘(2018)。中國效應對台港民眾政體評價的影響:政體競爭觀點的初探。中國效應:台港民眾的觀感 (頁91-126)。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林金葉(2012)。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對公民與社會科的課程詮釋 [碩士論文]。
    林珮婷、鄭夙芬、王德育(2020)。臺灣認同的世代差異與投票抉擇—以2016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研究,27(1),85-124。 https://doi.org/10.6612/tjes.202005_27(1).0003
    林瓊珠(2005)。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年的變動。選舉研究,12(1),147-171。 https://doi.org/10.6612/tjes.2005.12.01.147-171
    林瓊珠(2012)。穩定與變動: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之分析。選舉研究,19(1),97-127。https://doi.org/10.6612/tjes.2012.19.01.97-127
    邱師儀(2017)。公民教育的知識效果:一項定群追蹤的探索性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9(1),127-171。
    俞振華、林啟耀(2013)。解析台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的選擇。台灣政治學刊,17(2),165-230。https://doi.org/10.6683/TPSR.201312.17(2).165-230
    耿曙(2009)。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48(3), 1-32. https://doi.org/10.30390/ISC.200909_48(3).0001
    耿曙、曾于蓁(2010)。中共邀訪台灣青年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49(3),29-70. https://doi.org/10.30390/ISC.201009_49(3).0002
    耿曙、劉嘉薇、陳陸輝(2009)。打破維持現狀的迷思:台灣民眾統獨抉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台灣政治學刊,13(2),3-56。https://doi.org/10.6683/TPSR.200912.13(2).3-56
    袁頌西(2004)。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三民。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21)。臺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1994年12月~2020年12月)。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資料庫。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5&id=6962
    張秀雄(2001)。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師大書苑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1998)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1996)
    張茂桂(2009)。再探公民:反思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之訂定。公民訓育學報,20,1-31。https://doi.org/10.6231/CME.2009(20)01
    張樹倫、陳素秋、黃信豪、莊易霖、張瑞麟、黃益中、鄭柏洲(2016)。選修公民與社會下冊。南一。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4)。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公民與社會科。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https://www.k12ea.gov.tw/Tw/Cur/Index?filter=693F41A9-9C10-4F04-AD6C-AF1852E681C7
    莊國銘(2007)。公民教育與現代國家。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2,109-178。https://doi.org/10.6523/168451532007090022003
    陳志柔(2018)。中國效應下台港民眾的選擇難題:經濟利益或國家主權. 中國效應:台港民眾的觀感 (頁77-90)。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陳映男、耿曙、陳陸輝(2016)。依違於大我、小我之間:解讀臺灣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的心理糾結。台灣政治學刊,20(1),1-59。 https://doi.org/10.6683/TPSR.201606.20(1).1-59
    陳陸輝(2019)。從民意的觀點評估兩岸關係與2020總統選舉。展望與探索月刊,17(4),125-142。
    陳陸輝(2020)。從長期民調趨勢看兩岸關係。展望與探索月刊,18(9),27-52。
    陳陸輝、周應龍(2004)。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究,35(2),143-186。https://doi.org/10.30402/EAS.200407_35(2).0005
    陳陸輝、耿曙(2012)。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頁167-201)。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陸輝、黃信豪(2007)。社會化媒介、在學經驗與台灣大學生的政治功效意識和政治參與。東亞研究,38(1),1-48。 https://doi.org/10.30402/EAS.200701_38(1).0001
    曾俊瑋(2007)。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分析 [碩士論文]。
    童振源(2011)。ECFA的爭議與成效。國家發展研究,11(1),97-129。https://doi.org/10.6164/JNDS.11-1.3
    黃彥穎(2007)。中共對台學生統戰活動之研析 [碩士論文]。
    黃藿(2019)。民主社會中的公民德行與公民教育-教育哲學角度的省思。哲學與文化,46(4),3-21。
    楊惟任(2018)。兩岸南向戰略的內涵、競爭和挑戰。展望與探索月刊,16(6),94-113。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21)。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https://www.trade.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358
    蒙志成(2016)。越融合或越疏離?解析當前兩岸交流下台灣民衆身分認同的內涵與影響。台灣政治學刊,20(2),187-262。https://doi.org/10.6683/TPSR.201612.20(2).187-262
    劉嘉薇(2017)。政治文化、政治社會化與政治傳播。政治學與臺灣政治(頁435-464)。雙葉書廊。
    劉嘉薇、耿曙、陳陸輝(2009)。務實也是一種選擇: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測量與商榷。臺灣民主季刊,6(4),141-168。
    蔡佳泓、陳陸輝(2015)。「中國因素」或是「公民不服從」?從定群追蹤樣本探討太陽花學運之民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4),573-603。
    蔡佳泓、徐永明、黃琇庭(2007)。兩極化政治:解釋台灣2004總統大選。選舉研究,14(1),1-31。https://doi.org/10.6612/tjes.2007.14.01.01-31
    鄧玉英(2012)。臺灣與中國的經濟關係,臺灣國際研究季刊,8(3),141-165。 https://doi.org/10.29800/TLSQ.201209.0007
    蕭怡靖(2014)。從政黨情感溫度計解析台灣民眾的政治極化。選舉研究,21(2),1-42。https://doi.org/10.6612/tjes.2014.21.02.01-42
    蕭怡靖(2019)。台灣民衆的黨性極化及其對民主態度的影響。台灣政治學刊,23(2),41-85。https://doi.org/10.6683/TPSR.201912_23(2).0002
    蕭怡靖、游清鑫(2012)。檢測台灣民眾六分類統獨立場:一個測量改進的提出。台灣政治學刊,16(2),65-116。https://doi.org/10.6683/TPSR.201211.16(2).65-116

    英文部分

    Galston, W. A. (2001). Political Knowledge, Political Engagement, and Civic Education.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4(1), 217–234.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olisci.4.1.217
    Hardin, R. (1995). Self-interest, Group Identity. In Nationalism and Rationality(pp.14–4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sieh, J. F. S., & Niou, E. M. S. (2005). Measuring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on Taiwanese Independence. The China Quarterly, 181, 158–168. https://doi.org/10.1017/s0305741005000093
    Huang, C. (2019). Generation Effects? Evolution of Independence–Unification Views in Taiwan, 1996–2016. Electoral Studies, 58, 103–112. https://doi.org/10.1016/j.electstud.2018.12.010
    Huntington, S. P. (1991). The Third Wave :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Langton, K. P., & Jennings, M. K. (1968).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the High School Civics Curriculum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2(3), 852–867. https://doi.org/10.2307/1953435
    Niemi, R. G., & Junn, J. (1998). Civic Education What Makes Students Lear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igger, S. (2001). Regional Perspectives and Domestic Imperatives.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4(2), 103–114. https://doi.org/10.1080/09557570108400360
    Wang, A. H.-E. (2017). The Waning Effect of China’s Carrot and Stick Policies on Taiwanese People. Asian Survey, 57(3), 475–503. https://doi.org/10.1525/as.2017.57.3.475

    下載圖示
    QR CODE